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關注丨風靡全世界!臺灣文創發展究竟有何奧秘?

2021-02-08 博雅方略

《201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顯示,2016年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機構總數為63339家,較2015年增長0.72%,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持續前兩年的增長態勢,為整體文創產業中增長幅度最高的,達到16.41%。設計品牌時尚產業以10.65%增長率次之。2016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就業人數為26.1萬人左右,其中以「運動、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及「專門設計服務業」就業人數最多。臺灣地區的文創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較早的,自九十年代發展以來,已經深入到臺灣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文創與不同產業融合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表現形式。

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其文化源泉主要來自於大陸自明清以來遷臺的閩南人、客家人,將中原文化帶到臺灣落地生根,1895年後,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本對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遺留了大量的文化資源與生活習慣,1945年後,國民政府收回臺灣,來自於大陸各省的文化逐步佔據主流,特別是1949年後,國民政府敗退大陸,給臺灣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英文化,六七十年代來自於歐美現代設計與文化思潮與臺灣的閩南客家人傳統文化、原住民文化交相輝映,產生了臺灣的多元性文化,基於臺灣文化的多元性,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逐步發展,已成為臺灣經濟的支柱產業。


經過文化及藝術設計學者引導、政府扶持、民間資本參與的多種形式的推廣,文創的概念已植根於臺灣民眾心中。藝術家、設計師積極投入到文創的創作開發中,廣大民眾積極消費文創產品,於是各種行業融入文創概念,誕生了許多新型的文創業態。文創產品的觸角伸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呈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模式。

臺灣擁有許多工業遺產文創園區,臺灣六大都市均有以工業遺產改造的文創園區。這些工業遺產文創園區許多是日據時期的工業廠房,許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隨著城市擴張及產業轉型,這些曾經在臺灣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工廠,要麼搬遷,要麼破產重組,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這些老舊的工業廠房現在基本處於城市的中心地段,承載著百年來的歷史文化記憶。

對於這些遺留的廢舊工廠,政府並不是一味拆遷,而是尋求二次價值轉換,「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的設立就是政府扶持與民間資本合作共贏的典範。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它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集群效應,是臺灣的文創櫥窗和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園區創新在於:

舊建築講述歷史文化故事

華山園區內完整保存著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構造風格,儼然一座產業建築藝術博物館。古舊建築中不僅濃縮了臺灣近代製酒產業的輝煌歷史,更是珍藏著臺灣百姓的生活往事。

藝術走下殿堂聚合文藝高地

華山園區的藝文場所,包含戶外藝文空間和室內展演空間。戶外街巷的展演空間極具親和力,拉近藝術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容易形成交流互動。全年密集的展覽演出、文藝活動形成群聚化效應,帶動和吸引了大量學生、遊客、行業團體等到來。

特色店鋪詮釋休閒生活方式

特色店鋪座落在園區大小巷弄裡,藝術氛圍濃厚。在提供餐飲購物、休閒娛樂的同時,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節慶等活動,提供藝術文化體驗,營造出滿足人們吃喝玩樂和慢生活的創意聚落。

多樣市集提升全天候吸引力

華山園區的市集種類多樣,處處創意,步步風景。周末假日園區門口大草原旁年輕人的創意市集,園區內「臺灣味」十足小吃自助餐廳和創意店鋪,明星工作室及其衍生的精品店,使華山園區全天候不停歇,白天和夜晚一樣充滿吸引力。

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誕生以後,經過政府培育與民間資本的熱情參與,臺灣文創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比較有名的有:臺北松山文創園區、臺中文創園區、高雄臺鋁文創園區、高雄駁二文創園區、臺南藍曬圖文創園區等等。


博物館文創在臺灣發展很早,最具代表性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其文創之路前後經歷50餘年。

初期,臺北故宮主要是以仿製複製為主,就是按照展出文物進行單純複製,強調仿真,2000年左右,開始進行創意研發,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也是臺北故宮進入實際性文創轉折點。200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公開委託由郭羿承教授創辦的artkey藝奇文創為其進行藝術授權規劃,並帶領臺北故宮等品牌參與美國國際授權展。2007年至今,臺北故宮博物院授權衍生品年銷售總值由4000多萬臺幣增長至約10億臺幣。特別是與世界知名設計公司品牌合作,實現了營業額的翻倍。

臺灣一些知名設計人介入博物館文創開發,如曾國源先生開發的「神話言」文創品牌,專注於臺北故宮的系列文創,重點開發注入臺北故宮IP的系列陶瓷茶具文創產品。其他博物館也根據自身特點,開發基於自有IP的文創商品。


