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傳統的書法沒有出路嗎?看看美女書家李硯書法的魅力

2020-12-27 筆動驚龍

在不少權威書法大賽和展覽中,李硯的書法作品是時常能夠看到的。應該說,李硯的作品並非那種很有視覺衝擊力或者輕易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是,李硯的書法創作對於筆法、墨法和章法都頗為考究,就是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傳統書風,更值得細細品味。

始終尊崇傳統書法審美思維

李硯很小的時候就隨當地著名書法家潘知山先生學書,有著非常不錯的「童子功」。潘先生注重傳統的藝術創作思維對李硯的學書道路產生了深遠影響,儘管臨池不輟,涉獵甚廣,始終尊崇傳統書風的創作方向。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的李硯,也算是科班出身了。陳振濂、王冬齡等書法名家都執教於中國美院,這裡學習書法的氛圍還是相當不錯的。李硯不僅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畢業後還擔任西泠印社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培訓部主任,在專業領域也有著一定影響力。

儘管如此,李硯在書法方面卻始終離不開傳統的審美思維,她對自己的藝術思維總結為:「不怕人說無新意,只怕筆下無古人」。

書風清雅靜穆

如果有機會欣賞到李硯書法的原作,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超凡脫俗,清淨無塵的感覺。對於喜歡趙孟唯美書風的朋友來說,體會李硯書法作品中那種清雅靜穆的美感的確是一種享受。

儘管李硯書法創作的風格很少有變化,但是其作品的創作形式卻非常豐富。不管是巨幅、條幅、尺牘、扇面的形式,還是楷書、行書、隸書、草書等不同的字體,李硯都能輕鬆駕馭,遊刃有餘。能夠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她所具備的紮實的基本功。

將書法當作畢生之追求

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受到太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書壇亂象叢生。李硯卻能堅持立足於傳統,對於那些所謂的創新書法不盲從,對書法始終保持一種純粹的態度,恬靜從容,殊為難得。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生活,書法藝術已然成為李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是李硯能夠將書法揮灑得如此自如、如此有藝術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相關焦點

