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舟雙楫,書學相得——沈必晟的學術與書法

2020-11-24 荊楚網

自撰詩 行草鬥方 芙蓉秋意多,花欲待霜磨。 撐起風中綠,沙沙萬片歌。

隸書對聯 梅花百樹詩書澤,茅屋三間忠孝家。

□ 趙志成

在武漢書壇,有一個書法世家頗受關注,那就是「漢上四沈」:沈邦武先生與其子沈必輝、沈必耀、沈必晟。沈邦武先生在世時,為湖北省文史館館員,被書法界譽為「招牌大王」。其子均克紹箕裘,書畫印和相關學術研究各展所長,為藝壇佳話。

因為年齡和工作關係,我與沈必晟交誼甚厚,對其人與書法亦多有敬重、了解。書法藝術,理論與創作可謂藝舟雙楫。必晟年少學優,酷愛讀書,樂於思辨。他大學時,即在思想文化評論雜誌《讀書》上連續發表文章,一時為學界關注。工作後,他追求樹德建言、經世致用的人生價值,修身律己,弘道養正,於書法更是孜孜以求,先後在全國各類書畫專業雜誌及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書法專論40餘萬字,出版有《中西古今之間的書法》等專著,主編、合編書法選集、教材多部,並十多次參與策劃湖北、武漢的書法篆刻學術評審會、研討會,擔任評委和學術主持。

必晟擅長運用多學科的方法來審視傳統書法,並對當代書法現象引發出的文字、語言、社會、歷史、美學等領域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有意識地將書法問題引向更加廣闊的領域。書齋之外,必晟樂於問道,尊崇名師,於當代書法名家陳方既、徐本一、李剛田、邱振中、白謙慎、陳振濂等前輩多有求教。他在學術實踐中,敏於觀察和思索當代書法創作與學術研究中的新思想、新問題、新方法,以此對書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考察和剖析。十多年來,必晟對荊楚書學、漢派書法中的歷史文化遺存,總是竭盡全力地進行探究和整理。經他的梳理,伊秉綬、張之洞、端方、張裕釗、楊守敬、黃牧甫、王福庵、唐醉石等一大批翰墨先賢在荊楚武漢的金石書法交遊更加明確,武漢地區名勝古蹟的摩崖刻石、書法遺存信息有了更多發現,清代中葉以來漢上書法的學術源流逐漸補全,脈絡日益清晰,必晟也因為在這方面的成就,獲得我省書法領域的最高獎——黃鶴獎。

必晟的書法成長,從起步就有很好的學書環境和開闊的眼界,他幼年即隨父兄刻苦習字,問道漢上書壇鄧少峰、金月波等前輩名家。他在整理、結集父親作品時,涉筆成趣——小時候經常幫父親代筆,完成一些外貿書法訂單的初稿,「我最多一天可以寫十二幅(百福圖),寫完,手指頭就動彈不得了。」正是因此,必晟的書法植根傳統正脈,很少受到時風的影響。必晟近幾年的書法創作,醉心清代大家伊秉綬,追求正大雄渾、氣勢開張的氣象,作書時常題道「擬寧化伊墨卿老人筆意」。伊秉綬的隸書是清代書家在集體意識上崇古化今、碑帖融合後形成的高峰,隸書有愈大愈壯、氣勢恢宏的特點,同時又放縱飄逸、高古博大。而遠在秦漢的篆隸,又是魏晉行草、盛唐楷書的源流。必晟的隸書,力圖在書法史兩個較遠坐標位置上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融古鑠今。他一方面在面貌上吸收了伊秉綬豐厚古拙的特點,在字法上融入商周籀篆、秦漢古隸的意趣,一方面在筆法、章法形式上略參時代性的情緒表達,使得作品古質而今妍。必晟的行草篆籀意味濃,筆致圓融,又有楚簡的體勢,結體跳躍,更多趣味和心性的表達。偶爾,必晟也嘗試寫一些格律詩,試圖書文同參、文書同質,這也體現了他追求書兼雙美的文化理想。

必晟說:「一個人對人生、對生存環境的體驗和感覺的積累,對整個書法史和當代藝術史中的一些具體作品的感覺的積累,比所有書本中關於書法的概念、理論都要來得重要。」必晟的學術成果和治學精神,學界多有褒獎。他的書法創作,也多次參加全國性專業展賽,時顯才情。楚山漢水,才子風流,願必晟克紹家聲豈必讓、展開藝舟雙楫成。

