一直以來,很多人對於美國夢是比較嚮往的。
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
九十年代初,有一部風靡全國的電視劇,點燃了國人心中的美國夢,這就是《北京人在紐約》。
曹桂林的這部自傳體小說,在電視劇播出之前,就已經在報紙上連載了。我小時候在《揚子晚報》上看這部小說連載時,思考最多的是:阿春寫的太完美了,風情萬種的阿春如果被搬上螢屏,怕是沒人能夠完美演繹吧?
事實證明,是我想太多了。搬上電視屏幕後,王姬演的相當完美,事實上,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演的很好,如同小說中的人物再生。
劇中開頭有一段話,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如果你愛你的兒子,請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兒是天堂;
如果你恨你的兒子,請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兒是地獄。
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從機場下來開始,就一直飽受現實與夢想的衝擊。姑媽把他倆接到一個「新家」中,自己駕車走了,望著姑媽的一騎絕塵,王起明氣得大罵。
按照當時國人的想法,既然親戚來了,當然要住自己家。姑媽居然不把自己安排在她家,就安排這麼一個破屋,簡直豈有此理!
按照今天的想法,姑媽的做法無可厚非。儘管是親戚,姑媽也有自己的生活,不願被打擾。
相信今天有很多人支持姑媽的做法,但在當時的國人看來,覺得姑媽「不近人情」。
這僅僅是中美文化衝突的序幕。
為了謀生,王起明進了餐館打工,郭燕去了工廠幹活。漸漸,他們有了錢,生意有了起色,可兩人也漸行漸遠。兩人離異之後,郭燕嫁給了美國人,而王起明與阿春最後也沒走到一起。
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儘管中途也有迷失。
值得的一是他們的女兒寧寧,劇中,年輕的寧寧興衝衝來到美國之後,一度也曾迷失了自己,沾染了大麻,交起了異國男友,甚至和異國男友分手之後,又戀上了男友的爸爸。這一幕儘管看起來很搞笑,但誰攤上誰苦澀。正所謂:發生在別人身上是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事故。
而原著裡,寧寧交的那幫朋友知道她爸爸是大BOSS之後,綁架了寧寧,把她作為人質向王起明要錢,王啟明當時已經破產,帶著身上僅有的一些錢去換寧寧,慌亂中歹徒開槍擊中寧寧,寧寧身亡。
這才是美國夢的最終結局。
凡事不要相信電視啊,要看原著。我還是那句老生常談。
《紐約上空的中國夜鶯》是曹桂林自傳體的第二部,主角依然是王起明,不過女主角換成了唱歌的夜鶯女士。不管是阿春還是夜鶯,都風情萬種情商超高,可見在作者曹桂林的心裡,就喜歡風情萬種的女人。夜鶯算得上紮根美國的成功人士,她也付出了常人幾倍的努力。
曹桂林自傳體第三部是《王啟明回北京》,這一部名氣不如前兩部大,可能知道的人不多。我看過原著,講述的是王起明抓住國內的機遇再次創業成功的故事。
前幾天,和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好友談到當下的一些情況,她不由地感慨:還是國內好啊!
我說,那你當初還急匆匆跑到美國去。
她說,那還不是受《北京人在紐約》影響,想去追尋美國夢,美國曾經代表我們年少最最美好的嚮往,正義、民主、自信、自信、強大……結果呢?呵呵,誰去誰知道。去了國外之後,以為自己上了一趟高速列車,其實回頭一看,自己當初走下的那輛列車,其實以更快的速度駛向目的地了。
我笑問,後悔嗎?
她說,人生沒有選擇,自己當初既然決定這麼做,就得承受一切的代價。
我說,我們這一輩人,大抵是看《北京人在紐約》長大的,當然,大多數人也許只看過電視劇,沒看過原著。其實,曹桂林寫的是一個三部曲,最後王起明回國創業了,你看吧,你們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
她笑稱,看來多讀些書還是有必要的。
同時她也聲稱,目前就不打算回來了,這些年沒在國內給祖國做貢獻,感覺有些慚愧,目前就不打算回來給祖國添亂了。希望國家越來越好,讓海外的華人也挺直腰杆,更容易獲得一些機會。
《北京人在紐約》熱播之時,我們都以新奇的眼光看待紐約。噢,原來紐約不管白天還是夜晚都那麼美,到處是摩天大樓,處處洋溢著夢想:只要你肯努力,你就能成功!
有好友問,為何現在國內摩天大樓越建越多,越建越高?
我打趣說:可能大家都是看《北京人在紐約》長大的,對於高樓大廈實在是太嚮往了。
劇中曼哈頓的夜景美不勝收,伴隨著劉歡的演唱:「千萬裡,我追尋著你……」千千萬萬的人來此,追尋自己的美國夢。
可我也難忘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鏡頭,一個黑人在街頭敲鼓的情景,也許在他的國家裡,他是一個音樂家,可是到了紐約街頭,他成為了一個街頭藝人。
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在街頭展示藝術也是一種自我展現,雖然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著名音樂人譚盾也曾是美國街頭藝術家的一員,當他成功之後,遇到曾經的老熟人,一位在紐約拉琴街頭的藝人,這位非裔藝人問他:「怎麼現在看不到你了?」
譚盾得意地回答:「我現在到肯內基(紐約最出名的音樂廳)演出了。」
「老鄰居」聽完以後笑笑,繼續他自己的街頭演出,絲毫不以為異。
也許在國人看來,這位非裔藝術家應該感到慚愧,可是不,人家絲毫沒有,人家大概覺得,在紐約街頭演出和在肯內基音樂廳演出,沒什麼區別。
可是在國內眼中看來,譚盾成功了,《臥虎藏龍》的成功讓他獲得了一切。
《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王起明成功之後,包下了音樂大廳, 他做了他人生最輝煌的一次演出——儘管是他自己掏錢的。他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成為一名出色大提琴家的夢想。
興趣養不活自己,另闢途徑以後做生意獲得了成功,成功之後再重拾自己的興趣,劇中的王起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唯一的遺憾應該是劇終阿春無情拒絕了他——要不然一切都很完美。
那些當初實現了美國夢的華人,內心大抵還是有些苦澀與遺憾的。
這種遺憾在今天看來更加明顯。我好友以「下了一列快車,上了一列慢車」來形容自己赴美之後的感受,相信有此感受的華人還有很多。
美國的光環在今天已經蛻了色,經歷疫情之後,讓我們也看清了這個曾經嚮往的國度變成了什麼樣子。
冰冷的運屍車停滿了紐約、特沒譜還在大言慚慚、政客們還在編造謊言,誤導美國人攻擊華裔……種種一切的混亂呈現在眼前,讓我們覺得,曾經的自由國度,也許只是心中的一個美好夢想。當她扯下紅蓋頭之後,你會發現,期待已久的竟是一個醜陋新娘。
曾經美好的一切化成了泡沫,也許,曾經有多嚮往,今天就有多失望。還是和《北京人在紐約》一樣,美國給我的整體感受依然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多少年過去了,它依然還是窮人的地獄、富人的天堂。
多少人在追逐,多少人失意,多少人迷茫,多少人成功,曾經的美國夢,已經破裂不堪。留在我們心中的,依然是那一部美好的《北京人在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