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因為一部《美麗心靈》,認識了納什這樣一位天才人物,並不是那位兩屆MVP獲得者的NBA球員,而是博弈論專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二十世紀最偉大數學家之一的約翰納什。
《美麗心靈》獲得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他側重講述了約翰納什與精神疾病鬥爭的傳奇以及和美麗妻子攜手一生的美好,但納什的真實生活遠不像電影描述的那樣。
真實的約翰納什是什麼樣的?妻子和電影描述的有何區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01
電影《美麗心靈》最後,當納什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眼中對妻子充滿了愛意,對畢業於哈佛的兒子充滿的自豪。
而真實的情況卻顯得有些殘酷:精神疾病是會遺傳的,納什的兒子並沒有什麼畢業於哈佛大學,而是和父親一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電影中由詹尼佛康納利飾演納什妻子,許多人因為一部《美國往事》被她的美麗驚豔。電影中,讓觀眾感動的除了她的顏值,更多的是因為她對納什的不離不棄。
納什妻子年輕時大約是美麗的,但納什被發現精神分裂症不久,她的妻子就選擇和他離婚。
雖然仍然和他住在一起,但兩人之間並不像電影中描繪的那麼美好。
直到2001年,約翰納什的傳奇人生被拍成電影後,二人才選擇復婚。
02
「光彩照人的生活卻慘遭不幸,但最終依靠自己強大的意志力戰勝精神疾病」,電影的敘事結構能夠概括約翰納什跌宕起伏的一生。
這部電影《A Beautiful Mind》翻譯成美麗心靈或許不如翻譯成最強大腦直接。
約翰納什是公認的二十世紀的天才之一,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幾篇著作完成於博士畢業期間,而這時的他才21歲。
上世紀五十年代,不到30歲的納什已經嶄露頭角,而到了六七十年代,科學界經常會出現納什、納什均衡、博弈論這樣的名詞。
但關於納什的消息幾乎已經聽不到了,熟悉他的人在為他的精神分裂症擔憂,不忍打擾他的生活;而不熟悉的認為這樣一個偉大理論的提出者想必已經垂垂老矣,這些年過去了,大約早已經不在人世了。
電影中的納什50年代為國防部工作,也是在這個時候,逐漸的發現了他的精神分裂。
但其實納什與這個部門的交集並不太多,他從普林斯頓大學離職後,進入了麻省理工。
他的精神分裂也並不像電影中的那種恐懼型,而是妄想型,他認為世界和平受到了威脅,想要建立世界政府保衛和平。
為此,他寫了無數信件給世界各國政要和聯合國官員,納什甚至在那個時候給我們國家也寫過幾封信,那時候冷戰氣氛濃烈,兩國也幾乎沒有信件往來。
否則,納什不知道會不會被扣上「裡通外國」的帽子。
他也曾在歐洲逗留了幾個月時間,甚至想要放棄美國國籍,但最終無果。
納什起初的「怪誕」行為並沒有被身邊人重視,因為天才都是特立獨行的,直到1959年,納什第一次被送進醫院。
光彩照人的一生,因為精神疾病而慘遭不幸。
03
那時候的精神疾病普遍使用胰島素昏迷治療,他能讓「瘋子」變的「正常」,納什少見的「謙虛有禮」,卻也如同行屍走肉般。
現今已經被禁止的胰島素療法對納什的傷害巨大,這位公認的天才是不能容忍這種麻木的,學術是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只有放棄藥物治療,他才能夠找到自我。
他開始嘗試精神療法,那時的普林斯頓大學經常會發現一位「數學樓幽靈」。
天才與瘋子只是一線之隔,納什逐漸用理性戰勝了疾病,至少他的行為逐漸讓外人接受,認為他「正常」了起來。
真實的納什並沒有《美麗心靈》那樣美好的愛情,他甚至曾經和一名護士有過婚外情,並有一名私生子。
他自我治療也並不是像電影中一句「你一直沒有長大一樣」,但納什是值得尊敬的。
理性讓他選擇了瘋癲,但理性又讓他回到了正常,需要多麼強大的意志力才能夠做到這一點?
納什在學術上貢獻巨大,博弈論已經被運動到多個領域,甚至到了聊天不帶一點博弈論不能顯示他的博學的地步。
不管人們願意喜歡《美麗心靈》還是現實中的納什,他強大的意志力、天才般的頭腦以及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都是值得尊敬的。
點讚加關注,精彩不迷路。
承蒙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