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發明」助航天育種水稻免受蟲害

2021-01-20 哈爾濱新聞網

  「2020年有個非常特別的現象,連雲港基地部分水稻遭遇了蟲害,許多稻穀成了空殼,只有用了黑龍江省嘉澤複合酶技術研究中心發明的超敏蛋白複合酶的水稻完好無損。」近日,航天育種火星紅基地產業聯盟成員、連雲港航天水稻種植示範基地負責人黃今告訴記者,該基地培育的航天育種水稻「航天伯爵一號」,因為使用了超敏蛋白複合酶,不僅有效抵抗蟲害、暴雨,還實現了增產。

  超敏蛋白複合酶

  助稻花香實現零農殘

  超敏蛋白複合酶與「航天伯爵一號」的相遇可謂天作之合。據黃今介紹,航天水稻育種專家實地勘察後認為,地處北緯34°的江蘇省連雲港市種植農場,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是航天水稻生長的絕佳種植基地。2020年在此進行航天育種的水稻品種為「航天伯爵一號」,是太空飛行器搭載的「五粳519」大米。

  「通過航天育種火星紅基地其他成員介紹,2020年與超敏蛋白複合酶『聯姻』是我們做的最成功的決定,讓我們基地幸運地躲過兩場災害。」黃今說,2020年9月,連雲港種植農場遭遇了不知名蟲害,10月份又突降暴雨,沒有施用超敏蛋白複合酶的水稻紛紛減產,有的稻穀成了空殼,有的出現大面積倒伏,而噴施了超敏蛋白複合酶的航天稻茁壯挺拔,未出現空殼、倒伏情況,每畝產量還增加了100斤。

  黃今說,「航天伯爵一號」在整個種植周期內,噴施了3遍超敏蛋白複合酶製劑,整個種植過程沒打一滴農藥,真正實現了零農殘,超過有機出口標準。採收加工的航天稻米,多是保留了胚芽的胚芽米,遠遠看去如果凍一般泛著自然光澤。大米胚芽是稻米的精華,富含多種人體必備的營養物質及90%的人體必需元素。蒸熟後的米粒透亮、軟滑可口,入口芳香回甘。

  推廣功能性糧食

  技術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

  「超敏蛋白複合酶,不是肥、不是藥、不是菌,是獨創的以蛋白形式存在的生物質和生物製劑。」發明超敏蛋白複合酶的黑龍江省嘉澤複合酶技術研究中心於凱波說,該項技術的核心是利用超敏蛋白複合酶的超大潛能,激發生物細胞活性,大幅增強生物體的免疫機能,把生物機體調節到健康平衡狀態,從而實現零農殘種植、零抗生素養殖以及農牧業零汙染排放的目的。目前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環保、日化、製藥和日常生活等多個領域。

  「今後,我們將通過與超敏蛋白複合酶相關企業強強聯合,為國人打造有利健康的營養糧食。」黃今告訴記者,我國進行航天育種試驗示範種植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鹽鹼地,使糧食畝產量增收,同時推廣功能性糧食,讓國人吃得越來越健康。