  • 李硯:書法領域,應發出更多女性的聲音
    當代女性書法創作現狀及思考■李硯談及女性書法,清代厲鶚曾纂《玉臺書史》一書,匯集自漢至清211位女書家的史料,縱橫觀之,其流芳至今的女書家卻屈指可數。李硯書法歷史上有書跡傳世又記載真切的女書法家,不僅有三國才女蔡文姬,亦有書聖之師衛夫人,更有女皇武則天、趙孟之妻管道升等,她們皆在書法長河中做出巨大貢獻。
  • 中書協著名女書法家李硯,楷書《滕王閣序》欣賞,筆精墨妙真書法
    書法之神韻就是一種渾然天,成一氣呵成組成的蘊含美感。所以說書法不存在文無第一,因為書法有技術層面的東西,有實戰的成分,技術層面的高低是不可忽視的。在楷書的發展中,顏真卿的開先河之處在於字形大小趨同,用筆畫粗細調整字內布白疏密。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的制度,書家身份的分解與轉換(1)
    本文乃作者美食豬豬說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書法史的演進有三條主要脈絡:一是書法自身的發展,二是書家主體不能發生變化,三是整個社會環境變遷。三者之間相互產生作用。當今書家更強調名分,書法家原本就是一個身份,名分則是更細的分類,或者說,名分含在身份之中,書協主席或會員代表不同名份。由身份而及名分,最終名分定乾坤。有時名分或許不重要,但伴隨而來的東西卻很重要。
  • 女書法家李硯,精美行書作品欣賞,網評:人美字更美,比肩王右軍
    李硯看過很多的書法家的字,我似乎產生的這樣一個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觀點:縱觀書協的各路書法家,似乎女書法家相比男書法家更願意把字寫得規整一些,讓人第一眼就認識的字。我們在前面的內容,就提過當代的著名女書法家如韓寧寧、周慧珺、蘇澤立、方放等都是儘量地把書法寫得讓人一眼就認識的字。而男士當中最為出色的應該是田英章老師了,反而很遭到很多人的狂噴。今天我我們說的這位就是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也是一位把字寫得一目了然的書法家——她就是李硯。
  • 清朝書法「書法奇才」梁詩正,行書被譽為第一,勝過當今許多書家
    書法可以說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是一門藝術,蘊藏了一種精神,更是體現了民族的審美傾向。在古代,書法是讀書人一生的追求,就算到了現在,能夠寫得一手好書法,也依然能夠增添個人魅力,為自己多掙得一分臉面。《梁詩正書法集》一般來說,練習書法大多都會從這五種書體中選擇,即是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而在這五種書體中練習楷書、行書者居多,尤其是行書,兼具楷書的實用性與草書的藝術性,
  • 林曦《書法課》:給現在開始寫書法的你
    林曦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她創辦了暄桐教室,開始教授零基礎成年人深入書法與傳統,課程包括書法、繪畫、中醫、靜坐、經典閱讀等內容,為許多熱愛傳統文化的同好提供了系統學習和實踐的可能。近日,林曦攜新作《書法課》在京舉辦線下分享。
  • 「宋四家」中誰的書法更好?誰在書法上的成就最高?
    而宋代的書法亦受這一風尚所影響,「宋四家」中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三人的書風皆有率真寫意的風格特點。按說宋代離唐代最近,而唐人書法法度森然,規矩眾多,但「宋四家」中的這三人卻受唐人書法影響較小。相比於唐人書法的森然法度,魏晉雅韻高古的書風無疑對他們的作品風格影響更大。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線條經歷代書法家的豐富與創造,成為書法的基礎、書法的靈魂。它如身著薄紗的美女,風情萬種,不可端倪;又如道法高深的仙人,神秘詭異,縱橫八極,獨來獨往。對此,林語堂先生在《吾民吾土》中就這樣讚嘆過:「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某些美學鑑賞範疇,如對參差不齊之美的尊崇,對那些乍看搖搖欲墜,細看則安如磐石的結構的尊崇,這些美學範疇會使西方人大為吃驚,如果他們知道這些範疇在中國藝術的其他領域中並不容易看到,他們就會驚嘆不已。」
  • 藝舟雙楫,書學相得——沈必晟的學術與書法
    必晟擅長運用多學科的方法來審視傳統書法,並對當代書法現象引發出的文字、語言、社會、歷史、美學等領域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有意識地將書法問題引向更加廣闊的領域。書齋之外,必晟樂於問道,尊崇名師,於當代書法名家陳方既、徐本一、李剛田、邱振中、白謙慎、陳振濂等前輩多有求教。他在學術實踐中,敏於觀察和思索當代書法創作與學術研究中的新思想、新問題、新方法,以此對書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考察和剖析。
  • 醜書:假書法,真垃圾