相關焦點

  • 自詡「右軍第一人」,對自己的書法極為自負的清朝書法家!
    清代學者、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嘉慶二十年(1807年)舉人,曾在江西新渝(今新餘)任知縣,但仕途不順,終歸布衣。涇縣古名安吳,故人稱他為「包安吳」。包世臣學識淵博,對經濟學、農政、貨幣以及文學等均有研究。工詩文書畫,能篆刻,其書法備得古人執筆運鋒之奇,書體以側取勢,時稱為「包體」。他對自己的書法極其自負,自言「廿六而後學,四十而後知」。
  • 清代書法大家程韋華,行書真跡鑑賞,筆勢秀麗,結體幽古,好書法
    書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歷代書法家的專心的耕耘,可以每一代人的書法發展都是在前人的書法藝術的造詣上砥礪前行的。最好的書法傳承就是學習前人的書法,所以臨帖就產生了。到目前為止臨帖依然是書法學習的最好的辦法。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帶來了值得臨習的好帖,他就是清代書法家程韋華的行書真跡,關於這誒清代的書法家我們在文末做介紹。
  • @遼中書法迷 共賞沈延毅大師書法風採
    >展出時間:2018年8月10日至8月14日別開生面書中象一幟獨垂百代風——論沈延毅先生的書法藝術郭德軍■沈延毅作品(圖二)沈延毅先生終以魏碑體入行書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康有為先生的點拔有直接關係,沈先生十四歲時(一說十八歲)經父推介曾問學於康南海先生,康南海先生素尚碑學,《廣藝舟雙楫》倡碑之說影響甚巨
  • 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
    送高太守之秦郵》創作心得:臨摹魏碑之後即興創作,追求自然書寫選手信息:09號方申奧 (安徽省)作品尺寸:178.5x85.5cm作品名稱:藝舟雙楫選抄二等獎作品欣賞選手信息:53號 朱增嶺(山東省)作品尺寸:180x97cm作品名稱:節錄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 鄭板橋、康有為、吳昌碩…這些人才是現代醜書的祖師爺啊
    現在書壇醜書橫行,始作俑者是誰呢?就是清朝那幫子提倡碑學的。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慢慢的,路越走越歪了。 說完帖學該說碑學了。 碑學本是一件好事,但卻成了現代醜書的主要來源。 要說學書法臨碑其實很早就有了。
  • 骨法用筆: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臨《顏真卿裴將軍詩》之一黃賓虹在撰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教學講義《國畫通論·說藝術》中說:「畫本六書象形之一,畫法即書法。習畫者不究書法,終不能明畫法。六藝之目,言書不言畫,畫屬於書之中。而其中「中興」的關鍵,乃是「碑學」的興起,它使書寫方法在對魏碑以及上溯籀篆的摹寫中,得到有益的調整和有力的充實。黃賓虹認為活躍在道光、鹹豐年間的著名學者包世臣在其《藝舟雙楫》中的有關論述,是深中肯綮的:「繪畫與書法息息相通,得於魏碑之中,如《藝舟雙楫》之論用筆方法,加以分析條理,證明蹊徑,易為入門,亦為要務。(《與鄭軼甫書》)
  • 「蘧草」的生成——李一談王蘧常書法
    他既學帖也學碑,採取二者包容而不是排斥的態度。這種包容的態度在其學書的早期階段就已顯現出來。他早年學習書法正是碑學盛行之時,許多學碑的書家對「二王」帖學一脈持排斥的態度,而王蘧常對帖學尤其對「二王」是包容的,儘管他後來是以碑學為主,主要取法唐代以前,但在植基之始是以帖學為開端的。最初他臨習的草書是今草,以王羲之的《十七帖》作為開端。
  • 重論廖平、康有為「學術公案」
    時徙居館之汗漫舫,老樹蔽天,日以讀碑為事……擬著一金石書,以人多為之者,乃續包慎伯為《廣藝舟雙楫》焉。既不談政事,復事經說,發古文經之偽,明今學之正。既大收漢碑,合之《急就章》,輯《周漢文字記》,以還《蒼頡篇》之舊焉。」此處透露康有為同時撰作數書,可惜後人失察。
  • 民國書法五大流派,長見識!
    詩、書、畫、印都有強烈的個性。其書法與繪畫、篆刻,從題材、意趣、表現手法不脫文人畫範疇,而能審時度勢,賦予新意。他是職業金石書畫家,當時洋畫與其他洋貨一樣充斥市場。他要賣掉作品,必須不斷更新。既為了謀生,也為了抵制洋畫。
  • 碑學書法真的好嗎?為何這麼多人嫌它醜?
