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或潼關呢?

2021-01-12 大家都要快樂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和諸葛亮的「先攻隴右」究竟誰更略勝一籌,需要進行多方面深度剖析,諸葛亮當真沒想到出兵子午谷嗎?還是說背後另有原因,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戰火紛爭的年代。「子午谷奇謀」的背景在說原因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子午谷奇謀」有一個背景就是,諸葛亮和魏延軍事策略分歧,魏延子午谷奇謀的提出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且看圖中所示:魏延認為他可以從漢中出發經子午谷直達長安。他請求諸葛亮給他一萬人馬,其中選出五千精兵作為主力,剩下五千用於運送糧食。從子午谷到長安最快可以十天到達,長安的守軍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此人整天遊手好閒,缺少軍事才能,魏延就依此認為,他能夠出奇制勝拿下長安城。

但,諸葛亮沒有採納,他也沒有給出魏延拒絕的理由,到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留下的種種痕跡可以推測出諸葛亮不採納「子午谷奇謀」的原因。諸葛亮沒有採納「出兵子午谷」的原因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意見,讓很多歷史學家和魏延本人一度認為諸葛亮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謂亮為怯,嘆恨幾才,用之不盡。——《三國志》魏延傳魏延認為諸葛亮耽誤了他的才能,感嘆他懷才不遇。但是,答主認為,膽小怕事並不是諸葛亮不採取「子午谷奇謀」的原因。而真正背後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一:魏國非速亡之國魏延能想到的,作為軍師的諸葛亮又怎麼會看不出來,恐怕子午谷的路線已經被諸葛亮反覆推敲多遍而否定了。

魏延等人都只會簡單地考慮軍事,而不能從政治層面分析「子午谷謀略」的成功機率。諸葛亮考慮的是這幾個方面,首先,曹操並非暴君,而且曹丕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利國利民的措施,具有民心。其次,曹魏手下很多名臣帥才,司馬懿父子坐鎮前線,又有郭淮、張郃等名將。走子午谷出奇制勝的想法太過於冒險,而且失敗的機率很大。原因二:蜀地並非是好的北伐起點我們都了解,蜀國所在的位置是四川盆地,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難攻,中間是成都平原,一片沃土、四季常青。所以這個地方可以用來避險守成,難以進取北上。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李白《蜀道難》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劉備集團就等於被關進了蜀地,雖然可以自保,但卻很難出兵進取,其實這也與諸葛亮《隆中對》的北伐政策不符合,荊州的丟失讓蜀國全然出於被動。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隆中對》這是一開始劉備三顧茅廬時候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所以說荊州的丟失全然打破了諸葛亮的北伐路線,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跟從荊州北上的戰略格局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原因三:子午谷北上過於冒險關羽被吳國殺害,劉備率領大軍約五萬人馬向東浩浩蕩蕩就要找孫權集團報仇,由於他缺乏謀略,中了吳國將領陸遜的計謀,被火燒連營七百裡,幾乎全軍覆沒,嚴重損害了蜀國的軍事力量,最後還在白帝城丟掉了性命。劉備的這一折騰,留給諸葛亮一堆爛攤子,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考慮的是整個全局,他要非常謹慎的作用蜀國僅剩的十萬大軍,他不能夠在戰場上用將士們的性命開玩笑,不能用所謂的沒有保證的子午谷奇謀丟掉蜀國僅剩的一線生機,所以他選擇謹慎。諸葛亮的攻打隴右在當時是最優抉擇在諸葛亮清楚了以上三個原因之後,在他心裡是非常清楚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既然知道不能成功,為何還要北伐呢?我們從三國的歷史可以看出,自從曹操赤壁失敗以後,就幾乎沒有向南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爭,一直是蜀國在不斷地向北方進攻魏國。

諸葛亮究竟在思考什麼,為何在明知失敗情況下還要不斷打仗?原因一:穩定蜀國內部,必須進行北伐諸葛亮在《出師表》提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提到的危急存亡之秋,並非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於蜀國內部的三股勢力之間的內鬥,所以為了團結內部,穩定統治,諸葛亮只能發動北伐戰爭,以此來讓蜀國大小官員能夠萬眾一心團結起來。原因二:不北伐要滅亡,北伐還有一線生機《後出師表》:「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熟與伐之」。不北伐,蜀漢王朝是要亡的,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孤注一擲的進行北伐,可能進行北伐的過程中能夠抓住一個偶然的機會,還能帶給蜀國一線生機……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何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北伐,一次又一次小心謹慎進行戰鬥的原因。

