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和諸葛亮的「先攻隴右」究竟誰更略勝一籌,需要進行多方面深度剖析,諸葛亮當真沒想到出兵子午谷嗎?還是說背後另有原因,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戰火紛爭的年代。「子午谷奇謀」的背景在說原因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子午谷奇謀」有一個背景就是,諸葛亮和魏延軍事策略分歧,魏延子午谷奇謀的提出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且看圖中所示:魏延認為他可以從漢中出發經子午谷直達長安。他請求諸葛亮給他一萬人馬,其中選出五千精兵作為主力,剩下五千用於運送糧食。從子午谷到長安最快可以十天到達,長安的守軍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此人整天遊手好閒,缺少軍事才能,魏延就依此認為,他能夠出奇制勝拿下長安城。
但,諸葛亮沒有採納,他也沒有給出魏延拒絕的理由,到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留下的種種痕跡可以推測出諸葛亮不採納「子午谷奇謀」的原因。諸葛亮沒有採納「出兵子午谷」的原因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意見,讓很多歷史學家和魏延本人一度認為諸葛亮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謂亮為怯,嘆恨幾才,用之不盡。——《三國志》魏延傳魏延認為諸葛亮耽誤了他的才能,感嘆他懷才不遇。但是,答主認為,膽小怕事並不是諸葛亮不採取「子午谷奇謀」的原因。而真正背後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一:魏國非速亡之國魏延能想到的,作為軍師的諸葛亮又怎麼會看不出來,恐怕子午谷的路線已經被諸葛亮反覆推敲多遍而否定了。
魏延等人都只會簡單地考慮軍事,而不能從政治層面分析「子午谷謀略」的成功機率。諸葛亮考慮的是這幾個方面,首先,曹操並非暴君,而且曹丕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利國利民的措施,具有民心。其次,曹魏手下很多名臣帥才,司馬懿父子坐鎮前線,又有郭淮、張郃等名將。走子午谷出奇制勝的想法太過於冒險,而且失敗的機率很大。原因二:蜀地並非是好的北伐起點我們都了解,蜀國所在的位置是四川盆地,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難攻,中間是成都平原,一片沃土、四季常青。所以這個地方可以用來避險守成,難以進取北上。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李白《蜀道難》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劉備集團就等於被關進了蜀地,雖然可以自保,但卻很難出兵進取,其實這也與諸葛亮《隆中對》的北伐政策不符合,荊州的丟失讓蜀國全然出於被動。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隆中對》這是一開始劉備三顧茅廬時候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所以說荊州的丟失全然打破了諸葛亮的北伐路線,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跟從荊州北上的戰略格局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原因三:子午谷北上過於冒險關羽被吳國殺害,劉備率領大軍約五萬人馬向東浩浩蕩蕩就要找孫權集團報仇,由於他缺乏謀略,中了吳國將領陸遜的計謀,被火燒連營七百裡,幾乎全軍覆沒,嚴重損害了蜀國的軍事力量,最後還在白帝城丟掉了性命。劉備的這一折騰,留給諸葛亮一堆爛攤子,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考慮的是整個全局,他要非常謹慎的作用蜀國僅剩的十萬大軍,他不能夠在戰場上用將士們的性命開玩笑,不能用所謂的沒有保證的子午谷奇謀丟掉蜀國僅剩的一線生機,所以他選擇謹慎。諸葛亮的攻打隴右在當時是最優抉擇在諸葛亮清楚了以上三個原因之後,在他心裡是非常清楚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既然知道不能成功,為何還要北伐呢?我們從三國的歷史可以看出,自從曹操赤壁失敗以後,就幾乎沒有向南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爭,一直是蜀國在不斷地向北方進攻魏國。
諸葛亮究竟在思考什麼,為何在明知失敗情況下還要不斷打仗?原因一:穩定蜀國內部,必須進行北伐諸葛亮在《出師表》提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提到的危急存亡之秋,並非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於蜀國內部的三股勢力之間的內鬥,所以為了團結內部,穩定統治,諸葛亮只能發動北伐戰爭,以此來讓蜀國大小官員能夠萬眾一心團結起來。原因二:不北伐要滅亡,北伐還有一線生機《後出師表》:「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熟與伐之」。不北伐,蜀漢王朝是要亡的,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孤注一擲的進行北伐,可能進行北伐的過程中能夠抓住一個偶然的機會,還能帶給蜀國一線生機……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何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北伐,一次又一次小心謹慎進行戰鬥的原因。
總結在諸葛亮看來,北伐是註定要失敗的,他之所以這樣的小心謹慎只是想在眾多的戰鬥過程當尋找到蜀國的一線生機,我們從他六出祁山的路線就可以看出,他急欲減少來自其他方面的威脅,可以說是步步為營、如履薄冰,真的是為蜀國殫精竭慮。然而,這些心裡話他不能和魏延、姜維他們說出來,王夫之也曾有過記載:公蓋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讀通鑑論》也就是說,諸葛亮又怎麼會不知道子午谷進兵,之所以選擇相對保守的路線,是為了更長遠的考慮,魏延他們是很難考慮的這一層的。全文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