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母親墓碑尚無姓名:一個武漢家庭的匆匆告別

2020-12-23 丁香醫生

楊彬的微博名是「用戶 + 一串數字」,系統自動生成的,沒頭像。

2020 年 2 月 11 日 ,42 歲的楊彬第一次發微博,題為《不想同時失去雙親,求助微博幫助,》,一篇長文章。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15 分鐘後,他把同樣的內容又發了一遍,在微博上 @微博超話 和一個現在點進去已經不存在的用戶。微博是在兩天前註冊的,他對社交平臺的規則有些陌生。

如果不是疫情,楊彬可能永遠不用在如此情境下,註冊一個社交軟體。

楊彬的父親 68 歲,母親 71 了,相繼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他們是武漢百步亭社區的居民,楊彬和父母住在兩個不同的小區,兩地相隔 1.2 公裡,開車只要 5 分鐘。

親人感染、等不到核酸檢測、無法確診、無法及時住院、發布微博求助.......2 個月前,楊彬面對的情況,可能是當時很多武漢人困境的一角。

微博發布 2 天后的 13 號,「應收盡收」政策落地,楊彬向曾經幫助轉發的網友公布情況:

父母雖然未住院,但已被送到漢口醫院的急診留觀室救治,感謝在微博上幫助轉發過求助信息的網友與志願者團隊。

當時,這對於楊彬來說已經算是「好消息」了。

網友紛紛留言,給他和家人「加油」。那天晚上,楊彬還去漢口醫院給父母送了被子。

後來楊彬才知道,那是他和母親最後一面。

輾轉

楊彬至今也想不清楚,父母是怎麼傳染上新冠肺炎的。

大年初一(1 月 25 日),父親出現腹瀉、咳嗽的症狀,但當時並沒有聯想到新冠肺炎。

當天,武漢累計確診人數 618 人,全國累計確診 1975 例。對比外部的緊張,身處武漢的楊彬一家還沒有意識到疫情離自己有多近。

二月初,父母相繼發燒,去社區醫院查血均為疑似;後來去 161 醫院查了 CT,均顯示為「雙肺感染」。那時,疑似患者需要進行核酸檢測才能夠確診;無法確診,也意味著無法被醫院收治,只能上報社區等待試劑。

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楊彬,集中隔離等檢測試劑比較快,於是父母被送到 12 公裡外青島路的一家由經濟酒店改成的臨時隔離點。

隔離後,「送東西」和「打電話」成了楊彬每天的主要工作。還好,他沒有感染。

臨時隔離點缺的東西多,楊彬送被子、送藥、送呼吸機、送血氧儀......

每天出門前,他戴好口罩,穿上一次性罩衣,然後去社區開好出行證明。送完東西,在罩衣上噴一圈消毒劑再進家門。妻子每次都會堅持跟著,怕楊彬衝動,往醫院裡面硬闖。

當時武漢還沒有封閉社區,但路上幾乎沒有行人,空空蕩蕩,往日 25 分鐘的車程,15 分鐘就到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隔離點是進不去的,楊彬只能把東西放到門口。一開始父親的情況很差,東西都是母親來取或者工作人員送。儘管母親在數米之外的酒店裡,但每次見面,兩人只能遙遙相望。

即便是這樣,楊彬的母親也不願楊彬來。

「她怕我傳染,不想讓我管,和我爸能相互照顧。」

2 天后,父母被接到惠濟路弘濟骨科醫院,楊彬本以為能夠治療,但沒想到還是臨時的隔離點。5 個人一個房間,不能開中央空調,薄薄一層被子,老人凍得睡不著。

為了能早點排到核酸檢測,楊彬往社區、區防疫指揮部、市長熱線打了無數電話,到處發消息。但社區能做的只有「上報」,住院排隊能快點。於是,就有了楊彬的第一條微博。

求助的微博裡,楊彬回憶父母的狀態:「已無法下床」;老人的表達也出現了問題,「說話都是兩個字兩個字的(地)蹦。」

在弘濟骨科醫院的第 3 天,母親的血氧飽和濃度跌到 80,連手機聊天都不想聊了。楊彬終於打通了 120 ,將母親送進漢口醫院急診的留觀室,排隊住院。

父母能夠被收治,楊彬覺得和自己的電話催促與微博求助沒太大直接關係,重要的是當時情況變了:「應收盡收」的政策和全國醫療隊支援武漢,給之前所有卡住的進程,按下了加速鍵。

