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撰詩 行草鬥方 芙蓉秋意多,花欲待霜磨。 撐起風中綠,沙沙萬片歌。
隸書對聯 梅花百樹詩書澤,茅屋三間忠孝家。
□ 趙志成
在武漢書壇,有一個書法世家頗受關注,那就是「漢上四沈」:沈邦武先生與其子沈必輝、沈必耀、沈必晟。沈邦武先生在世時,為湖北省文史館館員,被書法界譽為「招牌大王」。其子均克紹箕裘,書畫印和相關學術研究各展所長,為藝壇佳話。
因為年齡和工作關係,我與沈必晟交誼甚厚,對其人與書法亦多有敬重、了解。書法藝術,理論與創作可謂藝舟雙楫。必晟年少學優,酷愛讀書,樂於思辨。他大學時,即在思想文化評論雜誌《讀書》上連續發表文章,一時為學界關注。工作後,他追求樹德建言、經世致用的人生價值,修身律己,弘道養正,於書法更是孜孜以求,先後在全國各類書畫專業雜誌及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書法專論40餘萬字,出版有《中西古今之間的書法》等專著,主編、合編書法選集、教材多部,並十多次參與策劃湖北、武漢的書法篆刻學術評審會、研討會,擔任評委和學術主持。
必晟擅長運用多學科的方法來審視傳統書法,並對當代書法現象引發出的文字、語言、社會、歷史、美學等領域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有意識地將書法問題引向更加廣闊的領域。書齋之外,必晟樂於問道,尊崇名師,於當代書法名家陳方既、徐本一、李剛田、邱振中、白謙慎、陳振濂等前輩多有求教。他在學術實踐中,敏於觀察和思索當代書法創作與學術研究中的新思想、新問題、新方法,以此對書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考察和剖析。十多年來,必晟對荊楚書學、漢派書法中的歷史文化遺存,總是竭盡全力地進行探究和整理。經他的梳理,伊秉綬、張之洞、端方、張裕釗、楊守敬、黃牧甫、王福庵、唐醉石等一大批翰墨先賢在荊楚武漢的金石書法交遊更加明確,武漢地區名勝古蹟的摩崖刻石、書法遺存信息有了更多發現,清代中葉以來漢上書法的學術源流逐漸補全,脈絡日益清晰,必晟也因為在這方面的成就,獲得我省書法領域的最高獎——黃鶴獎。
必晟的書法成長,從起步就有很好的學書環境和開闊的眼界,他幼年即隨父兄刻苦習字,問道漢上書壇鄧少峰、金月波等前輩名家。他在整理、結集父親作品時,涉筆成趣——小時候經常幫父親代筆,完成一些外貿書法訂單的初稿,「我最多一天可以寫十二幅(百福圖),寫完,手指頭就動彈不得了。」正是因此,必晟的書法植根傳統正脈,很少受到時風的影響。必晟近幾年的書法創作,醉心清代大家伊秉綬,追求正大雄渾、氣勢開張的氣象,作書時常題道「擬寧化伊墨卿老人筆意」。伊秉綬的隸書是清代書家在集體意識上崇古化今、碑帖融合後形成的高峰,隸書有愈大愈壯、氣勢恢宏的特點,同時又放縱飄逸、高古博大。而遠在秦漢的篆隸,又是魏晉行草、盛唐楷書的源流。必晟的隸書,力圖在書法史兩個較遠坐標位置上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融古鑠今。他一方面在面貌上吸收了伊秉綬豐厚古拙的特點,在字法上融入商周籀篆、秦漢古隸的意趣,一方面在筆法、章法形式上略參時代性的情緒表達,使得作品古質而今妍。必晟的行草篆籀意味濃,筆致圓融,又有楚簡的體勢,結體跳躍,更多趣味和心性的表達。偶爾,必晟也嘗試寫一些格律詩,試圖書文同參、文書同質,這也體現了他追求書兼雙美的文化理想。
必晟說:「一個人對人生、對生存環境的體驗和感覺的積累,對整個書法史和當代藝術史中的一些具體作品的感覺的積累,比所有書本中關於書法的概念、理論都要來得重要。」必晟的學術成果和治學精神,學界多有褒獎。他的書法創作,也多次參加全國性專業展賽,時顯才情。楚山漢水,才子風流,願必晟克紹家聲豈必讓、展開藝舟雙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