    碑學書法在近世影響頗大。概括而言,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源,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助其瀾,再經康有為鼓吹成巨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全面系統地總結碑學,「尊碑」「卑唐」之說使碑學發展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 書法結構不正確,非醜即俗!
    三、結字有中宮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雲「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處,是為字之中宮」,而「中宮有在實畫,有在虛白,必審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內之中宮」,此結字之秘法。一個字的中宮,不是確定的,雖然結字有一定法則可遵循,但是,把中宮設計在什麼位置,是每個書家的自由,從中可以看出他造型的能力。
  • 倪元璐書法作品賞析
    黃道周曾在《書秦華玉鐫諸楷法後》云:「同年中倪鴻寶筆法探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長,如劍客龍天,時成花女,要非時妝所貌,過數十年亦與王蘇並寶當世但恐鄙屑不為之耳。」正如黃道周所言倪元璐在植根傳統的同時,又在竭力尋求變化,其學古人,靈活變通,學到舉一仿三。
  • 大漢朝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高潮
    以至湧現出眾多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以及書寫大量經典碑偈石刻,開啟了中國書史上第一個書法藝術的浪潮。清代康有為慧眼獨具,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曰,「吾謂書莫盛於漢,非獨其氣體之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 他是博古通今的第一流人物 也是書法史上的「塞尚」
    近世論學,往往以「專家之學」、「通人之學」來作分野。我的朋友張健旺博士曾借諸前賢之語以喻專家之學:所謂專家之學,用康德之語來說就是「獨眼巨人之學」,用莊子之語來說就是「一曲之士」,用劉勰之語來說就是「東牆而望不見西牆之學」。沈曾植歸入學術通人之列。
  • 書壇興起"醜書風" 書法迷嘆:好好的漢字被糟踐
    原本怡情養性的書法,卻滑向了「醜書」的境地,不知書聖如果活在當下做何感想  書法展頻現「新」字  王新京是不折不扣的書法迷,隔三差五就往有書法展的地兒湊。「看的展多了,卻發覺自己的『道行』越來越淺,連寫的啥字兒都辨不出來了。」
  • 盧定山行草字創作的巔峰,字形筆精墨妙飄逸出塵,可做帖的好書法
    主筆有差,則餘筆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一筆」。行草屬動態字體,威風凜凜氣魄差異極大,其筆速的變化差異尤其顯著。它要求謄寫者,必須能對各檔的筆速,都要有很強很嫻熟的駕馭能力,才氣很好地掌握威風凜凜氣魄。同樣是王羲之的作品,其筆速差別,威風凜凜氣魄差別。篆、隸、楷雖屬靜態字體,但在威風凜凜氣魄上是很是多樣化的。
  • 學書必知:中國書法審美時尚之南北朝「尚神」,尚的是哪門子神?
    南朝齊王僧虔《筆意贊》曰:「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概括了這個時代書法的突出風格—「神」。元代柯九思在《跋趙書〈黃庭經〉》中說:「晉人書以韻度勝,六朝書以丰神勝,唐人求其丰神而不得,故以筋骨勝。」劉熙載《藝概·書概》說,「南書溫雅,北書雄健」,「北書以骨勝,南書以韻勝」。其實,北之「神」與南之「韻」的區別在於線條「力」所呈現的態勢不同,前者取其「氣」—力之變化時段長(比如通過加長點畫),後者得其「味」—力之變化細膩平滑。但是,在最高級的形態二者又是相通的,都可以謂之「神」。
  • 書法答疑:如何寫出「有血有肉」的筆畫?關鍵添加一物!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最近有學員創作時提到一個問題,如何寫出「有血有肉」的筆畫線條來?麓風軒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談到書法中的重要一法——墨法。書法的「血肉」是與「筋骨」相對而言的,「筋骨」指字形結構,「血肉」指外在表現的豐潤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