匆匆

疫情籠罩,武漢人面臨的告別沒有擁抱與眼淚,取而代之的,是遠距離的相望,且匆匆。

楊彬回憶最後見到母親的那天,他和妻子從家裡拿了兩床新被子,放在醫院門口。那天是多雲,晚上六點多時,武漢的天已經黑了。

「媽媽走出來,跟我們揮手,要我們快走。」

最後一次見面和往常在隔離點一樣,沒有親密接觸,楊彬依然只能遠遠望著,匆匆別過。

後來母親的消息,都來自於醫院的電話。鈴聲沒響,就是好消息。

父母被送到漢口醫院留觀室的第 2 天,2 月 14 日,醫院打電話給楊彬,告知他父母均已經轉入金銀潭醫院。

為父母爭取入院的兩周,楊彬瘦了 8 斤。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入院後,楊彬母親血氧飽和濃度和血壓一直處於低位,很快被轉入了重症監護室(ICU),他打聽到 ICU 的電話,便打過去詢問,醫生告訴他:「我不給你打電話,就說明情況沒有惡化」。

母親入院第 5 天,2 月 19 日,楊彬的手機開始不停響起。

下午 3 點,醫院打電話來說要上有創呼吸機。

下午 6 點,醫院告知楊彬母親正在搶救。

ICU 裡每進行一項操作,都需要家屬授意。5 個半小時,「那該死的號碼一次次出現」。

晚上 8 點半,醫院打來了最後一通電話,告知人已經走了。

悲傷提前預演,「當時沒有流淚,就地詢問醫生後續的事情怎麼辦。」

新冠病人去世,家屬不可以去醫院接人,也不能去殯儀館領骨灰。

楊彬能做的不多,接電話,授意醫院通知殯儀館的車子,接走母親的遺體。生離死別對於這個武漢普通人家來說,顯得切近又遙遠。

和妻子一起接完電話,楊彬走進兒子房間,初三的兒子正在上網課。

楊彬告訴他,奶奶走了。

之後,一家人在客廳朝著金銀潭醫院的方向,磕了三個頭。

迷藏

母親走了,父親還在樓下病房進行治療,不知道情況。楊彬告訴醫生,希望不要到之前母親的病房清理遺物。他打算先瞞一陣,等父親的情況好轉一些出院後再告訴他。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母親走的那天,父親身體有所好轉,心情也不錯,在家族群裡曬他病床自拍。

不知為何,還把他拍的之前母親轉到 ICU 前病床上的照片,又發了一次。

那是母親生前最後一張照片,楊彬看了難受。他說,「(媽媽)太憔悴了。」

父親是 3 月 3 日出院的,楊彬想父親已經猜到了,也沒再繼續隱瞞。出院後,父親獨自在隔離點又隔離了 14 天,回到社區也是居家隔離 14 天。

從隔離點回到家裡當天早上,父親給楊彬來了一條簡訊,說到家了。晚上楊彬發簡訊給父親詢問情況,發現他父親記不住事兒了。

「其他事情都知道,就是住院這段記憶沒了,搞不明白新冠肺炎是什麼。」

之前,父親從未出現類似遺忘的情況。他本來話就少,回家後兩人都迴避談到母親,甚至,楊彬不確定父親是否記得母親的離世。

前一陣,楊彬處理母親銷戶、下葬的事宜,還向父親問了母親的社保卡密碼,這些他都記得清楚。

「 我送我媽到陵園上山,找他說了一些事情。他應該是知道是我媽過世了。」

楊彬猜,也許是母親的去世對他打擊太大,回到家裡觸景生情。「(爸爸)回家之前,一直還好。」

學醫的同學告訴他,父親出現遺忘,有可能是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他在社區群裡要了心理諮詢的電話,以備不時之需,但他現在更擔憂父親的身體,想著隔離結束,帶著他去複查一下抗體。

「他健康碼還是紅色的,現在去不了醫院。」楊彬說。

告別

按照當地的習俗,母親的頭七需要燒紙祭拜,但他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在心裡默默想念。

