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2020-12-20 素清雲

很多人都認為書法的基礎就是楷書,要想學好書法一定要從楷書練起。對於這樣的命題很少人會去思考其合理性,尤其是如今滿大街的書法培訓班常常因為家長所能看懂的僅僅是書法這一點,對小孩灌輸楷書就是書法的基礎,以至於從小就對書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偏見。那麼肯定也有人會質疑楷書真的是一切書法的基礎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難,還可以將這個問題細分為二:一是書法的基礎到底是什麼?二是楷書的適用性和局限性是什麼?將這個兩個問題闡明之後對於書法的基礎這樣類型的疑問將不復存在。

褚遂良《陰符經》

書法的基礎通常指靜態書:篆書、隸書、楷書

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上手就練行書、草書是極為不合理的,行書由楷書中發展而來,加之以草書的節奏結合,而草書由隸書發展而來,很多人都認為草書是由行書發展而來,這也是錯誤的理解。漢代有一個書法變革時期稱為「隸變」,它是指篆書發展成隸書的一個過程。秦末漢初由於書寫量的大增使得官方字體篆書使用起來頗為費勁,於是人們將篆書的筆畫拆散,然後進行順應筆鋒走勢就有了橫、折、鉤、撇、捺等筆畫,再把繁瑣的偏旁部首進行刪減就有了隸書的成型,如:

劉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中說:「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曰隸書。」

不過這段記述只能作為時間考據,其真實性應該是如同「倉頡造字」一樣缺乏客觀性的,只能說隸書大概從秦開始發端改良至漢完成。

隸書完成的同時民間還出現了大量的初期草字,而草書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是不能滿足大量書寫的需求,於是從草字中汲取靈感參以隸意就形成了章草,如: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就是說一開始的草書是由隸書的急就創出來的,這個時候的草書應是章草。章草的出現為東晉時的大草、小草的成形奠定了基礎,因章草融入牽絲連帶與一氣呵成的寫法,今草變開始發展出來。

禮器碑

再來說一下楷書的演變過程,在隸書的成型後大概是漢初開始有了楷書的雛型但在那時仍然稱作為隸書,又有「八分書」之稱,如:

宋代宣和書譜中有記載:「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

這句話就是指一開始楷書是由隸書的方式來書寫,因為增加了短撇(啄)、長撇(掠)、直鉤(提)等筆法而有別於隸書,因此被稱為八分書。楷書的正式出現是在漢末至三國,當時的代表書法家有號稱「楷書之祖」的鐘繇。從這時起楷書有廣泛的使用,這為行書的萌芽做了充分準備,相傳後漢劉穎川從正書中創造了行書,因此可以大概推測行書發端于于楷書。

從這個字體演變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草書是由隸書發展而來,並不是從楷書發展而來。同時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網上追溯都是一個根源那就是篆書,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楷書並不是所有書法的基礎,而篆書才是。

李斯《嶧山碑》

楷書作為書法的基礎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是書法根源基礎,第二是書法學習中的基礎,這兩個方面將楷書作為基礎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

上文中已經對各書體的演變進行了一個梳理,可以發現篆書才是所有書法的根源,也因為篆書的的圓轉和筆法單一便使得其具備很足的可變性。這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其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如篆書的筆法和結字相比於其它書體而言是更易掌握的。然而因為篆書的不易辨識加上其要求的沉穩靜謐,使得它與如今的時代有了較大的脫節,在古代也因為其使用性低的問題而發展出隸書來將其代替使用。在當代更是對其不重視。

如果把楷書當成書法的根源基礎則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書法文化的倒退,一開始人們在對毛筆功能的認識上僅僅是中鋒勻速用筆,而隨著書體發展用筆速度變化與毛筆各個鋒面使用的探索都不斷成熟起來。乃至於行草書中的墨色變化的「墨法」發展,相對於篆書而言其筆法、墨法、章法等等都是單一的簡單的。因此以楷書作為書法的根源對其如篆書一樣結構變化重組的演變,在隸書、行書、草書上或許多少可以有點適合,但在篆書上卻是及其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地方就在於把它從靈活適用的書體發展成更不適用的書體,這就是違背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從篆書發展演變到隸書,進而草書、楷書、行書的演變是最為合理的,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篆書應該是所有書法的根源基礎。