總結在諸葛亮看來,北伐是註定要失敗的,他之所以這樣的小心謹慎只是想在眾多的戰鬥過程當尋找到蜀國的一線生機,我們從他六出祁山的路線就可以看出,他急欲減少來自其他方面的威脅,可以說是步步為營、如履薄冰,真的是為蜀國殫精竭慮。然而,這些心裡話他不能和魏延、姜維他們說出來,王夫之也曾有過記載:公蓋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讀通鑑論》也就是說,諸葛亮又怎麼會不知道子午谷進兵,之所以選擇相對保守的路線,是為了更長遠的考慮,魏延他們是很難考慮的這一層的。全文完結。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魏延獻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何嚴令否決?
    論子午谷奇謀成功的可能性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蜀中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中提到,蜀國大將魏延提出與諸葛亮分兵進軍,其具體計略是:諸葛亮率軍兵出斜谷,進攻長安及潼關,而魏延親自帶萬餘精兵,兵出子午谷
  • 此人要求率軍出子午谷襲取長安,諸葛亮為何直接拒絕他?原因簡單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成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控制者,為了完成劉備北伐大業,恢復漢室,他多次出兵北伐,欲圖推翻曹魏政權,恢復大漢江山。然而可惜的是,多次北伐未果,最終還病逝於五丈原,然而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猛將魏延曾建議諸葛亮,可以派一奇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從而北定中原。
  • 子午谷真假奇謀,揭露魏延和諸葛亮最大的戰術分歧!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有人到子午谷這個地方親自考察過,那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不存在的子午谷奇謀
    長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危計,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魏略》諸葛亮將入寇,與群下謀之。丞相司馬魏延曰:「聞夏侯,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 諸葛亮聽取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議,能否克復中原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蜀漢名將魏延就提出並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魏延率精兵五千,從地勢險峻的子午谷,偷襲長安,佔領長安和潼關兩座城池,諸葛亮策親率大軍主力,兵分兩路,一路攻取長安以西的城池,一路直撲長安,策應魏延,蜀軍最終在長安會師,完全佔領長安以西的地區。魏延奇謀提出後,諸葛亮考慮到子午谷地勢險峻,不利於行軍,一但被發現,就會全軍覆沒,於是果斷的拒絕了魏延的計策。
  • 如果諸葛亮採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否成功拿下長安?
    眾所周知,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簡而言之就是他帶領一萬人從子午谷急行軍十日到達長安,採用閃電戰攻佔長安。最後考慮過後諸葛亮並沒有採用。
  • 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是因為他「不善奇謀」嗎?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陳壽認為諸葛亮連年徵戰,卻未能成功,是因為將略應變,非諸葛亮所長。後世很多人也十分認可這種說法,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諸葛亮否決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計謀。「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 三國:3個原因,說明「子午谷奇謀」就是個坑,幸好諸葛亮沒聽!
    豫薦你|文【全文2347字,圖片6張】三國:「子午谷奇謀」就是個坑,諸葛亮不採納是對的,有3個原因!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之時,魏延曾提出過一個建議,即自己效仿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領部分精兵,經由子午谷,在魏軍支援未到之時,快速拿下長安,和諸葛亮會師於潼關。這個建議被後世稱為「子午谷奇謀」。
  • 兵出子午谷:魏延的奇計與諸葛亮的陽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長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資治通鑑》)這個計劃就一個字,險,過程環環相扣,容不下半點意外。
  • 論歷史上三國時期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魏延,魏延是一代名將,在五虎上將亡故以後,當時人才匱乏的蜀漢可謂是擎天之柱,他的武力雖然比不上五虎上將,但是他的謀略和統兵之才與五虎上將有過之而無不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曾提出子午谷奇謀,由於這個計劃過於冒險,被諸葛亮否決,歷史上對於這個計劃說法不一樣,本人今天說說對這個計劃的看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計劃是:聲東擊西。