「紙都沒地方買,沒得搞 。」他說。

接到可以領取骨灰的電話,是 3 月 22 日,母親之前的單位打來的,說可以由單位的陪同領取骨灰了。第二天,楊彬去了派出所,為母親銷戶。

第三天早上沒有太陽,楊彬和妻子去漢口殯儀館領取母親的骨灰。骨灰盒只有木製和石制,楊彬選擇了木質的,因為覺得更傳統。

墓園是接到領骨灰通知當天就選好的,「就想老人早點入土為安。」

江岸區可供選擇墓園不多,楊彬為母親選了黃陂區的歸元陵,楊彬的嶽父也在那裡,就在高速路出口,很方便。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陵園內有寺廟,通往寺廟的神道兩側座落著十二生肖石像,寺後是一座七層靈塔。楊彬看見陵園裡的樹發芽了,透出隱隱綠色。

楊彬為母親選擇的墓地朝南,位置寬敞。「這樣我們過去祭拜.......地方也大一些。」他說。

他們一家收到了政府發放的慰問金,殯儀館免去了火化費用,墓地的價格有折扣。

無名

4 月 3 日,湖北武漢新增確診病例 1 例。

現在,楊彬的居住地,已經是「無疫情小區」了,一些流動的菜販開始在小區裡出攤,已經有些孩子在小區空曠的地方玩耍。還有 3 天,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

初三的兒子要備戰中考,每天早上 7 點就開始上網課,要到晚上 11 點。楊彬試圖與他說起「奶奶的離開」,但兒子感觸不是很深。

無論對於武漢還是楊彬,最艱難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但他心裡,還有個事兒懸著。

母親入土是 3 月 24 日,她的墓碑落得匆忙,下葬那天,沒來得及題上母親的名字,也沒有遺像。現在立在母親墓穴前的碑,空空的,只有記號筆在邊緣處,潦草標註了主人的姓名。

他本想著在清明前,將這些都落定。可母親入土那天,湖北省出了祭掃公告,武漢的公墓祭掃恢復不早於 4 月 30 日。

社區附近的喪葬用品店也是最近才開門。

楊彬打算給母親做個遺像。第一家店要價 500 元 。社區給楊彬一個電話,是另一家做遺像的,只收 100 。

店家告訴他:「碑上的刻字要十幾天才能搞好。遺像的話,還需要 50 天。」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楊彬系化名)

