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意圖
大班音樂遊戲活動《快樂的小鼴鼠》。根據音樂特點,選用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並喜歡的「小鼴鼠」(動畫片中)為角色,以快樂的小鼴鼠在森林裡的遭遇為主線,根據音樂的旋律的性質、結構及音樂節奏,貫穿了從小鼴鼠走走走走、跑出去跑回來、聽見可怕的聲音以為來了危險的動物、又高興的跳起了舞蹈,這些相應的故事情節。激發幼兒的濃厚興趣並能大膽想像創編相應的手指遊戲、身體動作與音樂相匹配。通過音樂遊戲也讓幼兒知道做每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
活動目標:
1、幼兒在感受詼諧、歡快、跳躍的樂曲特點基礎上,會用走步、側滑步(或碎步平移)等表現快樂的小鼴鼠。
2、通過手指遊戲、身體動作、合作遊戲,幼兒進一步感受、理解、表現音樂。
3、體驗音樂帶來的想像,感受集體律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教師物質方面:音樂(鋼琴伴奏)、小鼴鼠圖片(讓幼兒更能進入到小鼴鼠這一遊戲角色中)、大灰狼圖片(最後大灰狼的突然出現,掀起一番**)
2)幼兒經驗方面: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重難點:
重點:幼兒感受詼諧、歡快、跳躍的樂曲特點,能用輕輕、快快的步子表現A段樂曲並大膽創編B段舞蹈的優美動作。
難點:幼兒跟著音樂特點創編動作並完整遊戲。
活動過程:
一、複習歌曲:
二、新授韻律活動:快樂的小鼴鼠
(一)完整傾聽音樂,初次感受音樂的旋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好聽的音樂,它說了一個小動物的故事。聽聽,猜猜這個小動物是誰?它發生了什麼故事?
(二)師幼共同做手指遊戲。
1、隨A段鋼琴旋律,教師出示小鼴鼠圖片。
2、幼兒手指遊戲「手掌上的小鼴鼠」。
師:我們一起把小鼴鼠的小腳變出來!
(1)幼兒嘗試跟音樂做兩隻手指的遊戲。
(2)幼兒嘗試跟音樂做五隻手指的遊戲。
(3)幼兒創編手指跑的部位再次遊戲。
3、「小腳變成大腳」, 幼兒用走步、側滑步(碎步)表現A段音樂。
師:小鼴鼠吃吃、睡睡,長呀長呀,小腳變成大腳了!我們來試一試!
(1)幼兒嘗試,探索用不同的步子表現「小鼴鼠跑出去、跑回來」。
(2)教師引導幼兒探索、學習側滑步(或碎步平移)。
(三)傾聽B段音樂,幼兒創編動作
1、聽音樂「大灰狼來了」,幼兒創編躲避的動作。
2、聽B段柔美的音樂,幼兒跟著音樂節奏和旋律大膽想像、創編小鼴鼠的動作。
(四)師幼共同律動
1、散點律動
2、完整律動、合作遊戲:快樂的小鼴鼠
通過引導幼兒觀察鼴鼠隊長的任務,進一步明確合作要求、體驗遊戲快樂。
歌曲樂譜
小鼴鼠
1=C
.
3
. .
2
.
3
. .
2
. .. . ..
3
. ..
3
. . ...
2
.
2
(5.
3
.
2
3.
活動反思:
1、幼兒的表現與發展
在教學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積極投入到遊戲中,根據音樂特點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和創編動作,體現了發展幼兒自主性、創造性的重要性。
2、教師的教學指導策略反思
①體驗性策略:在幼兒階段,音樂教育的重點是審美能力的培養。培養幼兒審美能力,首先要幫助幼兒感知、理解、熟悉音樂語言。本次活動中,在每段音樂出現時,教師引導幼兒調動多種感官主動充分的體驗音樂。從傾聽到藉助動作、語言、記憶喚起等幫助幼兒體驗音樂、增強感受。幼兒是在從感受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創編和遊戲,自主體驗、表現了對音樂的審美感受。
②情境性策略:為音樂作品創設一定的情境,將抽象的音樂形式以可聽的、可說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給幼兒,有利於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而接受它,通過身體動作,以遊戲的形式表現它。大班幼兒邏輯思維雖然已經開始萌芽,但主要的思維方式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此活動各種,通過出示小鼴鼠圖片,以小鼴鼠的角色貫穿整個韻律活動。根據音樂特點創設情景,利用情景化的語言引導幼兒感受並熟悉音樂特點,根據音樂性質匹配相應的身體動作。如:小鼴鼠排著隊出去玩,以為大灰狼來了,來到草地上悠然自得地舞蹈,最後小鼴鼠快跑回家!
