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麻煩的人與棘手的事。面對這些麻煩的人與棘手的事,我們從中能夠學到什麼?我們又應該如何處理?」
侯佳儒教授
11月30日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北京法律談判研究會會長侯佳儒教授,受邀作客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在中丹大樓學術報告廳為同學們帶來了題為《理性溝通:應對最麻煩的人與最棘手的事》的精彩講座。該講座是國科大基金會聯合明德講堂推出的系列公益講座之一,本場講座由國科大中丹學院院長、國科大基金會副理事長趙紅主持。
趙紅主持講座
在中丹大樓這樣一棟融合中式元素和丹麥風格的建築裡做講座,侯佳儒聯想到了自己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時的場景。侯佳儒說國際交流離不開談判,因此他非常鼓勵同學們關注談判、了解談判、學習談判。
講座現場
看待他人:理性、理解、體諒、寬容
談判前首先需要了解他人和自我。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麻煩的人與棘手的事,學會從正確的角度看待我們認為麻煩與棘手的人和事就是一個學會了解他人的過程。侯佳儒首先用唐納·川普與各國領導人交往時發生的故事讓同學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會遇到麻煩的人——即使是總統也不例外。因此當我們遇到麻煩的人與棘手的事時,不要抱怨、迴避。相反,當你能夠迎難而上想方法解決這些問題時,你可能正在迅速成長,不斷地走向成功。
「面對一顆枯萎的胡楊樹,學藝術的人看到的是它最後的美感,學能源的人想到的是它最後的價值。」我們都受到自己先前經驗的限制,不可能從所有角度完全客觀地看待某人某物,侯佳儒介紹到。這些經驗的預設往往是不自知的,包含著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所受到的種種影響,如環境、家庭、教育......沒有一件事的出現在所有人眼裡是相同的,所以對一個人來說棘手的人和事,可能對另一個人來說並非如此。
當我們意識到,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會受到他過往經歷和經驗的影響,我們不可能完全客觀,他人也不可能完全客觀時,我們就應該儘可能拋開自己的預設,嘗試更加理性的看待他人,繼而能夠嘗試理解他人,然後學會體諒他人,最終寬容他人。
了解自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洞穴裡
電影《殺戮》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小男兒在公園發生爭執,其中一個孩子將另一個孩子的嘴打破。兩個家庭本意是就孩子的傷害事件進行協商,卻在爭執與談論中不自覺流露出了每個人對生活的不滿與抱怨。「看起來是談論孩子,其實都在談論自己。」侯佳儒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洞穴裡,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像盲人摸象,永遠是片面的、受限的。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限制條件」,需要不斷的觀察自我,理解自我。
「人何以成其為人?」自然人,是指生物意義上的人。法律上約束的人,是指能夠承擔責任的人。社會層面的人,則包含著社會對一個角色如何行為處事的期許。人一出生便是自然人,而我們期望的是更多自我獨立、情感獨立、思想獨立,能夠承擔責任的人,這也是我們教育的初衷。就像小馬過河一樣,我們通過自己的經歷一點一點建立著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標系。建立自己的坐標系讓我們得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了解自己、改造自己是可能的、必要的、需要的,是我們不斷修正自己坐標系的過程,幫助我們磨鍊意志和心智,讓我們得以更加客觀、睿智和通透。
融入社會:與他人的溝通
社會是關係的存在,溝通是建立關係的橋梁。「溝通具有三個層次:語義層次、情感層次和身份認知」,侯佳儒介紹到。語義層次就是單純字面上的意思;情感層次包含著說出這句話時想要表達的情緒;而身份認知層次指對於說話人的認知。侯佳儒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解釋了這三個層次:丈夫下班回家,換鞋時隨手一扔。妻子見狀說:「你希望誰來收拾?」這句話在語義層面上的意思是討論誰來收拾,情感層面上則表達出妻子不滿的情緒,而從身份認知層面來說,表達出妻子對丈夫的不滿。當我們能夠從三個層面來考慮與他人的溝通時,我們與他人的交流會更加順暢。
通過「事」成就「人」:是夥伴不是對手
「所有在生活中出現的人,都可以看成夥伴。」我們向上的發展其實是成為更多群體與組織的「代理人」的過程。在努力成為更大的「代理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依靠著不斷「做事」來成就自己。而「做事」,是需要依靠人的。因此生活中遇到的人都可以考慮是否能夠與其共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應該快速離開,去尋找下一個能夠共事的人。「沒必要與人結怨,不要讓麻煩的人與棘手的事牽絆你」侯佳儒如是說。侯佳儒還為同學們介紹了哈佛談判的四原則,以此來指導同學們的人際交往。首先是人和事,即對人客氣禮貌,對事堅持原則;第二是利益和立場,學會把立場拆解成利益,找到合作的空間;第三是提供儘可能多的選擇方案;最後是客觀標準,即嘗試用客觀的標準評價別人,而非用自己的標準評價別人。
現場互動
互動環節,有同學和侯佳儒探討了網際網路時代年輕人是否會因為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而更加同質或是更加極端的問題。侯佳儒認為極端想法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網際網路給了所有人表達的空間,給了極端想法表達的空間,讓我們更容易看到這些極端。網絡使得情緒更加容易蔓延,這種蔓延的情緒是積壓的力量,很容易爆發,因此也特別需要注意和管控。
最後,侯佳儒再次提到,我們需要更多的談判人才來讓世界理解中國。希望各個領域的同學們關注談判、了解談判、學習談判,用談判思想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來應對最麻煩的人與最棘手的事。講座結束後,趙紅為侯佳儒頒發了公益導師榮譽證書。
頒發證書
合影留念
攝影:蔣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