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書體中,楷書最後才出現,為什麼有人鼓吹楷書是書法的根?

2021-01-18 杉石

說楷書是書法中最後出現的書體,這個說法基本上不算錯。有人會指出說:行書才是各書體中最後出現的字體。事實上,楷書、行書都是在東漢時期產生的。

楷書是由隸書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在史料的記載中認為是東漢時期的王次仲始創了楷書。唐代著名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著作《書斷》中說:

「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中初,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宋宣和書譜記載:

「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

而在楷書形成的同時,出於實用書寫的需要,行書也隨之產生。據張懷瓘《書斷》說:

「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

所以說楷書和行書都是誕生於東漢時期,提問者問題中所說楷書是最後出現的字體,這個沒有問題。

在問題的後半句中,用「鼓吹」一同,我覺得欠妥。「鼓吹」有強行、惡意改變他人思想的含義,是貶義詞語。用在這裡並不合適。藝術本身具有開放性的屬性,藝術觀點各有不同是很正常的現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藝術得以蓬勃發展的源動力之一,我們對各種藝術觀點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其他人,更不能以帶有偏見的態度對其觀點進行貶低。

有人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書體,是學習書法的根。有人認為篆隸更適合打基礎,篆隸起源最早,篆隸才是書法的根。還有觀點認為喜歡哪種書體直接練就可以。這些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有人先練楷書,有人先學篆隸,還有人直接學起了古人的行草,這些書法觀點通過實踐,在一些人的書法學習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所以不必非得分個對錯。具體如何操作應由習書者自已作出判斷,並加以選擇。

但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釐清的,那就是楷書是不是書法的「根」?

我覺得分析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是從書法的起源和發展的角度來找「根」。二是從有利於書法學習的角度來找「根」。一、從書法的起源和發展的角度來找「根:

從書法的起源及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竹筒木牘等先秦時期的大篆發展到秦代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又在小篆的基礎上發展出隸書,在東漢時期在隸書的基礎上又發展演變出楷書,在楷書出現的同時,因實用書寫的需要又產生了行書。從書法演變和發展的歷史來看,篆書才是書法藝術的「根」,而篆書之中又包括了大篆和小篆。

事實上,討論什麼是書法各書體的「根」,就是在探究書法藝術的起源。有研究認為,中國的書法藝術的起源與漢字的產生幾乎是同時的,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其中包括象形文字和圖畫文字。所以從書法起源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斷定,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竹筒木牘等先秦時期的大篆和秦代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在內的篆書才是中國書法的「根」,也是書法中各書體的「根」。

中國書法發展和演變的脈絡非常清淅,所以這一事實不難探研,這個事實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從有利於書法學習的角度來找「根:

儘管我們從分析書法起源及發展的角度已經找到了篆書才是中國書法的根,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在學習書法時就必須從篆書入手。也就是說,篆書雖是書法起源及發展意義上的根,但從另一角度看,卻不一定是有利於我們書法學習上的「根」。

篆書發展到西漢時期就漸漸被書寫更實用簡便的隸書取代,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隋朝,由於楷書的逐漸發展,壓縮了隸書的發展空間,隸書也漸漸呈現出楷書的風格特點,以楷入隸漸成常態。在這個時期出土的碑刻上的文字都呈現出「楷隸」形式,甚至有的碑額乾脆以帶有隸意的楷書來書刻。

比如:如《郭休碑》(西晉)、《謝鯤墓誌》(東晉)、《道憑法師造像記》(南北朝)、《太平寺碑》(隋朝)等。

東晉《謝鯤墓誌》

到了唐代以後,楷書已經發展成為書寫最為便捷實用、易識易辨性最好、最為人們所接受,最為科舉制度所推崇的一種書體。而篆書和隸書則漸漸向純文字藝術方向轉化。

從這以後,楷書「基礎論」也漸漸興起。唐代的科舉制度促進了楷書的發展,唐代科舉無論是貢舉還是銓選都對應試者的書寫能力提出了「楷法遒美」的具體要求。這也是唐代楷書追求「橫平豎直、平正工整」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楷書是書法的「根」,這個說法是從學習書法的角度出發的。在唐代以後,楷書、行書漸成實用書體,這二種書體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成為學書者必須掌握的書體,而這二種字體技法相通,在發展過程中也是由楷及行,所以人們認為打好了楷書基礎,就可以寫好行書,繼爾草書。而唐代楷書重規則,講法度的特點對初學書法者來說也頗為適合。唐楷用筆中的起筆收筆,中鋒行筆等基礎用筆技法;工整安穩、平衡勻稱的基本結構安排方法也都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書法基礎知識。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對學習行書、草書等其它書體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一點確實是客觀事實。

先學楷書,再學行草,進而向上追溯,感受篆隸書的古樸雅韻,這是近代和當代書者的一種普遍共識,也是比較實用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這不是什麼謬論,也不是什麼誤導,而僅僅是從有利於學習的角度,通過藝術實踐而得出來的一種經驗之談,是一種科學學習方法的介紹與推廣。也是現在青少年書法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將楷書視為書法的基礎書體,視先學楷書為有利於書法學習的「根」,這種觀點是成立的,也是受到普遍贊成的。