撰文:洋蔥

編輯:羅布君

偶爾治癒

to-cure-sometimes

——

記錄人與疾病、衰老、死亡的

相處方式

偶爾治癒 | 常常幫助 | 總是安慰

相關焦點

  • 清明將至,返鄉祭祖,墓碑上「故顯考妣」啥意思?看完明白了!
    俗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祭祖的節日,也是弘揚孝道、喚醒家族記憶,促進家族凝聚力的節日,掃墓祭祖也是清明節最為重要的儀式!每當清明節到來的時候,即便身處千裡,也會按時返鄉祭祖,這體現了對逝者的追思,為逝者掃墓也成了很多村民雷打不動的風俗!
  • 宗族文化||墓碑也是一種文化 墓碑碑文的寫法
    姓名,寫在墓碑中心部位。這裡稱「中榜」。在書寫墓主名字時,其字數多少,與風水吉兆相關聯。為尊敬長輩,過去加了許多尊敬的詞,如父親稱考、顯考,母親稱妣、顯妣,男子加公、府君,女子加氏、孺人。而且字數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循環應用。其中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的「生」、「老」二字上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上,則不吉利。
  • 我們的節日·清明丨心理撫慰師:一場生與死的告別
    承接撫慰社工項目的冬青社工的胡玲就遇到了這樣的案例,她向撫慰對象提供了「科學的、合理的」解釋,幫助這個家庭有效化解了治喪過程中產生的矛盾。配偶去世,在世一方不參與治喪?△冬青社工胡玲(左)正在為喪親家屬提供服務4月5日清明節當天,胡玲再一次與悲傷撫慰對象李女士見了面。後者到石橋鋪殯儀館為去世的母親鮮花,精神狀態比起親人去世時好了不少。
  • 兒子上墳發現母親墳被掀,墓碑被人踐踏,村支書解釋墳太高了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母親的墓碑去哪兒了?還能飛了不成?據漩渦視頻消息,近日,陝西的小王抽空回家上墳,卻發現母親的墓地被掀了。要是小王不說,身邊人居然誰都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前不久,小兒子剛剛做完手術,小王就計劃帶著兒子回家去母親墳前報個平安。結果回到老家卻發現,一地狼藉。小王稱,"之前一點不知道,回來了才發現母親的墳被掀了。"這讓小王憋著火氣,他趕緊回家問父親發生了什麼,父親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兒。
  • 墓碑上刻名字禁忌除了常見的,還有哪些?
    傳統墓碑(對聯)碑文內容的排列,從左至右一般是逝者出生死亡日期、逝者姓名、後代立碑人姓名及立碑日期,逝者姓名必須居正中,如有頭像的話是刻在其正上方。逝者姓名一列字號最大,其他內容沒有硬性要求,會跟蹤實際文字數量及排版版面進行細微調整。立碑的時間寫法有三種:有的只寫公曆,有的只寫農曆,有的是農曆加公曆。用小號的字體在墓碑的右邊上寫:公元xxxx年x月x日;農曆歲次xx年xx月xx日。
  • 清明將至,回憶天堂的母親
    每逢清明或者七月十五,十月一,我就去父母的墳頭,給他們買束花。如果非要往迷信裡說,母親生前喜歡花,她去世以後,我哪次去上墳,都要給她買花。而且自欺欺人的認為她會收到。我對父母的感情最深,可能由於十幾歲就離開家的緣故吧,這輩子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日子太少。
  • 匆匆告別家人 張家界桑植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奔赴抗疫一線
    張家界市桑植縣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奔向湖北武漢戰場。紅網時刻2月16日訊(通訊員 鍾昱)上午11:00,從接到通知到整裝出發,僅僅一個多小時,張家界市桑植縣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向珍香、呼吸內科護士向婷,匆匆告別家人,毅然奔向湖北武漢戰場。「我家裡人很支持,我的東西都還是老公和女兒收拾的。」向珍香笑呵呵地說道,女兒也是學醫的,家裡人得知她要奔赴前線,表現很平靜。
  • 墓碑寫法太講究,「顯故考妣」有深意,字體顏色看死活,不懂鬧笑話
    清明就要到了,踏青掃墓這些傳統習俗必然是免不了的,在掃墓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墓碑上會刻有碑文,碑文通常都大同小異,常常出現「顯、故、考、妣」等字樣,你有想過他們的背後蘊藏的含義嗎?對死亡的不同稱謂中國人遵從儒家文化,講究尊老愛幼,孝敬長輩,在禮數方面極為講究。尤其表現在文字方面!
  • 「告別是人生常態」:那些失去摯愛的人,都在緬懷什麼?
    臺劇《想見你》中有這樣一句話:很多時候告別式不是為了離開的人,而是為了留下來的人辦的。人這一生,總要經歷告別,也要經歷失去。而最決絕的失去,莫過於死亡。都說面對離開的人,要理智一些,不要總抓住不放,唯有好好告別,才能開始新的人生。
  • 黃鴻升骨灰花葬於臻善園,不立墓碑沒有姓名,讓生命在大自然延續