自從文創走進臺灣民眾的生活,許多餐飲無論在室內外空間裝飾還是餐具應用品中都引入了文創的概念,如高雄天水玥佛陀餐廳中,採用的超過10米的巨型佛頭及數以千計的佛陀進行裝飾,菜單、餐具都將佛陀的禪意空間發揮的淋漓盡致。高雄一座以臺灣老火車經過創意改造,反映臺灣六七十年代生活的火車頭文創餐廳,餐廳內部布置成臺灣六七十年代的市井生活場景,結合當時老物件協調地烘託半個世紀前的臺灣生活,置身餐廳,仿佛穿越到臺灣六七十年代。

臺灣文創餐飲可謂遍地開花,不同的城市街區、巷子裡都有不同類型的文創餐廳,這些文創餐廳均結合「在地化」元素打造,呈現不一樣的文化。


基於「在地化」元素打造的休閒農業文創社區是臺灣農業文創的主要表現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桃米休閒農業社區」,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後,桃米村原有村落被夷為一片廢墟,震後,桃米村居民凝聚共識,在政府、社會、學界、非營利組織與小區居民跨領域的多元合作下,建設的一座「休閒農業文創社區」。

2000年成立了主導桃米村建設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該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邀請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進行生態調查,發現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29種蛙類,桃米就擁有23種;臺灣143種蜻蜓類,在桃米就發現49種,臺灣418種蝴蝶這裡發現161種,於是基於桃米村的青蛙、蜻蜓和蝴蝶相關文創藝術設計逐步展開,這裡所有的藝術裝置、壁畫、雕塑、工藝品均以「在地化」的青蛙、蜻蜓和蝴蝶來打造,於是數百種的「在地化」文創品展現出來,人們來這裡參觀旅遊,體驗青蛙王國、蝴蝶王國,這些休閒生態文創給小小的桃米村每年創造了7千萬元新臺幣的營收。

當下,我國正在大力支持特色小鎮的建設,對於貧窮農村提出了「精準扶貧」,臺灣地區「桃米生態休閒農業社區」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大陸地區多數貧窮山村的生態人文資源都要優於桃米村,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文創可以帶動廣大農村脫貧致富,達到「精準扶貧」之目的。


這是一種以自然生態環境為資源,不對自然生態進行破壞,僅在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對自然形態進行文化介入、創意發揮,以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妙自然的生態文創園區。這種文創類型筆者歸納為自然生態文創型,其典型代表是位於臺灣臺中新社山區的「薰衣草森林」(Lavender Cottage)。

創辦「薰衣草森林」的是詹慧君與林庭妃兩個文藝女生。2001年11月,偶然的機遇讓兩人聚在一起,她們決定以200萬新臺幣(約合40萬人民幣)始創「薰衣草森林」於臺中新社山區,這是一片原生態的山林,位置極其偏僻,就是在這樣一座人跡罕至的森林裡,兩位女生創造了奇蹟,將一片荒野山林打造成文藝氣息濃鬱、融匯中西方文化與創意的「薰衣草森林」。自2001年創辦以來,至2017年旗下已建立八個品牌;服務人員五百餘名,業務包括休閒農場、餐飲、食品、精油、民宿、婚宴市場等。這座創始於臺灣中部地區以燻衣草香草植栽為名的花園農場休閒景點,已經成為臺灣中區最熱門的山林休閒文創園區,也連續幾年入圍臺灣百大旅遊景點,至2016年總營業額超7億元新臺幣。

另一種新型的「觀光工廠」文創形式在臺灣地區流行開來,這是一種集工廠生產、休閒旅遊、消費體驗等融為一體的文創形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位於高雄市的馬玉山食品工業觀光工廠。

這是一座以穀物為主題的觀光工廠,廠內可以清楚觀看產品從原料的篩選、填料、裁切、包裝等流程,並將生產參觀結合文創與藝術、提供民眾手磨谷粉體驗,讓民眾在藝術文創的引導下參觀工廠,藝術展示區結合3D創意牆繪、穀物創意空間、文創藝術品等多方面展示馬玉山食品工業的優質穀物概念,讓民眾在參觀工廠生產過程及手工磨粉體驗下,不知不覺對馬玉山食品的高品質和優質服務感染,從而願意為產品的高附加值而買單。馬玉山食品工廠還將「全谷惟養、自然養生」的經營理念貫穿到具體文創的方方面面,置身工廠,仿佛進入了現代創意美術館,隨時隨地感受藝術的魅力。

