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亞文
「韓寒電影,體現了小清新電影懸浮於生活之上的偽深度;郭敬明電影,反映了小清新電影匍匐於生活之下的偽現實。」
2014年的暑期檔,呈現出《後會無期》和《小時代3》「爭雄」的奇觀,讓沉悶的國產電影界再起波瀾。兩部電影均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被譽為國產小清新文藝電影的代表作。然而,它們又都不算成功之作,無法代表年度電影的最佳水平,或許只能算是透析小清新文藝電影病象的典型案例。
韓寒先以少年作家和青年偶像的身份名噪京華,繼而以公民代言人身份加冕,是璀璨奪目的超級偶像。韓寒的大本事,在於他將幻想、自由和極端融為一爐,炮製出足以滿足青少年逃離世俗、顛覆現實乃至自由飛翔的種種夢境。許多文化名人曾為他站臺撐場,同時他又踩著名人一路前行,青年群體不以不識魯迅和胡適的作品為恥,反以能將韓寒、郭敬明的作品如數家珍為榮。他們的青年粉絲數量,恐怕連當年的魯迅和胡適都望塵莫及。在「代筆門」事件後,韓寒的鋒芒有所收斂,而《後會無期》算是其重出江湖的序曲。
《後會無期》實際上是一部關於精神流浪的文藝電影,主人公江河、浩漢、胡生和蘇米等,都是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被連根拔起後的無家可歸者。浩漢一把火燒掉東極島上的老房子,並非因為年少輕狂的意氣用事,而是東極島面臨開發的危機所迫。開發、改造和拆遷是時代性的印記,許多精神家園在開發的名義下被時代機器碾得粉碎。這本是影片敘事的原動力和根脈所在,只可惜被虛化為背景和裝飾品,使得這部電影被蓋上了真矯情假深刻、真做作假嗟嘆的印章。
事實上,本可以避免這樣的結局,本片的失誤就在於用庸俗抽空了精神家園,卻又沒有拿夢想去填滿它;託舉理想的是一堆段子噱頭,而非基於生存的掙扎和必需。面對精神家園的廢墟,他不懂得向過去尋找文化傳統以支持未來,也不願意睜眼看世界去覓得精神支柱,只是獨自在家園廢墟上盲目遊走,沒有重建和再建的信念和辦法,徒有嗟嘆和感傷,甚至妄圖依託一聲嘆息去博得憐憫和共鳴。由此,鑄就了韓寒電影的小境界和矮情懷,作品的格局和氣量難免走向偏狹。
換句話說,韓寒電影試圖講述精神流浪的虛無和滑稽,為青年尋夢者的現實挫敗鳴冤叫屈,重複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的詠嘆調。正如蘇米所言: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從電影票房的角度而言,這樣的內容呈現無非是為投觀眾所好,但從藝術理想看去,本片的終極價值判斷有偏差——沒有給人足夠的理想和希望,而是引人頹廢和消沉;不是讓人積極築夢,而是勸人不再有夢,或者心如死灰,以玩世不恭的姿態對現實進行挑釁和逼宮,這樣的主題不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影片的內容表達和審美理想,與其說是一代人的歷史經驗,不如說是韓寒的個人經驗;與其說是時代共同的行為習慣和情感態度,不如說是以少數人的觀念偷換多數人的態度。諸如「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帶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莫牽掛」等內容價值,經不起認真推敲和琢磨,充斥著妄自尊大、一意孤行和寡情薄意的負能量,也許會使觀眾的實用主義或實利主義思維模式放大膨脹。對於當下社會秩序的重建乃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傳播有害而無益。
就此而言,韓寒電影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以及精神追求不具有代表性,不具備時代演進的本質特徵,並非當下青年的主流生存模式和情感態度。我們常說,青年是民族的力量、希望和未來,但韓寒電影似乎告訴我們,青年的未來充滿夢幻虛妄,而無端的宣洩、頹廢和出走才是其主色調,似乎時代和社會辜負了青年一代,才讓「憤青」直接走向了「怨青」。
作品刻意放大了人生的局限性和偶然性,電影基本的真善美價值讓人存疑。放眼望去,片中塑造了一批「鴉片青年」的群雕,不是無精打採,就是唉聲嘆氣,這豈能成為當代青年的自畫像?類似的創作理想,無疑拉低了韓寒電影的藝術品質和審美追求,與改革開放以來真實的社會歷史邏輯背道而馳,與多數人的生活情感邏輯也處於脫軌狀態。影片結尾,主人公回鄉再次創業成功,似乎是一抹亮色,但是難掩整部影片的硬傷和弱點。
如果說韓寒電影依託顛覆性的造夢贏得了青年的芳心,那麼,郭敬明電影憑藉幻想性的造富博得了青年的眼球。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已經進入「刺金時代」,「小時代」的問題不在炫富奢華本身,而在於故意教唆和蠱惑炫富奢華;不在於宣揚金錢是唯一的教父,而在於迷戀金錢教父的執迷不悟。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並非普通百姓人人可以享有和實現的,而電影作品應該撫慰有價值的人生欲求,不應將無意義的縱慾行為蠱惑到極致。
郭敬明電影對社會歷史的判斷流於膚淺和簡單,對當下中國現實的嬗變缺乏本質性的認識和把握。眼中只有小時代,卻沒有大時代;只有小清新,沒有大情懷。林蕭、顧裡、南湘、唐宛如四姐妹的情感和職場歷程,不具備時代進程中本質的真實性,而更像是片段性的鬧劇,將一段充滿超現實主義的小情感和小救贖,端出來給世人看,用虛假願景和不實承諾,去刺激和挑逗觀眾欲望,顯得淺薄、庸俗而無聊,最終讓現實的反映和文化的表達變形走樣。
綜上所述,韓寒電影,體現了小清新電影懸浮於生活之上的偽深度;郭敬明電影,反映了小清新電影匍匐於生活之下的偽現實。兩者代表了國產小清新電影的典型問題。他們電影中的中國風格恍若霧裡看花,世界性的氣象也難覓蹤影,作品內容的深廣度無法代表中國電影的最高水平,更難以拿世界性的標尺去衡量和度量。對此,我們須有理性而公允的認識!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新華網立場
思客(sike.news.cn),引領和服務於深閱讀,是新華網著力打造的優質內容自媒體暢享平臺。以「匯聚思想、傳遞觀點」為宗旨,生產和傳播有內涵、 有態度、有品質的原創內容,力求在浮躁的時代傾聽思想,在碎片化的當下沉澱深度,使讀者重獲慢閱讀好思考的享受,使作者「影響有影響力的人,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投稿郵箱:sike@news.cn
服務熱線:010-88050629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