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豐盛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有幸有幸,在電影院看了《八佰》首映(本月21日正式上映)。
雖有心理準備,但仍被這部醞釀10年、投5.5億巨資、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巨製震撼到——這是一部必須在影院觀看的電影,一個愛國青年必刷的佳作。
《八佰》,講得是1937年東北華北淪陷後、上海淞滬會戰後期,國民軍留下區區一營800戰士固守上海灘對抗日軍主力部隊的真實故事。
一個蘇州河之隔,這800戰士晚上看得到英法租界歌舞昇平,白天則用血肉之軀堵槍眼炮口飛機轟炸,只為爭取國際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原本只是蔣介石安排的一場表演,但八百中國壯士卻把立志抗倭到底,把「四行倉庫保衛戰」打成了歷史名戰。
作為真正中國軍人,他們只進不退,以至於「黨國」不得不讓特派員來勸退戰士們。
影片一開始是以幾個「失敗者」的視角進入的,他們有鄉下來準備從上海坐船去英國的青年和13歲的孩子、有在抗戰中逃跑和消級上陣的兵油子……誤打誤撞地,他們被拉進了四行倉庫、拉進了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
這個軍團曾是蔣介石侍衛扈從部隊中的一支,現在卻成了一顆政治旗子——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向國際表明中國在抗日方面的堅決態度,以及借布魯塞爾召開「九國公約」會議之機爭取英美法等列強支持,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接過上峰「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的命令,第一營的400多士兵,固守四行倉庫陣地。
是的,歷史上真實參與「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不是一個完整團也不是一個完整營,只是400士兵。所謂800人中的另400人都是「草臺班子」。
這「草臺班子」中,就包括鄉下青年端午(歐豪飾)和弟弟小湖北(張俊一飾)、兵油子羊拐(王千源飾)、逃兵老鐵(姜武飾)和老算盤(張譯飾)等。
端午的叔叔企圖跟難民混進上海租界,卻被日軍抓起來掛在旗竿上凌遲處死,這更堅定了端午帶著小湖北逃出524團的決心。
很快地,他和老算盤尋到通往蘇州河的地下水道,在即將遊到河對岸的瞬間,他瞥見了爬梯子準備突襲倉庫、進入租界的日軍,他喊起來:
「小湖北,快跑」。
這一喊驚動了租界,警報響起,百姓們圍到河邊,向他和老算盤豎起大拇指「英雄!」
哪個青年不熱血?聽到這兩個字,端午又遊回了倉庫。
雖然無意中的「小情報」救了倉庫守兵和租界百姓,但是團副卻看穿了他想逃跑的意圖。
為了讓這群草臺班子進入狀態,團副綁起俘虜的日兵,讓端午、老算盤、老鐵和羊拐開槍。
老算盤說自己是文書、老鐵出身名師卻打不準、端午的胳膊被人架起來才敢扣動扳機,只有羊拐一連斃了兩個人。
不管怎麼樣,端午殺過人了。
隨著日軍一次次進攻,戰爭的殘酷不斷升級,800對上萬,明顯是割韭菜。
但800壯士沒讓這一幕發生。
端午就這樣親眼看到戰友們,排著隊在身上綁滿炸藥包,喊著自己的名字跳下倉庫,他胸中的愛國熱血終於被點燃了。
此後,端午的子彈曾兩次擦過日軍飛行員的頭盔,嚇退了一次空襲。
他也因此壯烈犧牲,腸子留了一地……
小湖北。
夜晚,小湖北喜歡看蘇州河對面的戲場子。
他是團裡唯一的孩子,所以當女童子軍楊惠敏背著國旗從對面遊過來的時候,他是唯一能貼身幫她取下裹在身上的旗子的「男人」。
端午哥哥問他:她的身上香不香?小湖北臉紅了。
後來,對小湖北最好的警衛員哥哥犧牲了,小湖北吃下了警衛員留給他的蛋糕,撫摸著警衛員馴服過的白馬,那一瞬間,他也長大了。
