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書法?1200年前,張懷瓘說了這8個字。
張懷瓘,生卒年不祥,唐代開元至乾元年間著名書法理論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書法,責任感很強,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臣願天下之事,悉欲盡美盡善,寧以書道獨能謝於前代乎?」
在書法理論方面,張懷瓘在書法史上也是鼎鼎有名。他的那些總結,不只關於書法審美,還有很多技法層面的匯總。喜歡書法的一些朋友,應該看過黃簡老師的書法分享。他在講座中屢次提及的《玉堂禁經》,就是出自張懷瓘之手。
今天呢,別的我們不談,主要想和大家分享張懷瓘的一句話,可以說是從根本上闡釋了「到底什麼是書法。」
在《書議》中,張懷瓘的原話是這麼說的:「玄妙之意,出於物類於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張懷瓘說的是什麼意思?咱們只要關注最後的那8個字就可以了。什麼是書法?張懷瓘總結的非常到位: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1、何為「無聲之音」?
簡單地說,張懷瓘把書法和音樂進行了一個類比。
音樂,看不見摸不著,之所以能給大家帶來聽覺上的美感,就是因為其中的韻律和節奏。有了這個,即使你不知道他們演奏的是啥,你也能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書法也是同樣。墨跡落在紙面之後,也會形成一種類似音樂的那種節奏。有時舒緩凝重,有時跳躍迅捷,這些節奏,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也能帶給我們類似音樂的那種美妙節奏。
你在寫字的時候,會有節奏上的變化嗎?如果沒有的話,建議您好好思考一下怎麼把這節奏寫出來。
2、何為「無形之相」?
古人感悟書法,總是喜歡拿自然中的具體事物類比。比如咱們經常說的「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等等,都比較經典且形象。
為什麼他們喜歡這麼比喻呢?一方面,漢字的誕生,就是取法於自然。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才有了八卦,這才有了漢字的雛形。
另外一方面,文字慢慢發展,象形的成分在減弱,越來越簡化,越來越抽象。可不管怎麼弄,我們都能在漢字中得到關於具體事物的聯想。有了這個「相」,漢字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有靈魂的、有感情的,也是有深意的。
書法創作,為什麼要講究大小錯落?為什麼要追求疏密欹側?從某種程度上講,咱們就是在模擬自然萬物的存在秩序。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喜歡書法,光是動手臨寫還不行,還要用心去體會其中的玄妙。當你從根本上了解書法是什麼之後,你再下筆,也許就不那麼拘謹了。
想要從理論上提高自己,應該從哪入手呢?今天,把我手上的這本《書法論文選》分享給大家。這裡面,匯總了69位歷史名家的95篇經典論文,從蔡邕、王羲之到包世臣和康有為,一次性讓你看個夠。
多說一句,黃簡老師書法講座中提高的那些名篇,比如《玉堂禁經》、《三十六法》、《撥鐙序》、《筆法訣》等,也收錄在其中。如果您也喜歡書法,建議您好好研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