    25日一大早,親人們在龍巖會館舉辦了簡單的入殮和遺體告別儀式,不久後載著黃鴻升遺體的靈車從殯儀館緩緩駛出。中午時分,黃鴻升的父親、妹妹黃婷婷、女友峮峮以及圈中好友楊丞琳、許瑋甯等到場送別小鬼。遺體抵達二殯後,峮峮終於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墨鏡的遮擋下不斷抽泣。
  • 黃鴻升骨灰花葬於臻善園,不立墓碑沒有姓名,讓生命在大自然延續
    25日一大早,親人們在龍巖會館舉辦了簡單的入殮和遺體告別儀式,不久後載著黃鴻升遺體的靈車從殯儀館緩緩駛出。中午時分,黃鴻升的父親、妹妹黃婷婷、女友峮峮以及圈中好友楊丞琳、許瑋甯等到場送別小鬼。整個花葬區不立墓碑不登記亡者姓名,讓逝者的骨灰融入大自然中,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使黃鴻升的生命在另一種意義上得到延續。
  • 有種「獨一無二」叫不隨爸媽姓,武漢學生因姓名走紅,網友:霸氣
    孩子應該怎麼取一個又有意義而又好聽的名字呢?這可難倒了眾多父母。有種"獨一無二"叫不隨爸媽姓網絡上有一位來自武漢的學生就因為他的名字而走紅,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是因為他的名字十分獨特,叫春秋戰國。這名武漢學生因姓名走紅後,有網友表示:"這名字很霸氣。"
  • 讓哀思更有寄託,讓懷念更有意義 文明祭掃,「風」起清明
    為此,古園工作人員不僅替陳老先生擦拭墓碑、敬獻鮮花,還通過視頻連線方式,讓身在異鄉的陳雨思目睹祭掃全程,與逝去的爺爺進行超越時空的交流。  疫情期間,「不出門,少聚集」是對家庭、社會負責。3月19日,南京市上線「寧思念」App,實現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祭奠逝者的願望。
  • 清明,拿什麼祭奠我們的祖先?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需樹立正確的傳統道德理念和倫理觀念,不是什麼行為都可以被代理。  觀點三:網際網路+思維創新的「劍走偏鋒」  「清明掃墓」親力親為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先祖最起碼的尊重,搞「代人掃墓」的舉動不僅嚴重褻瀆本應嚴肅、飽含情感的祭奠儀式,也是一種網際網路+思維創新的「劍走偏鋒」,實在是不應提倡。
  • 【翔音出品】《清明》主播||胡瑾
    清明                      煙雨濛濛野色青,     哀哀垂淚向先靈。     碑前奠酒傾衷曲,     家事心聲可審聽?  清明,從歷史深處、綿綿細雨中,悄無聲息地走來。  清明是節氣,也是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節日。  歲歲清明,總有繞不開的時雨時陰,理不清的別緒離情,說不盡的念恩思親。荒郊野外,繚繞細煙青,塋園墓地,盤旋冥紙升,沒有桃紅杏白的繁英,但見柳落垂青的傷心,紙灰成蝶上雲天,淚水和雨落山徑。
  • 清明特刊:哀悼逝者詩詞六篇
    同降半旗半默,清明斟酒盈壺。>江城武漢黃鶴傷白衣天使逆前行命懸一線回春丹雲開日出生死劫紅棉櫻花同綻放清明舉國哀悼日敬畏生命憶念長作者:李福民溼漉漉的地,望不到盡頭呼啦啦的風,刮過去又刮過來涼嗖嗖的空氣,直透脊梁翻滾如春潮的思念,被壓縮在門縫無數城池被一聲聲警號抽空許多街衢被一道道關卡封堵一個個家庭亂成一團麻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33)清明悼念抗疫烈士和逝世同胞
    庚子清明留韻  蔣力華  慘烈犧牲人世離,悲鳴黃鶴豈容疑。  清明時節敬頒令,聖域神州齊降旗。  疫裡清明愁緒爆。疫難英魂,舉國同追悼。傲雪凌寒春信報,紅巖疏影存心照。  一吼問天天欲雨,招魂武漢祭英靈。   庚子清明節國家公祭  龐盟  庚子清明下半旗,人文華夏共追思。
  • 清明時節雨紛紛,你是我來不及的告別
    不,我想起的是未能與你好好告別的那年四月。如今,只能在不絕的雨季裡再回憶。記得那時,望著窗外漸漸遠去的樹木,淚水已遮住了前方的路,我知道在這個四月,你穿過人世的溫柔,把自己丟在了那年的風中。於是,四月來到便步入了傷感,成了一個多情傷離別的時光。它是白居易筆下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的悽涼,亦或是杜 牧眼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哀傷。
  • 他,瞞著家人匆匆告別妻兒,奔赴武漢戰「疫」情灑江城!
    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作為一位從軍18年,有著18年黨齡的黃昌保同志,瞞著家中70多歲的父母親和工作在公安一線的妻子,克服醫警家庭的困難,主動報名參加安徽省第六批援鄂醫療隊。黃昌保顧不上自己長期患有心臟病和頭痛的毛病,靠服用「富馬酸比索洛爾片」和「散列痛」維持的習慣。
  • (清明禁忌)民間故事
    家門不幸啊,怎麼會娶進了這麼一個媳婦?唉。孕婦忌諱上墳的。不何況打扮成這樣了!嚴俊的母親敢言而不敢怒的對嚴俊小聲的捉到。然後。自己先進了車裡。其實嚴俊自己心裡也知道父親走的早母親拉扯他到現在不容易,現在還得受兒媳婦的氣。說起這個媳婦兒,嚴俊和他母親也都是一肚子的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