  • 「子午谷奇謀」是什麼?諸葛亮竟然用了它就能打勝仗?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長期駐守漢中的蜀漢大將魏延向諸葛亮獻計歷史上「子午谷奇謀」,此奇謀無論在《三國志》還是在裴松之的註裡都有記載,可見,「子午谷奇謀」歷史上的真實性比較大,其核心內容是: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可惜的是,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冒險而不採用。
  • 「子午谷奇謀」是什麼?諸葛亮如果用了它就能打勝仗?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長期駐守漢中的蜀漢大將魏延向諸葛亮獻計歷史上「子午谷奇謀」,此奇謀無論在《三國志》還是在裴松之的註裡都有記載,可見,「子午谷奇謀」歷史上的真實性比較大,其核心內容是: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可惜的是,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冒險而不採用。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執1000多年,諸葛亮真的是走了一步臭棋嗎?
    否決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從而失去了一次能夠置曹魏於死地的絕佳機會,以至於千百年來,不少人都在反覆地引用陳壽對諸葛亮的那句評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來間接地批評這位蜀漢丞相用兵保守。
  • 從子午谷奇謀看司馬懿諸葛亮軍事水平:誰指揮魏延,能攻取長安?
    魏延和馬謖的軍事水平誰高誰低,那是不言而喻的,咱們要聊的,是從子午谷奇謀看司馬懿諸葛亮軍事水平:誰指揮魏延,能攻取長安?  諸葛亮為什麼不讓魏延走子午谷,咱們沒有生活在後漢三國亂世,沒有多大發言權,但是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說話應該比較有分量,按照司馬懿的說法,那就是「換做是我,早拿下長安了!」
  • 圖說三國——諸葛亮自始至終沒有採用的「子午谷奇謀」
    實際上,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只有兩次規模較大(第一次和第五次),而兵出祁山其實也只有兩次(第一次和第四次)。諸葛亮的不斷北伐,雖然對魏國造成了大量的傷亡,但同時也嚴重的傷害了自身,同時也讓自己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最終,北伐以失敗而告終。談到諸葛亮的北伐的失敗,大量的三國迷都會想到第一次北伐中,魏延給諸葛亮提出的建議——「子午谷奇謀」。
  •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為什麼諸葛亮不予支持?
    在諸葛亮首次被罰的時候,他的部下肺炎就曾經提出過子午谷奇某這樣的戰略,這個戰略非常的好,也很詳細,但是諸葛亮沒有採納,也沒有支持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諸葛亮是一個非常細緻謹慎的人,他當時揣測過這個謀略後覺得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沒有100%的把握,因為這個方法是用少量的精兵暗地裡發動突然的攻擊,並且魏延認為長安的士兵不會對他們進行追擊,這樣就能攻打下長安和潼關,但是這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一旦失敗就會折損很多的兵將,並且可能會被活捉是要挾諸葛亮。
  • 魏延獻子午谷奇謀,為何遭到諸葛亮否決?只是因為忌憚其才華?
    三國蜀國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魏延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卻被諸葛亮拒絕,後世很多人常以為憾,批評諸葛亮用兵過于謹慎,導致錯失良機,當代也有人將這一案例運用於職場,認為魏延不懂職場潛規則,所以其計劃才不被採用,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子午谷奇謀被否決只是一次決策而已,與決策者諸葛亮生性謹慎關係不大,更與什麼職場潛規則沒半點關係。
  • 三國:子午谷奇襲到底能不能實現?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大將魏延建議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不過這一建議被諸葛亮否決。 魏延認為應該如同當年韓信那般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其不意地拿下長安、潼關,與諸葛亮的大軍可以形成對敵人的夾擊之勢,同時因為佔據潼關也能以少量兵力拖住敵人的援軍。
  • 歷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到底管不管用?
    也不知道羅貫中為什麼沒有送陳友諒一本看看,否則陳友諒也不會在和朱元璋決戰的時候鐵索連環,被一把火燒的天昏地暗了。言歸正傳,在三國後期,五虎上將已去其四。所以當時的魏延是蜀國數一數二的大將。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 三國名將穿過子午谷進攻敵國,卻遭慘敗(不是魏延!)
    人民提起三國的子午谷奇謀,總是想起魏延向諸葛亮提的建議: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