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閱舊聞,意外發現今年(2020年)國慶期間,在DT財經(第一財經旗下的數據研究型青年媒體)的報導中,廈門是差評最多的旅遊城市,鼓浪嶼是其中最讓人失望的景點No.1。
為什麼鼓浪嶼最讓人失望?這篇報導用這麼一句話做歸納:
從人山人海堪比春運現場的輪渡碼頭,到上島以後黑壓壓的人流,再到古鎮上的清一色淘寶實體店,過度開發的鼓浪嶼讓網友們深深體會到了啥叫累覺不愛。
看到這裡,相信了解鼓浪嶼的人都能揪出這句話裡的好幾個毛病來:
第一、「堪比春運現場的輪渡碼頭」,這種場景已經是6、7年前的事。從2014年開始,遊客去往鼓浪嶼白天只能從國際郵輪碼頭和海滄嵩嶼碼頭乘船,夜間才從輪渡碼頭進出。
第二、「再到古鎮上的清一色淘寶實體店」,這句話就更離譜,鼓浪嶼什麼時候變成古鎮了?還有鼓浪嶼哪來清一色淘寶實體店?
顯然,這篇報導對鼓浪嶼的評價,既用了過時的信息,又把其它景點的狀況套到鼓浪嶼頭上,實在讓鼓浪嶼很受傷。
事實上,自從2017年成為世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鼓浪嶼環境變好了,由於嚴格的上島人數管控,「黑壓壓的人流」早已不復存在。
說現在的鼓浪嶼已經恢復到2007年前那樣清幽,有「中國最美城區」之謂的狀態或許言過其實,但鼓浪嶼這幾年的旅遊品質已經獲得很大提升絕對是事實。
那為什麼網上還是有很多人對鼓浪嶼有那麼多吐槽呢?大概有兩點:
一是2012年前後幾年鼓浪嶼近乎失控的上島人數大爆發給遊客們留下了太深的負面感受,以至於網上積累了非常之多的差評。
二是自從鼓浪嶼實行嚴格的上島人數管控之後,很多來廈門旅遊的人因為沒有提前購買船票導致上不了鼓浪嶼,這部分人中有很大比率會在網上發牢騷,同樣積累了很多對鼓浪嶼的差評。
可以簡單算一算,現在鼓浪嶼每天限客5萬(包含市民),就算一年365天天天滿額,一年上得了鼓浪嶼也就1825萬人,而據官方統計,2019年到廈門旅遊的遊客已經突破1億人次,也就是說只有不到20%的人上得了鼓浪嶼。
而哪個來廈門旅遊的人,不是衝著鼓浪嶼來的?
所以如何解決鼓浪嶼嚴格限客之後,讓來廈門旅遊的遊客不會因上不了鼓浪嶼而產生不愉悅的情緒,對廈門這座旅遊城市來說是個不小的課題。
說回鼓浪嶼,現在鼓浪嶼的旅遊環境是有保證的,這種保證要歸功於「世遺」二字。正是因為成為世遺,鼓浪嶼被得以嚴格按照世遺的標準管理和保護,「國際歷史社區」與風景區之間有了清晰的界限,這個界限的量化,就是每天登島人數不能超過5萬人次。
登島人數可以量化管控,那「國際歷史社區」的內涵如何優化展現?換句話說,世遺鼓浪嶼,適宜什麼?
顯然鼓浪嶼適宜的是展現它豐富且深厚的歷史,以及作為社區所承載的居住、人文傳承,商業化則是不能被提倡,甚至應該被有序剝離的元素。
和旅遊相關的過度商業化,正是鼓浪嶼還美中不足之處,這是多年前鼓浪嶼轉變成為風景區帶來的後果之一。
現在,公租房店面的退租、收回,各種世遺管理措施的落實到位等,鼓浪嶼的商業化剝離其實一直在進行。未來如果能更精進一步,把與民生無關的商業(尤其面向遊客的海鮮餐飲類)移轉出去,則鼓浪嶼恢復成2007年前那種「中國最美城區」的願景並不難實現。
那些退租、收回的公租房店面,如果做成類似社區博物館(鼓浪嶼不愁沒有可以展示的東西)的場所,那將是「中國最美城區」的升級版。
既然是世遺,鼓浪嶼自然最適宜按「國際歷史社區」的定位展現它的美。弱化景區功能,強化社區屬性,相信會有那麼一天,鼓浪嶼這筆世界文化遺產會變成廈門可創生的文化資產,再現鼓浪嶼的「百年輝煌」並非痴人說夢。
至於遊客因上不了鼓浪嶼而對廈門這座旅遊城市有所抱怨,這需要廈門在鼓浪嶼之外開發新的王牌旅遊資源,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廈門的旅遊宣導,特別是對鼓浪嶼限客的有效且廣泛說明。
這才是廈門繼續保有最熱門旅遊城市的應有之義,而不是去打鼓浪嶼放開限客的主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