    當然批判流行書風也不意味著對現當代書法藝術的成就全盤否定,而是針對不好的現象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相互討論,所以這裡面沒有什麼門派之見。所以,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琳琅滿目、遍地生花的大型書展、筆會,各色人物一齊亮相,然而有些人的書法水平確實乏善可陳,沒有什麼意思,甚至有些胡編亂造,欺騙大眾的意思。我們會看到,這些醜書書法盛行的背後,是傳統書法的缺失。
  • 邱振中是一流理論家,其書法為何反叛傳統?許是對傳統無能為力
    ,人們或許會更為長久地保持對他作為一流理論家的敬意。但頗為遺憾和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對中國書法和它的全部傳統有著如此深刻體察的理論家,會在進行創作實踐時,表現得那麼蹩腳。邱振中傳統書法功底的薄弱使他幾乎無力在這一領域自由「言說」,而明顯處於「失語」狀態。唯一能體現出他在創作上對傳統的親和把握的旭素狂草風格的作品,也因大多為激情揮灑的片段而充滿創作意義層面的不完整。
  • 入古出新,天然成趣,什麼是書法傳統?
    傳統是什麼?它可以是令書家頂禮膜拜的聖地,也可以是束縛人的囹圄。我們又應該怎樣去看待傳統呢?歷代書家對此爭論不休,但有一種說法好像大部分人已經認可,即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搞創新。我個人很贊成「書法新古典主義」的提法。所謂「出新」,它不應該有程式化的模式,書法有法,但無定法。
  • 小字雅致大字威武,北師大美女書法博士霍超,書作秀雅中多古氣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話,的確,書法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可以說以字識人更能準確、快捷地了解一個人。她的書法集端莊、靈動、雋秀於一體,字字如微風中舞動之空谷幽蘭,五體兼善,80後書家能有此功底實則可喜可賀,她就是88年出生的美女書法家霍超。
  • 書法人物 楊勇
    取法乎上,學習書法,要從歷代有定評的法帖和書家中取法。長安城裡,作為年輕的書家楊勇老師,一直遵循這樣的規矩,他的書法作品中,這樣的印痕最為明顯。今日,記者文化藝術交流工作室(以下簡稱「記者」)有幸再一次走近這位年輕的書家,分解他的書法藝術。
  • 邵巖玩膩射書,玩漁網書法,自稱:可比王羲之的《蘭亭序》!
    有2000多年歷史書法圈,從未像今天這樣烏煙瘴氣,各路醜書、怪書粉墨登場,非但沒有傳統的法度可言,更是對書法畫藝術進行褻瀆和侮辱,令人作嘔!邵巖教授參加這些醜書,不光是江湖人士,還有一些傳統專家和教授參與,以邵巖為例,他的背景非同一般,這裡僅僅列出他一部分頭銜: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新文藝家群體工作部委員,文化部中國社會藝術協會中西方美術研究院研究員
  • 從曾翔「吼書」看行為藝術對書法審美的影響
    從曾翔「吼書」看行為藝術對書法審美的影響曾翔從「醜書」到「吼書」,惹得網上爭議一片,叫好的很多,開罵的也不少。單從書法藝術而言,叫好的多指創新求變,所謂「醜書不醜」;開罵的主要責怪其創作形式有違傳統,書體扭七拐八,不成體統。
  • 扎西頓珠:綻放藏文書法的魅力
    今年7歲的扎西次仁和他的3個同學、2個西藏大學的研究生盤地端坐,左手握木製藏文書寫板,右手持竹筆,一起認真練習尼赤派書法。給他們授課的老師是西藏自治區知名的書法家扎西頓珠,系尼赤派書法傳承人之一,平時利用閒暇時間在家免費教授書法。
  • 傳統為師,筆墨達意—評廣西書法家藍澤的書法藝術(系列評論之一)
    「傳統已逝」,這固然是當代中國文化集體焦慮之心理投射而非現實,但是,在物質主義盛囂塵上,甚至已經影響到我們對於文化藝術的判斷之下,傳統文化應當如何在普遍的浮躁中找到來路,也找到出路,顯然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難題。
  • 張德林——萬法歸心《心經》書法藝術精品公益展參展書家推介
    ……德林近年之書作,頗有獨特旨趣,摒棄繁華,一歸平淡,追求古樸冷逸,頗有八大、弘一等佛家書法之趣味。當代學習傳統書法者,每多泥古之輩,德林由傳統法帖而明古人法理,融合自我之心性,推陳出新,出獨特之格調面目,此誠難能可貴者也。比之書壇各類展覽中,千人一面之所謂傳統書風,覺德林之書作,愈加清奇可愛也。
  • 從筆墨到觀念——60年代書家的書史形塑
    從老一代書家那裡得到的筆墨乃至傳統修養傳承使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書法復興的風雲際會之際,很快頭角崢嶸,並在老一代書家的引領支撐下,在創作與理論兩個層面佔據時代高度,成為當代書法復興的主導力量。這一代書家當下平均年齡大多已在65歲以上,很多書家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並在創作上佔據著當代書法創作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