文創產品是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綜合體,消費文創產品中最主要的消費價值就是精神消費部分,臺灣地區的文創產品在提供民眾物質消費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提供給民眾精神文化上的消費,臺灣文創嵌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享受,創作者也因文創產品大賣而帶來豐厚的回報,於是,臺灣文創在進入21世紀以來,呈現文創大發展的良性循環態勢。

當下,大陸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國家支持力度空前,文化創意產業正沿著快速增長的通道前進。臺灣地區在文創的道路上走出了特色鮮明的道路,其發展經驗之於大陸有許多借鑑意義。

挖掘「在地」元素,塑造獨特的文化屬性

「在地化」元素打造獨有IP。臺灣地區的文創特別注重「在地化」元素的應用,臺灣「在地化」設計體現在儘可能地用當地建築物、材料、文化符號、人文故事等應用到設計中,這些以「在地化」元素打造的文創項目,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都有屬於自己的IP。

摒棄大拆大建,「在地化」打造創意空間。臺灣的文創園區基本上都是基於老舊破敗的工廠來打造,對於這些百年來的工業遺存物,在改造時,採取不改變原有建築的框架結構,以原有建築為載體結合當地文化來創意新的裝飾構建,同時,運用當地文化元素創作園區內的雕塑、裝置、壁畫。這種方式儘可能地保存了當地文化的同時,低成本地改造了原有空間,還大大提升了當地文化的影響力。

政府築巢引鳳,甄選民間文創企業共同開發

出臺政策法規文件,立法推動文創發展;臺灣地區20年來一直政策上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出臺的相關政策並努力執行,具體項目上有以政府出資建設,甄選民間文創企業以租約的形式共同開發文創園區,如臺北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也有政府出政策、出土地,民間資本出資在不改變原有建築物框架的情況下開發文創園區,如高雄的「臺鋁MLD文創園區」;更多的文創項目是開啟民智後,民間資本自由開發的文創項目,如在南投縣荒野森林裡開發打造的「薰衣草森林」,還有眾多的文創餐飲,都是民間自由開發;

注重智慧財產權,保障文創附加值的實現

設立智慧財產權「專庭」,審理智慧財產權案件;自1992年起,臺灣「司法院」開始陸續發函各級法院設立「專庭」,以專門審理智慧財產權案件。這種改革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意義,提高了智慧財產權審判的專業化程度,培養了一批專門審理智慧財產權案件的法官。 

設立「智慧財產法院」;2007年臺灣「立法院「公布了《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並以此作為成立智慧財產法院的依據。2008年7月1日還專門成立了「臺灣智慧財產法院」,在臺灣法院系統中,它與高等法院、高等行政法院級別相同,可見臺灣對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力度。

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植根於民眾;臺灣地區民眾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植根於民眾,經過設計師、藝術家創作的文創商品進入市場,其價格主要是由生產成本、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價值、營銷成本等構成,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智慧財產權價值,臺灣民眾願意為高出數倍於生產成本的文創商品買單,其實就是願意為高附加值的智慧財產權而買單。

注重原創與環保,創新演繹文創精品  

創造獨有IP,專注原創設計。臺灣地區的文創園和景點都有自己獨特的限定產品和IP形象,文創衍生品與城市形象、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堅持以原創的核心理念,進行文創產品的發散性創新,使得延伸的設計領域更加廣闊。 

善用本土材料、文化資源進行設計。臺灣設計師常用本地出產的原材料結合當地文化資源來進行設計,比如以臺灣普遍生產的蘑菇、檳榔、茶葉、竹子這些原生態材料作為元素,設計和開發出多種文氣十足的文化創意商品; 

創意源於生活,產品適合現代生活習慣。臺灣設計師更注重於日常生活的體驗,臺灣許多年輕設計師都有做義工的經歷,在做義工時參與各種不同的生產、生活領域,或在餐廳、或在酒店、或為孤寡老人做生活服務,臺灣設計師在參與各種不同的生產、生活服務的時候,自己動手,在生活服務中尋找創意的靈感,所以臺灣的設計師的文創作品很接地氣。創意來自於生產、生活又服務於生產、生活,以至於這種原創設計有很強的生命力。設計師比較關注於平凡的日常生活細節,設計的實用產品,都表明一種生活態度,故推出的原創商品也比較有文化品味。 

注重可持續發展,環保意識深植於心。臺灣新生代的民眾自小就受到良好的環保意識教育,家庭生活中,垃圾必須分為6-8類,各類垃圾需分類袋裝,垃圾分類與處罰制度達到及其嚴苛的程度,如不可降解的餐盒還必須清洗乾淨後分類放入垃圾桶。新生代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環保意識,文創設計中,自然注重產品的「生態」、「環保」、「減碳」功能,文創產品著眼於未來,注重民眾的普遍價值觀。