所以我說:從起源和演變發展的方面來說,篆書是書法的根,而從有利於學習的方面來說,楷書是書法的「根」。

相關焦點

  • 書法界最大的謊言: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位「書聖」就不懂楷書!
    當然不是,有人說在書法界有一個最大的謊言:「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首先,我們從書法的源流上解讀下,五種書體的由來。其中甲骨文乃是刀刻書法,後來毛筆的出現,促進了甲骨文到篆書的轉變,再往後篆書系統結束。世人為了書寫的簡便性,將篆書快寫,於是促進了隸書的形成,後世的草書、行書、楷書也是在隸書的基礎的上生發的。簡而言之,隸書快寫成為了章草,而後發展成了小草再到大草。隸書改變了書寫方法,增加了提按手法,鍾繇將其變成了楷書,行書則是楷書的一種變形。
  • 五種書體中為何將楷書列為第一
    現代人說書法,常講到真,草、隸、篆、行,不了解的人,還以為楷書是最早形成的一種書體,其實不然。它之前早就有了比較規範的書體——大篆,小篆和隸書。因為這個原因,到了秦漢時,一種類似現代楷書的文字出現,它是以小篆為基礎,字勢更加富有美感,且書寫上也較從前,更為便利和快捷,被稱作是隸書。人們將魏,晉、南北朝期間流行的隸書稱為魏碑,這是因為其大部分的筆法,都留有漢隸的痕跡,而將唐以後漸漸成熟的一種書體稱為唐楷。
  • 中書協主席旭宇大秀楷書,卻被批筆墨差田英章太遠,書法徒有虛名
    在書法界有這樣一句話,書法行不行,關鍵看楷書。意思一個書法家的書法功底究竟實力如何,不要過多的去渲染,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出來寫幾筆楷書。通過楷書的書法水平,就能立馬判斷出他的實力如何。今天眯眯眼的花花世界要和大家說的這位書家是歷任過中書協主席,現任中書協顧問的旭宇先生。
  • 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很多人都認為書法的基礎就是楷書,要想學好書法一定要從楷書練起。對於這樣的命題很少人會去思考其合理性,尤其是如今滿大街的書法培訓班常常因為家長所能看懂的僅僅是書法這一點,對小孩灌輸楷書就是書法的基礎,以至於從小就對書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偏見。那麼肯定也有人會質疑楷書真的是一切書法的基礎嗎?
  • 一位廁所清潔工的書法,被啟功連連點讚,稱他「中國楷書之王」
    自唐朝之後,楷書便成為了書法入門的基礎書體,雖然唐之後依然會有很多天賦異稟的書法家不以楷書作為基礎書體,但那只是鳳毛麟角,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若想練好書法,最好是從楷書開始入手。為什麼呢?通常來說楷書好的人,都懂得掌握好結字法則、用筆、用墨,來平衡字的重心,把控字的外形。而有了楷書功底的書家,其行書、草書、包括大字榜書穩重、勁道、大氣。反觀沒有楷書根底,走捷徑的,其行、草書多輕飄、浮躁、散亂,自謂飄逸、意趣、隨性。縱觀古今,行草書好的大師,一般都有一手好楷書。
  • 楷書字根技法10|「阝」偏旁字田英章工筆楷書技巧分析
    楷書書法技法無外乎三方面因素:其一為「筆畫筆法」;其二為「筆畫結構布局」;其三為「文字布局章法」。結構是書法成敗的最關鍵鍵因素,它直接決定了你的文字寫出來是不是工整合理。結構這條規則適合於任何書體的書寫與書法的表達,對於工筆楷書書法同樣如此。
  • 初學書法,不宜從楷書入手,給你一張效率倍增的書法入門路線圖
    中書匯書法學苑一圖在手心不慌——效率倍增的書法入門路線圖,請你查收!請看上面《書體發展簡圖》,絕不是楷書→行書→草書,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甲骨文→兩周銘文→先秦、秦漢簡牘→漢代摩崖石刻、廟堂隸書→兩晉尺牘→隋唐碑刻楷書→唐代大草、狂草→兩宋尚意書法→元明清的各體拓展→民國的大發展→現當代書法。
  • 從楷書起步,要學什麼?肯定不只是字形,重要的是筆法和布勢
    從有科舉考試以後,為了便於辨識,楷書成了學子們的必學書體。現今,楷書也是一些與應試教育有關的考核所選的書體,書法考級雖算不上有什麼權威,也是以楷書為標準。這就導致了一說起學習書法,歐顏柳趙四大楷書似乎成了統一的選擇。
  • 關于田英章先生的楷書——三問中書協蘇士澍主席!
    網傳,中書協蘇士澍主席對田英章先生及他的楷書頗有微詞,主要有三點:一是中書協永遠不歡迎田英章;二是中書協永遠不接納田英章的楷書;三是學書法不要學田英章的楷書。田英章作品鬧得沸沸揚揚之際,也未見蘇士澍主席有啥「反饋」。
  • 當代書法大家盧偉濱,楷書《心經》欣賞,英姿峭拔骨力遒勁,好字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楷書是學習書法入門的必修課程,楷書是在學習其他書體時候能夠給足動力的源泉。所以學書法寫好楷書是學術人的義務和責任。楷書之所以為楷書,因為它必須要一筆一畫寫就,不可隨意為之,方成其法度。在我們平常練習的過程中,不要去求數量,通臨整本字帖最好是把筆畫和單字這兩關解決以後再說。這時會有一個問題:「這《九成宮》洋洋灑灑一千多字,我每個字都練,哪怕一天練三個,也得快一年啊」。其實並不需要每個字都練,把其中好的,有代表的拿出來百八十個練精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水平一下子就比之前提升很多。
