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兩岸廣播影視及新媒體業界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影視產業共同發展與繁榮,不斷提升廣播、電視及新媒體的競爭力,自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分別在香港、澳門及成都成功舉辦三屆兩岸四地廣播電視創新論壇的基礎上,由亞廣協(北京)媒體傳播技術研究院發起,臺灣中華節目內容製作產業發展協會、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協會、世熙傳媒聯合主辦、中華廣播影視交流協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立體影像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協辦的第四屆兩岸四地廣播電視新媒體創新論壇的舉行恰逢其時。
第四屆兩岸四地廣播電視新媒體創新論壇現場
記者華成偉在現場了解到,在專家報告環節中,新亞洲衛視副總裁、香港亞洲廣播影視促進會副理事長王少剛、Datavideo(洋銘)科技有限公司全球董事長、創始人林鴻銘、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臺灣中華節目內容製作產業發展協會理事史祖德,知名廣播電視人,湖北廣播電臺廣播頻道副主任伍江暢女士分別以《香港廣播融媒體的創新發展》、《EFP多機位作業的創新應用》、《中國電視媒體的旋轉門現象》、《臺灣紀錄片現狀及國際化創新之路》,《兩岸廣播電視新機遇》做了主題報告。等多層面、多角度向代表們闡述了大陸及港臺地區廣播電視創新發展、媒體融合的應用。
伍江暢女士認為,網際網路新媒體時代,電視將從「主媒體」逐漸演變為「輔媒體」,這是媒介形態演變規律的大勢所趨。對於一些人擔憂電視臺「空心化」,他認為,電視臺一定要從製作、播出、運營一體化中走出來,專心做好頻道平臺的運營,從單一的廣告模式中走出來,多元化運營平臺。在加大新聞採編的同時,要捨得放下綜藝等節目的製作給到社會。另一方面,市場機制下的製作公司,在製作牌照管理和投資壓力的雙重製約下,比電視臺內部更有動力生產出更好的節目。民營製作公司的帶頭人幾乎都是國家電視臺培養出來的電視人,導向意識強,應該對他們放心。制播分離的本質,是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和人才投入到節目生產中,形成競爭,從而給百姓帶來更好的節目。所以,電視臺「空心化」的擔憂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是傳統電視人對電視懷有深厚情感的一種情緒反應。電視有著新媒體所沒有的公信力,電視臺應該向網際網路學習,抓住平臺的本質真正做好平臺運營。另外,伍江暢女士認為為,究竟誰在決定著節目的播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廣告主和廣告商,這是當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對於時下風頭漸長的網綜、網劇、網大,伍江暢女士認為電視人應該保持敬畏的心態。
伍江暢女士的報告首先探討了兩岸新媒體發展環境,報告認為,兩岸新媒體發展有著不同的基礎,使得兩岸新媒體發展環境具有一定差異。報告從與新媒體緊密相關的三個維度來進行比較,分別是新媒體的硬體終端情況、軟體應用基礎以及新媒體賴以生存的市場條件。
從市場結構角度看,兩岸的新媒體市場主體構成類似,臺灣新媒體市場主體由四類主體構成,社群媒體、大眾媒體、中小媒體和個人媒體;大陸新媒體市場主體由第三方網絡平臺、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構成。
伍江暢女士說道從對比中可以看出,從大趨勢看,兩岸新媒體影響趨於一致。大陸巨大的市場規模使全國性媒體覆蓋有限,存在多級市場分布,省級市場/地區市場均有足夠空間,傳播主體呈現梯次分布之勢。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來,大陸的新媒體市場變化迅速,新傳播平臺和新內容形態不斷湧現,從微博、微信到頭條、抖音流行不斷,從圖文到直播到短視頻變化不停。而臺灣的新媒體市場相對穩定,多年以來一直由Facebook、YouTube等主導,新媒體平臺集中。
伍江暢女士的報告回顧兩岸網絡媒體各自的發展歷程後指出,臺灣新媒體起步較早,2008年以後進入Facebook後,格局逐漸趨於穩定,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大陸從2009年以後則仍處於快速變化之中。兩岸網際網路應用演進的路徑相似,但大陸的演進速度更快更豐富。
在兩岸新媒體發展趨勢方面,伍江暢女士的報告對比後發現:在大陸,有更多第三方新媒體平臺可以選擇;媒體平臺變遷速度更快,抖音、趣頭條等新平臺快速崛起;單一媒體粉絲量仍有上升空間,主流媒體受眾繼續增長。在臺灣,第三方平臺選擇面較少;媒體平臺格局和影響穩定,新平臺迭代速度緩慢;單一媒體影響力基本保持穩定,覆蓋率見頂,粉絲幾乎停止增長。
伍江暢女士的報告特別指出,大數據、AI等技術正不斷賦能媒體融合,內容生產與營銷從野蠻生長走向專業化,短視頻風口仍將持續,變現手段從廣告走向多元化,新平臺仍在興起。
啟示:優勢互補共享兩岸媒體創業機遇
尋找兩岸新媒體創業領域的合作契機,是伍江暢女士《兩岸廣播電視新機遇》報告的一項重要內容。報告認為,大陸良好的市場條件帶來新媒體創業的好機會,而臺灣良好的人文環境帶來合作新媒體創業的好基礎,兩岸優勢互補、互利合作大有前景。
對比兩岸的創業背景,臺灣地區的創業項目主要分布在零售及各行的服務業中,資訊傳播也有一定比例。大陸企業服務成為新的創業熱點,內容領域創業熱潮雖然已經不在高點,但由於大陸市場巨大,新媒體創業仍然充滿機會。
伍江暢女士認為,兩岸新媒體創業合作機會很多。在新媒體內容上,兩岸有著共同文化根源可以挖掘;在新媒體運營角度:兩岸共同發展趨勢可以互相借鑑,比如大陸抖音最受歡迎內容類別與臺灣YouTube內容類別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研究還指出,臺灣文創優勢與大陸市場優勢的優勢疊加可以產生更多好的新媒體項目。(記者:華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