③角色遊戲及角色互換策略: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特別是活潑、可愛的小鼴鼠形象,深受幼兒的喜歡,讓他們自己來扮演這一角色,更加激發他們大膽地參與到音樂遊戲活動中。從小鼴鼠的小腳到小腳長大了一點到長成大腳,通過角色的表演進行遊戲。小鼴鼠在森林裡走走走,快快地跑出去又快快地跑回來。結束部分的角色替換,由幼兒替換教師做隊長,更是讓幼兒意猶未盡。
3、活動的效果或價值體現
①作為一個音樂遊戲,活動的音樂性和遊戲性同樣重要。
在設計活動過程中,我藉助小鼴鼠的圖片及手指遊戲,在環環緊扣,層層遞進的讓幼兒熟悉樂曲的特點,達成了第一和第二條目標。通過肢體動作、語言引導,使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模仿上,而是激發幼兒大膽的想像大膽創編,讓幼兒充分體驗到集體遊戲的樂趣,完成第三條目標。
②幼兒自主性、創造性的體現。
幼兒對這節音樂遊戲興趣比較濃厚,幼兒自始至終都十分投入。幼兒能夠大膽創編手指遊戲中小鼴鼠跑的部位,更加深了對A段音樂的理解,激發幼兒自主創編,為完整遊戲打下基礎。
③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的體現。
手指遊戲及創編身體動作時嘗試讓幼兒創編腳爬到的部位,教師退出,讓幼兒成為引導者帶領大家一起做動作,從而加深對音樂旋律的熟悉程度。結束部分教師退出,幼兒領隊,雖然不是每一個幼兒都做了一次隊長,但是在集體遊戲時體驗到了音樂遊戲的快樂。
④遊戲角色的出現和扮演。
在試教的過程中出現過各種突發情況,因此教案做了多次修改,作為新教師,熟記每個活動環節非常的重要,猜測幼兒會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什麼問題,在儘量避免的同時也想出了一定的對策及情景化語言來引導。如在完整隊列遊戲時出現問題,便會再一次練習。根據「隊長」的領隊情況,請1—2名幼兒領隊,若1名幼兒嘗試做「隊長」時,幼兒表現很好的話,說明活動的目標已完成,在幼兒意猶未盡的同時,教育幼兒明白做什麼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活動中大灰狼的出現顯得很突兀,作為音樂遊戲,可以修改成在聽到可怕音樂的時候,大灰狼可以探出頭張望,隨著音樂的起伏,在遊戲時增加了音樂遊戲的氣氛。在幼兒扮演「隊長」的時候,可以請一個幼兒也來扮演「大灰狼」,活動在**中結束,孩子們仍然沉浸在遊戲的歡樂中,活動從頭至尾幼兒既輕鬆又不失興趣。
⑤音樂遊戲的規則性。
遊戲的規則是遊戲的本質特徵。在音樂遊戲中,遊戲也具有一定的規則性,遊戲規則在活動中表現為遊戲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如:小鼴鼠出去玩時要求幼兒輕輕快快的往兩邊跑出去再跑回來,而不是四散跑開或者前後左右四方向的跑出去再跑回來。原來活動設計的初衷是一節韻律活動,以音樂遊戲來開展,在遊戲的規則上出現了分歧,根據各位老師提出的建議,將活動設計修改成韻律活動,活動中則不需要體現遊戲的規則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四散跑開或者前後左右四方向的跑開。韻律活動中重難點是幼兒在感受詼諧、歡快、跳躍的樂曲特點基礎上,學會用走步、碎步平移、側滑步等表現快樂的小鼴鼠。在集體律動合作部分,通過總結鼴鼠隊長的任務,明確集體律動(縱隊到散點)的合作要求,體驗快樂。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