石鼓文

在學法學習中現在許多人都鼓吹楷書是基礎,這樣的言論不完全錯誤,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定的合理性的。當我們以行書作為書法學習的目標時就也許可以從篆書、隸書開始,但一定繞不開楷書這一關,最直接的就是從楷書入手就可以對學習行書有效果。這樣的情況古代比比皆是,很多文人主業是治國、文學,業餘才是書法。因此由於工作原因的需要,他們基本是選擇楷書、行書來學習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蘇軾,其對書法的基礎是楷書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如:

蘇軾在《論書》中說:「書法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這樣的言論直接影響後世學者,明代、清代都有大批書法家鼓吹楷書是基礎的書論。如:

清代梁巘在《學書論》中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

這兩個人都是強調書法學習應當從楷書入手,只有從楷書入手字才不會軟弱,其實這樣言論是比較主觀的,他們都是以自身角度出發總結出來的。因為他們自身所專精的行業不全在於書法,或是說對其它書體有一些成見而不去研究,這樣就會造成因為自身對認識的不全面而產生片面而偏頗的觀點。往往這些因為在歷史中地位和影響力使得後世之人大多認定他們的結論既是準確無誤的,甚至於對其有所懷疑的群體有很大排斥。

還需特別注意的是宋代至元明清前期都是帖學盛行的時代,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對篆書、隸書、魏碑等有排斥。再加上王羲之一路筆法體系的失傳更使得人們只對墨跡帖更具有吸引力,由此宋代黃庭堅其寫草書與唐代張旭、懷素草書有很明顯的不同。黃庭堅很明顯的是以楷書法進行行書、草書的創作,而王羲之一路筆法草書的強調節奏的運動感,注重韻味,黃庭堅乃至元明清書法家皆以楷法式進行行書、草書創作。如此龐大的幾百年時間的對書法學習以楷書作為基礎的積累,由此可見這樣的長時間對於楷書推崇,對於後人的影響之大。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有靜態書體才成全面的作為書法的基礎

以楷書作為基礎對行書來說最為有效對某一類草書也有效果,如黃庭堅草書,但卻不是萬能的,以楷書法來寫張旭、懷素草書就會顯得格格不入,難合其理法。張旭、懷素的草書都是承續二王法,對氣韻、章法、體勢有一套搭配的筆法,因此楷書在這時就不適用了。

篆書對於初學者而言是最為合適的,初學者對於毛筆工具的不熟悉在篆書這個書體上完全可以得到初步解決,篆書強調中鋒用筆,因此初學學習篆書可以加深對毛筆掌控,這對後面其它書體的學習而言都是關鍵一步。

隸書是初步對毛筆的提按、節奏進行掌握的書體,所以初學者學習隸書可以加強對毛筆變化的掌控,為之後的章草,今草的學習做好準備。

曹全碑

所以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的學習是一步步的修煉用筆和結字法的過程,其一整套靜態書構成書法的基礎,而不是單單楷書就是書法的基礎。