文化引領創意,文創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文化引領創意。臺灣地區的文創發展總體來說是文化先行,文化引領創意的方向,文化創意融入到具體設計中,設計與文化緊密相連,將文化的植入到產品、包裝、空間、品牌等具體設計中,注重設計的背後的文化故事,創造可繼續發展的設計。 

文創緊密聯繫生活。臺灣地區注重文創為民眾生活服務,文創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創產品為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與精神享受,其介入生活的文創類型前面已經詳細介紹,主體思想就是「文創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文創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生活得以藝術地呈現,達到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高度統一。

註:素材來源中經文化產業。



相關焦點

  • 臺灣文創園區發展特色
    而流行音樂、電影業、音樂及表演藝術業、視覺藝術產業四大門類佔比不超過3%。因此,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載體的園區,其大部分定位或者核心業態也是圍繞前六大業態展開,並以後4個業態為輔。儘管臺灣的文創園區起步較晚,但在策劃、產業聚集、運營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文創產業現狀如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領域?丨星瀚文創
    國家、各地區推進、支持文創產業發展的決心可見一斑,近幾年間,文創企業及從業者們也爆發式進場,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他們都遇到了哪些商業問題及法律問題?又該如何應對?「星瀚文創」專欄擬聚焦於具體文創產業領域,分析其商業模式及所涉法律問題,以供相關企業及從業者參考。本文為第一篇概述。
  • 臺灣百年商業中心的文創轉型路
    西門紅樓朝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發展,以「生活文創百貨」重新開啟了西區的文化魅力。打破一般商場思維,47個文創品牌進駐。販售皮革製品、陶藝品、圖像創作和生活雜物等。有充滿濃濃臺灣在地風情的設計、特色鮮明的本色創作,也有因應街頭潮流的臺灣自創品牌。每個店家都有「紅樓獨賣」商品,也會陸續在周末的時間舉辦工作坊,手作體驗等活動。
  • 臺灣的文創發展,創意,己位居世界第一!
    近年來,以臺灣、日本、歐洲為核心的文創之旅正在悄然興起,而臺灣——這座肩負起中國傳統繼承之路與未來發展之道的寶島,無疑是文創之旅的首選地。一家低調的咖啡館、一碗街頭的小吃、一首簡單的民謠,都留存著歷史縮影。
  • 臺灣 | 用體驗感發展文創產業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到臺灣旅遊,最受觸動的不是它有什麼獨特景觀,不是它有什麼產業規模,而是它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她的端莊,不是張牙舞爪,是什麼事情都比較有次序、有規矩,她的嫻熟、優雅,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內心的一種狀態。結果一夜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臺灣的商業業態已經風靡。如今,在中國很多爆品商業項目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他們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氣的保證。我們應該學習什麼?
  • 文創分享之丨為什麼中國臺灣文創IP居世界第一?
    ,而臺灣——這座肩負起中國傳統繼承之路與未來發展之道的寶島,無疑是文創之旅的首選地。如今,臺灣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一種全民文化,今天的臺灣人大多都給人一種儒雅、有禮的感覺,這種文化性格滲入到產業或事業上,也讓臺灣的產品或商品含有一種文化精神和內涵。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到臺灣旅遊,最受觸動的不是它有什麼獨特景觀,不是它有什麼產業規模,而是它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
  • 文創 | 臺灣文創繁榮的背後:無情感,不文創
    誠品不僅有大量的書籍,衣、食、住等文創都能在那邊找到,也是一座文創商業購物中心,是文創設計師「溫床」的地方,讓設計師有機會走向世界。他的本質是堅守人文理想的情懷。誠品不只是一般的書店而是一種生活、一種深入人心的品牌。
  • 臺灣 ☞ 怎麼做文創,今年的臺灣文創精品獎舉了30個例子
    象徵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最高榮譽的文創精品獎,於上月底揭曉。
  • 文創中的臺灣!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到臺灣旅遊,最受觸動的不是它有什麼獨特景觀,不是它有什麼產業規模,而是它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她的端莊,不是張牙舞爪,是什麼事情都比較有次序、有規矩,她的嫻熟、優雅,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內心的一種狀態。結果一夜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臺灣的商業業態已經風靡。如今,在中國很多爆品商業項目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他們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氣的保證。我們應該學習什麼?
