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聖歷二年二月初四,已經76歲高齡的武則天,從神都洛陽出發,一路前呼後擁,浩浩蕩蕩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並親為書丹。
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太子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暗藏女皇委婉的心曲。碑文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隱十個鳥形筆畫,是中國書法史上「飛白體」書體的唯一遺存。
碑高6.7米,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草書相間。碑文上下款和碑陰的遊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分別出自唐代著名書法家薛稷、鍾紹京之手。此處原有升仙觀一座,今已不存。
《升仙太子碑》歷經1300餘年風雨滄桑,依然矗立於緱山之巔,2006年3月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巨碑彰顯這位女皇的雄才大略,飽含著書法神韻,開巾幗草字書碑之先河。
武則天(624—705),名瞾,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中國歷史上300多個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
武則天既是古代少有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書法家。宋代《宣和書譜》卷一「歷代諸帝」中有她的傳記。她的書風受《萬歲通天帖》影響比較明顯。
《萬歲通天帖》內收東晉王氏書家七人十帖。雖均為唐代摹本,但仍是學王書的至寶奇珍。《萬歲通天帖》是由王氏後裔王方慶進呈武則天的。武則天十分喜歡《萬歲通天帖》,把玩臨摹,愛不釋手,從此筆力大進。
她所書的《升仙太子碑》聲名顯赫,為世所重。究其原因有二:
一、它是我國古代書法、金石史上第一塊女性所書的碑。因此,歷來受人矚目。後人說:「婦女書碑,始此一石。」
二、是以草書書體書碑的最早的範例。我國古代書碑書體至兩漢多選隸書,後楷書普遍使用。隸、楷書體比較適合碑版記史述事,歌功頌德的要求。到了隋唐時,行書入碑是一次突破,而武則天則又大膽地跨出更大的一步,採用草書書碑,這種打破常規的舉動,歷代書法愛好者都視《升仙太子碑》為書法藝術珍品。
《升仙太子碑》書法碑文橫列豎行,字字獨立,以今草為主,有章草遺味。且結字謹嚴,草法規矩,章法疏朗,飄逸中而不失沉著,婀娜中而見剛健,有瀟灑流脫、神逸翰飛之美,頗具雍容華貴的大家風度。碑陰題刻,集初唐三位書壇名家書法於一身,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從書法藝術角度看,《升仙太子碑》頗有特色主要表現在:武則天採用了草書碑。碑額書法為飛白鳥形書體,尤為詭奇精妙,每一字的起筆處都有一隻仙鳥立於字體中。今存緱山之巔的武則天「升仙太子之碑」,成了中國書法史上曾經有過的「飛白體」書體的唯一遺存。
武則天書《升仙太子碑》的意義,還在於「巾幗書碑從此始」,為婦女參加書法藝術活動爭得一席之地。當然,武則天突破封建社會不用婦女之碑的「禁令」是憑藉自身特殊地位和無上的權力。不過,綜觀歷史,武則天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勇為天下先,像她這樣的舉動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是應該肯定的。
正由於武則天帶頭寫了《升仙太子碑》,才有後來唐代房璘妻高氏所書的《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等優秀作品的問世。對發揮女性書法藝術才能,武則天是有功的。
在《升仙太子碑》中,武則天用了她所創造的19個新字,這19個新字的原字是:天、地、日、月、星、君、年、正、臣、照、戴、載、國、初、證、授、人、聖、生。她為自己取名為曌,這個字的字義一看即明,明月當空,名君當世也。
武則天所造漢字都是最常用的字,明顯是用來為當朝政治服務的,通過這些漢字,讓人看到了她的才氣和非凡的智慧。但由於它違反了文字發展規律,到她去世後,這批字也隨著她一起進入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