  • 梁林現代鋼筆楷書長篇佛經,結體純正自然高雅秀美,書法極品佳作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鋼筆書法的藝術性及鋼筆楷書的點畫筆法簡述:鋼筆書法作為一門複雜的藝術,一件鋼筆書法作品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具有審美價值。
  • 楷書技法15|草頭偏旁在工筆楷書中的書寫方法分析
    不管現代規範字是不是受大眾歡迎,但是在書法培訓市場,工筆楷書已成為一個新的書法門類大張旗鼓地來到了人們的身邊。有人說,工筆楷書的現代代表是田英章先生,那也的確如此。工筆楷書作為一種新的書法形式,讓書法欣賞者眼前一亮,因而成為熱點。因為新的熱點的出現,以往的傳統書法多少也就被搶去了風頭。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工筆楷書下的草頭偏旁「艹」的書寫方法。
  • 春夜喜雨楷書書法欣賞
    羲之傳         傳播文化書法精髓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
  • 《書法問集》606、練好楷書至少需要幾年?
    【楷書寫得好的標準現在不夠清晰,沒有明確的標準,你說你好我說我好的狀態。如果你身邊的人不練字,那麼認真練2年左右基本上就能夠寫得比你周圍人好。】好的楷書是什麼樣的,現在沒有標準。現在爭議最大也是最能夠引起話題的當代書法家,還是田英章。
  • 最適合臨習的名家楷書經典碑帖,記得收藏!
    丹青流芳,與子同享仁美名師孟繁禧先生教你《楷書結字五十二法之如何銜接、出鋒》作為漢字主要書體之一,楷書產生於漢末,在漢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省改波磔、增加鉤趯,形成了如今我們從小學習的楷書形制,長盛不衰。
  • 米芾:書法內在美不是楷書,也不是隸書。但另外兩種書體必須要學
    人們對書法的審美是隨著認知程度的不斷提升而逐漸升華起來的。北宋書法家米芾在初學書法時也是七八歲,首先接觸的也像是現在的人一樣,都是以唐楷為師法對象,但隨著對書法認識的提高,又介入到魏晉書法,這時,他便認為魏晉書法才是皈依。
  • 傅山楷書,是如何變得「支離」「樸拙」的?
    傅山小楷《周易》 楷書是講法度的書法藝術。在一筆一畫、規規矩矩中寫出具有自己藝術風格的楷書書體殊為不易。正因如此,唐以後以楷書聞世的書家可以說寥寥無幾。 楷書也是傅山論述最多的書體。他的楷書以古拙樸實的風格,遒勁凝重的筆力,生動自然的章法,在明末清初的書壇獨領風騷,穩重厚實、自然灑脫、樸實含蓄中達到了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藝術境界。這不僅是傅青主人書合一的真實寫照,更可以說是其書法藝術創作原則和審美意識的生動體現。
  • 中國書法大家柳公權:楷書集字練習,是學習柳體字不二之選
    柳公權,是唐末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和繼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中國書法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受歷代書家的推崇,形成了自己的柳體字風格,與顏真卿齊名,有顏筋柳骨的美譽。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楷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楷書篇好了,先講第一個問題:楷書的筆法。學習楷書,首先要求掌握楷書的筆法,在這個基礎上,其他字體的一些共同用筆方法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首先咱們說說點的筆法。點乍一看,應該是極其簡單的筆畫,好像只要隨隨便便筆尖一落紙上便是,其實恰恰不然。且不說它在行書、草書中有多麼複雜,即使在楷書中也不比其他筆畫簡單。
  • 原中書協主席沈鵬,楷書《千字文》品鑑,網友:沒一點楷書的樣子
    沈鵬沈鵬先生的楷書不論是在書法界還是在民間,其爭議是最為激烈的。有人說沈鵬的楷書是碑帖一路,且自成一體;也有人說:沈鵬楷書是草書的慢寫。那麼,沈鵬的楷書究竟如何呢?我們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正是沈鵬先生的楷書字帖《千字文》,藉此《千字文》一探沈鵬的楷書功力。從沈鵬的《楷書千字文》字帖來看,莊重中寓靈活,繼承中有發展,結體嚴謹,氣運貫通,溯源晉唐,每字布局構架閻錦文,筆畫老辣而味濃,字字珠璣;整篇幅統一和諧,用心和功力,實為可敬。沈大師草書更是意蘊遒勁,不失靈動,雅韻綿長!一個叫花開花不謝的網友說:「沈鵬的《千字文》寫得好,自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