  • 臺灣專題|臺灣史博館的文創事業
    傳播文化的渠道有很多種,哪一種最有效?這尊菩薩像在博物館展示,有多少人會看到?設計成商品後,又有多少人能看到?歷史上的很多例子證明,文化往往能通過商品得到廣泛而有效的傳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絲綢之路。從文化到商品並形成產業的過程,在今天來說,可以歸納為「文創」。這個概念,最早是英國提出來的,臺灣大概是2004年把這個概念引進來。其實英國叫作「創意產業」,到了臺灣叫作「文化創意產業」。
  • 松山文創園 ——臺灣文創產業啟示錄
    臺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邁出得更早些,文創產業發展的經驗更豐富,臺北當局非常注重文創產業的發展,在臺北城市中心用大片的土地規劃了西門町的西門紅樓、忠孝東路的華山1914,光復南路和忠孝東路之間的松山這三個文創園區,形成了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2013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突破萬億元新臺幣,並創造4.3萬個就業崗位,臺灣的文創園區成為城市觀光不可或缺的風景
  • 臺灣文創產業:「小而精」的「大聚變」
    原文轉載自全經聯,作者:李春傑,本文為節選內容,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由奧雅設計編輯,歡迎您關注他們的公眾微信平臺。當下,中國消費市場即將進入品質消費、情感消費的時代,儘快學習臺灣的文創產業操作經驗,用體驗感去營造實體商業的吸引力,已經是全行業的頭號課題。也是我們這次考察的初心。
  • 臺灣青年(思明)影視文創基地昨運營 兩岸共促影視文創發展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吳燕如)昨日,臺灣青年(思明)影視文創基地正式運營。該基地位於思明光電大樓,由廈門泰微科技有限公司打造。
  • 一起遊學丨指尖尋春,臺灣文創工藝8+10式考察
    臺灣著名陶藝師1989年於臺北成立圭窯陶藝工作室1999 成立圭窯柴燒陶藝學會並任會長首創 「新彩燒」工藝,並著有《柴燒》一書。目前,其作品收藏於臺灣工藝研究所,中國景德鎮市陶瓷博物館,苗慄縣陶瓷博物館以及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苗慄分館等。<鶯歌文生窯-吳明儀老師工作室>
  • 臺灣文創園區的管理模式
    臺灣的文創園區,有相當的一部分是利用舊的城市建設遺址改造而成的。這也是世界範圍內的一種文化園區建設趨勢。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後工業社會陷井」一度成為各個國家的惡夢,自從找到了用廢工業遺址改造成文化園區的方式後,這樣的文化園區在全世界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後工業文化遺產」。
  • 臺灣文創不止誠品
    宏觀面總結,無非「三歩曲」:1.政府培育2.財政扶持3.民資進入,產業智變民資全面進入時,產業生態和市場通路已趨於成熟,臺北華山/松山/西門、高雄駁二、花蓮酒廠等文創基地遍布全臺,文創品牌厚積薄發,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新技術湧入,塑造臺灣文創在華語文化圈不可撼動的領頭羊地位
  • 樂享丨臺灣美食何以風靡全球?
    新朋友點擊「文旅e時代」快速關注臺灣多個夜市總是人聲鼎沸。
  • 解讀:臺灣文創的民間活力與情感營銷
    臺灣文創產業蓬勃發展,雖然是政府的政策,但最大的動力卻是來自民間的活力。文創產業的範圍,狹義可指藝術,廣義就擴及「生活即文化」的各種生活層面。文創產業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產業,但不能只想把文化轉化為商機、商品,而忽略了文化的底蘊、內涵。另一方面,文創產業也不能只以文化掛帥而不談商業利益,因為既是產業就要追求利潤,才能靠自己存活發展。這十年多來,臺灣努力發展文創產業,可以說是在摸索中前進。
  • 你所不知道的臺灣*文創丨陳建大明
    陳建大明MFA,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臺南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藝術家,紐約原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 藝術總監臺灣藝術進駐交流協會   理事長臺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  理事長 講堂主題:【美學力=競爭力】臺灣文創園區的源起與發展講堂時間:10月3日(周一
  • 文創+二期臺灣模塊 | 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打開文創產業新視角
    本次課程我們分別邀請到高希均教授、蔣勳老師、傅佩榮老師、魏德聖導演、何培鈞先生等多位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不可繞開的先鋒名人,同時同學們也一同探訪了雲門舞集、農禪寺、歐萊德等多家臺灣文創企業組織。26日晚同學們盛裝出席,與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寬庭美學董事長陳靜寬、臺灣電影文創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志寬、臺灣電影製作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功等來自兩岸的嘉賓一同開啟臺灣文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