後來,他牽著這匹白馬,和團副劉晉元一起,單槍匹馬地和日軍的團長談判。
「524團」用中國軍人精神博得了日軍的敬畏,這一場談判,也將是最後一次激戰。
歷史上的這一天,劉晉元曾在這一天萬丈豪情地作詩抒懷:
「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
歷史上「524團」800壯士一共在主力日軍集中火力下堅持了4天,這4天之內,雖犧牲過半,但每一天他們都沒有吃敗仗——四行倉庫就像鐵鑄的碉堡,讓敵人無計可施。
在這4天裡,他們每一天都視死如歸,謝晉元曾在作戰前動員:
「這個四行倉庫就是我們400多人的墳墓,我們全都要戰死在這裡。我們中間只要還有一個人在,就要堅守陣地,和敵人拼死戰鬥到底!」
10月28日上海童子軍楊惠敏泅渡蘇州河,向守衛四行倉庫勇士們敬獻了一面國旗,他們將這面國旗升起。
四天,讓800壯士封神。無論是自願參戰者、被迫開槍者、還是麻木圍觀者,在經歷了這場特殊戰役的洗禮後,靈魂都得到了升華。
如果說當年的《集結號》重拾了被遺忘的閃光歷史碎片,那麼今天的《八佰》更進一步,把長焦鏡頭拉到了身處這場戰役中小人物身上:團長、參謀、鄉下的青年和孩子、逃兵、戲子、記者、賭場老闆、蘇州河對岸租界的中國看客、還有站中立立場的英法記者……從他們的視角上,讓這一場悲情更加真實和殘酷。
管虎的才華,就是舉重若輕地最大化記錄了真實。他吝嗇用過多的筆觸去正面褒揚、沉重地敘述,而是用鏡頭直接懟在小人物的臉上、心裡,直接懟在場景中飛揚的彈片和血肉上,來普通人的視角「記錄」這場熱血鏖戰。
《八佰》的演員陣營一直是備受期待的。
說起演員,劉曉慶、李晨、姚晨等人中規中矩,而張譯、王千源、姜武的表現則令人驚喜。
張譯和姜武從頭到尾飾演兵油子和逃兵,他們的戲份不重也不多,但卻是承擔管虎作品最具藝術表現力的部分,戰爭片中最困難的微觀戰場——人性。
如果說歐豪張俊一負責「成長」「蛻變」,他們幾個中年戲骨負責的是,詮釋人性最深層、最真實的幽暗和光亮。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為了逃回租界,鼻涕泡都哭出來,給端午跪下求他「放生」,但逃回法租界後的他,仍向日子鬼子舉起了槍;
姜武飾演的老鐵,窩囊的想讓人踹他一腳 ,在奔向死神的路上,還能繪聲繪色地描述女人的胸是一個什麼手感……這個人物一直沒有上升到民族英雄的高度。但在最終的生死抉擇面前,他選擇不做逃兵,做一個男人。
王千源飾演的羊拐,愛抱怨、不平衡、不熱血,他能看到最現實的世界:法租界和倉庫一河之隔,卻一個天堂一個地獄,地獄中的人們憑啥就要守衛天堂中的人呢?是命嗎?他想不通。但羊拐還是用自己的身子擋下一排排子彈,舉起了要倒下的國旗。
除了這些演技讓人顫慄的老演員,新人歐豪也另個拍案叫絕。
除了不管怎麼抹髒臉他的氣質都不夠「鄉下」外,別的真無話可說。
他飾演的端午有三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一是他第一次開槍殺人時,整張臉、整個身體,還有眼神當中都表達著緊張、抗拒和恐懼。二是他拉女童子軍楊惠敏上樓,日軍的子彈擦過他的脖子時,端午以為自己快死了,那個害怕託付後事的「熊樣兒」真的把人逗笑了。
這才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吧?哪有人天生的英雄呢?
就像原來置身事外、在租界裡賭日軍三個小時打下「四行倉庫」的各國觀察者們,當苦難切不關已,誰又關心真正的人道是什麼?
直到最後,八百戰士終於讓他們肅然起敬,這群觀察者們才明白:自己在拍攝的不是一個熱鬧,而是一個不朽的歷史。
今天的我們,同樣也是一個觀察者,借著管虎導演的神來之筆,讓我們能與那些抗戰與二戰地獄中騎白馬的英魂相遇,讓壯士們在宣戰前彼此約定的「來生再見」得以兌現。
今生已見,讓《八佰》和所有觀影《八佰》的中國人致敬戰火英雄——讓我們向「只知進不知退」的中國軍人的士卒精神致敬!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