書法的基礎並不只有楷書,從書體的演變過程可以明確知道篆書是根源,而所有靜態書體構成書法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永字八法」為何被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
    中國的書法包括筆法、字法和章法,在這三部分之中,以筆法為基礎。所謂筆法,就是筆劃之法。而「永自練書法」中的「永」字恰好有八畫,而且畫畫不同,集中了漢字楷書中幾乎所有的點畫形式。「永」字八畫,即「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向上斜書)、掠(撇)、啄(短撇)、磔(捺)」,由於「永」字包括了書法中八種最基本的筆畫,所以初學書法的人都會把「永」字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那麼,永字練書法產生於何時?是誰發明的?對此,書法界存有五種說法:1.作者系蔡邕見於元李溥光所撰《雪庵八法》:「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
  • 藝舟雙楫,書學相得——沈必晟的學術與書法
    必晟擅長運用多學科的方法來審視傳統書法,並對當代書法現象引發出的文字、語言、社會、歷史、美學等領域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有意識地將書法問題引向更加廣闊的領域。書齋之外,必晟樂於問道,尊崇名師,於當代書法名家陳方既、徐本一、李剛田、邱振中、白謙慎、陳振濂等前輩多有求教。他在學術實踐中,敏於觀察和思索當代書法創作與學術研究中的新思想、新問題、新方法,以此對書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考察和剖析。
  • 人品與書品——書法品評標準的儒家倫理對歐、虞書法評價的影響
    唐代張懷灌指出:「文章之為內,必假乎書,書之為徵,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書法以筆墨點線的運動節奏抒發書家的情志,反過來又可以陶冶書家的情操。長善消惡,正人心,和眾志的儒家倫理要求,指出了書品與人品的聯繫及其補益濟助的作用。「皆與人心息息相通,誠於中,發於外,不能有所假借,故臻精純之境者,腳清冶性,其功亦足以正人心,輔政刑,而匡禮樂之所不逮焉。」
  • 北宋「尚意」書法的奠基者不是蘇東坡和黃庭堅,而是歐陽修
    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書法來說,它在政治的大背景下也就有了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北宋是書法「尚意」的時期,北宋書法的開闢和發展離不開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等人,他們對北宋書法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好的基礎。按理來說,書法與中國文化一樣,它是一個連續的繼承體系,並沒有因為朝代的更替而發生中斷。
  • 撅衄頓挫,書必入木:如何寫出書法之力
    文/一者書法,是依據漢字,以「寫」創造的藝術。寫是一種動作,是一種運動,都需要力量,就有了書法之力,即筆力。那何謂筆力?寫書法,首先有執筆之力,即手指之力;其次使轉、提按需要手腕調解,即腕力;手指、手腕的力量來自於手臂,還有臂力。宋曹《書法約言》:「務求筆力從腕中來,筆頭令剛勁,手腕令輕便,點畫波掠,騰躍頓挫,無往不宜。若掌實不得自由,乃成稜角,縱佳亦是露鋒,筆機(筆機:用筆之機關,猶言筆法。)死矣。」筆力產生於正確的執筆運腕方法。
  • 清朝書法「書法奇才」梁詩正,行書被譽為第一,勝過當今許多書家
    《梁詩正書法集》一般來說,練習書法大多都會從這五種書體中選擇,即是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而在這五種書體中練習楷書、行書者居多,尤其是行書,兼具楷書的實用性與草書的藝術性,當我們為具備深厚的書法基礎的前提下,是無法駕馭王羲之《蘭亭序》的。所以說,我們首先應當具備一定的行書書法基礎,才能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 尊崇傳統的書法沒有出路嗎?看看美女書家李硯書法的魅力
    在不少權威書法大賽和展覽中,李硯的書法作品是時常能夠看到的。應該說,李硯的作品並非那種很有視覺衝擊力或者輕易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是,李硯的書法創作對於筆法、墨法和章法都頗為考究,就是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傳統書風,更值得細細品味。
  • 趙孟書法為什麼能被稱為「元書第一」?
    趙孟書法在當時被推為元人第一。方回稱之為「天下善字今第一」,鮮于樞語評價其書法「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鮮于樞語),有人縱向比較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舉無此書」(胡汲仲語),也有人橫向比對稱「公之翰墨,為國朝第」(陶宗儀語)。
  • 9位書法大師解密:中國書法秘笈!
    二、結構之門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筆法和字法是主要的,是書法美的基礎,但單獨的筆畫美不能直接構成書法的美。如果字的排列如一堆亂柴火,似一盤散沙,必然會使人眼花繚亂。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書法藝術是以整個字出現的,因此以筆畫為組成材料的漢字結體美是極為重要的。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他對他人書法的一些評價,如:「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小楷」,「褚河南書,清遠蕭散,微雜隸體」,「張長史書,頹然天放,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楊凝式書,頗類顏行李建中(宋初書家,筆者注)書,雖可愛,終可鄙;雖可鄙,終不可棄蘇子美兄弟(指蘇舜欽兄弟,筆者注)俱太峻,非有餘,乃不足也。」
  • 書|《琅琊榜》鏡頭中的中國書法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3.
  • 武則天76歲時的書法,展現非凡的才氣,創下書法史多項第一
    《萬歲通天帖》她所書的《升仙太子碑》聲名顯赫,為世所重。究其原因有二:一、它是我國古代書法、金石史上第一塊女性所書的碑。因此,歷來受人矚目。後人說:「婦女書碑,始此一石。」碑陰題刻,集初唐三位書壇名家書法於一身,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從書法藝術角度看,《升仙太子碑》頗有特色主要表現在:武則天採用了草書碑。碑額書法為飛白鳥形書體,尤為詭奇精妙,每一字的起筆處都有一隻仙鳥立於字體中。今存緱山之巔的武則天「升仙太子之碑」,成了中國書法史上曾經有過的「飛白體」書體的唯一遺存。
  • 三國名人書法:張飛的書法竟然這麼好?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出現了很多大家耳熟聞詳的人物,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諸葛亮、張飛以及曹操的書法。
  • 林曦《書法課》:給現在開始寫書法的你
    林曦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她創辦了暄桐教室,開始教授零基礎成年人深入書法與傳統,課程包括書法、繪畫、中醫、靜坐、經典閱讀等內容,為許多熱愛傳統文化的同好提供了系統學習和實踐的可能。近日,林曦攜新作《書法課》在京舉辦線下分享。
  • 深度解析:「正書之祖」鍾繇書法的「技法美」
    (6)鉤趯鉤畫多是在豎畫的基礎上,稍駐筆後順勢平出,不作顯著的上揚之姿,輕鬆自然,與唐楷硬鉤做作的姿態有天壤之別。如「寕」、「行」、「鳥」、「於」等字。結體美(1)字態橫張欹側鍾繇書法結字特點與後世楷書相比明顯是取「橫勢」,這實際上是保留了隸書的結體特徵。實際上任何一種書體轉變成另一種書體,原有書體的基本特徵都不會很快被新書體所完全取代,譬如「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鍾書由隸書而來,故其結體還遺留有濃厚的隸書結體的基因,即橫勢。
  • 書法界最大的謊言: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位「書聖」就不懂楷書!
    當然不是,有人說在書法界有一個最大的謊言:「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首先,我們從書法的源流上解讀下,五種書體的由來。我們可以說楷書是某種意義上行書的基礎,而草書的基礎則是隸書和篆書。張芝《冠軍帖》草書長卷所以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是沒有道理的。
  • 青島畫院張穎:書以載道是中國書法的重要原則
    中國文字催生了書法的誕生,書法與文字相表裡,文字源於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思維方式,書法反映書寫者的文化精神。劉熙載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中國書法能將文字書寫上升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書以載道的文化傳統至關重要。在張穎三十多年的書法學習歷程中,她逐漸感悟到書以載道是中國書法的重要原則,遂梳理個人學書的歷程,與讀者分享學習感悟。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這組現代書法美學的開山之作, 計劃「逐一討論」書體 (書體的發展源流) 、書法 (書法的形式技法) 、書意 (書法的性情表現) 、書風 (歷代書法家風格) 四個部分。但鄧先生僅完成了前兩部分便從此擱下了。此後, 這兩部分又經修訂合併收入先生在北平中國大學任教時的講義中。
  • 志文書法綜論
    但志文「書法」作為方志學的一個學術用語,始見於明前期。如景泰《寰宇通志凡例》就強調志文書法必須統一,其文說:「書法或有不一者,蓋仍舊文,而然不拘書法仍舊文,懼穿鑿失真也。」自《寰宇通志》面世後,我國學界就不斷有人論及志文書法問題。如弘治間,樊瑩認為修志行文必須講究書法。他稱譽《龍遊縣誌》說:「餘覽之再四,了其顛末,綱舉目張而書法不苟。」至清代,學界更是重視志文書法問題。有的認為,志文書法「宜嚴」。
  • 書法簡史:為何漢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
    為了減少漢隸的波磔流轉,端正草書的散漫無則,方便書寫和辨識,書家在隸書的基礎上更趨簡化,橫平豎直,逐漸演化出楷書。楷書筆畫平整,結體方正,富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它始自漢末,經魏晉時期的探索,到唐代成熟定型,通用至今,長盛不衰。按照時期劃分,楷書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由隸書向楷書發展的過渡書體。唐楷是指唐代逐漸成熟的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