  以水稻為例,被挑選出的優質水稻種子搭載太空飛行器上天后,在太空艙經過太空的一系列扭曲、拉伸、失重等反應,誘變出地球作物不具備的基因,再回來實驗培育,「目前我們正研究一種含有SOD的水稻,SOD也就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提升人體免疫方面有著非常突出的效果。」黃今說,希望在超敏蛋白複合酶的助力下,航天水稻種植示範基地能夠順利培育出更多國人所需的健康主糧。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搭載的水稻種子發芽,航天育種技術 100% 原創
    之家 舉報   IT之家12月28日消息根據微博 @中國探月工程今日消息,嫦娥五號搭載的水稻種子已經試種發芽
  • 米脂藉助航天育種技術選育新谷種
    6月30日,記者從米脂縣產業扶貧暨米脂小米航天育種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日,通過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米脂縣選育谷種「米谷1號」「米谷2號」,完成了第一代試驗田播種,開啟地面選育階段。
  • 米脂縣:航天育種的 「米脂小米」地面選育長勢喜人
    9月17日,陝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郭銳一行4人,到米脂縣印鬥鎮常坪村「米脂小米」航天育種實驗田檢查指導工作。米脂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雷琦,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宏彥陪同,米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任樹崗詳細介紹了「米脂小米」航天育種地面選育工作進程情況。
  • 突破種源「卡脖子」技術,我國水稻育種晶片實現自主可控
    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在明室給水稻加水。記者高勇 攝該品種被認為既能抗病穩產,還口感軟滑、飯味濃,米質可媲美泰國米型。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關乎糧食安全。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中種集團是我國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的「國家隊」。
  • 鴻源農業開發集團育種中心新品種水稻提前收割
    在鴻源農業科技示範園的種子田裡,按品種劃分的不同區域裡的水稻稻穗金黃飽滿,沉甸甸的隨風搖曳。一臺臺水稻收割機、運輸機在田裡往來穿梭,傳遞著豐收的喜悅。多年來,集團育種中心緊緊依託謝華安院士工作站、科學家工作室和省內外科研院所科研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以「開發一代、儲備一代、預研一代、生產一代」的形式進行水稻育種、示範、繁育和推廣。今年新審定的品種都表現良好,陸續成熟收割。
  • 隆平高科深度解析:種質、研發優勢突出,持續引領生物育種
    草地貪夜蛾已經進入我國,2020 年存在爆發可能,威脅我國玉米生產,而抗蟲類轉基因產品是解決蟲害的一劑良方。內外雙重壓力下,轉基因種子商用終於迎來的政策開放。我國基礎種質資源十分豐富,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究水平也保持在世界前列,受限於商用限制未能推廣。公司種質資源具備優勢,在雜交水稻、雜交玉 米品種資源方面業內領先,轉基因玉米品種瑞豐 125 已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具備先發優勢。
  • 傅向東:中國的育種科技差距在哪裡
    記者:我國育種科技與發達國家相比主要差距在哪裡?  傅向東: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育種上的科技差距主要體現在基礎科學研究上,特別是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基因編輯技術的創新上。基礎研究是根本,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才能帶動下遊產業鏈。  我是從事水稻研究的,就以水稻為例。
  • 龍江稻米飄香世界
    本屆大米節注重五個聚焦:聚焦「中國糧食 中國飯碗」,向世界傳遞中國糧食量大質優、口糧絕對安全的堅定信號;聚焦「中國大米 世界餐桌」,宣傳中國稻米產業對世界人民餐桌的突出貢獻;聚焦「龍江大米 國際品質」,宣傳黑龍江作為優質粳稻產區,堅持標準化、綠色化生產,創造世界一流品質的生動實踐;聚焦「國際屬性 中國特色 龍江風採」,宣傳本屆大米節的高規格、國際化和品牌化;聚焦「共享豐收 品味稻香」
  • 傅向東:破譯水稻少肥高產密碼
    上世紀60年代,以降低農作物株高、半矮化育種為特徵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使得全世界水稻和小麥產量翻了一番,解決了溫飽問題。 「早在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赤黴素這種化合物能夠促進植物生長,但它具體是如何調控的,這個機理不清楚,我所在的實驗室主要工作就是利用擬南芥這種模式植物,來研究赤黴素的調控機理。」
  • 中國航天已經具備了利用太空的能力,東方紅航天生物一直在路上前進
    在2月23日晚,在央視播出的《一堂好課》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院士主講了一堂生動的「航天課」,他帶領眾多學子和觀眾走近中國航天,感受這一偉大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的偉大力量,叩問初心使命,展望星辰大海。
  • 臺山有耐鹽鹼水稻試驗基地了!
    昨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和廣東菰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臺山耐鹽鹼水稻試驗基地在北陡鎮掛牌成立。目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已承擔國家級耐鹽鹼水稻育種研究課題,該基地也將成為國家耐鹽鹼水稻區試點。
  • 探訪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一天可檢測3萬個樣本,30秒鐘鑑別大米...
    11月10日,在四川省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推介暨學術交流會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下稱:省農科院生核所)副所長宋軍對分子育種技術介紹道。什麼是分子育種技術?分子育種能為農作物育種帶來哪些變革?當天,記者走進四川唯一、西南地區最大的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一探究竟。
  • 特別之年·特別豐收|「龍江第一鐮」磨新米,一年的汗水歸於一碗飯
    稻田金黃、稻香陣陣,位於通河縣烏鴉泡鎮的「龍江第一鐮」磨新米了!鄉親們一年的汗水歸於一碗米飯,這不是一碗普通的米飯,而是全國九碗米飯中的一碗。9月初「龍江第一鐮」就已經開始了水稻收割,經過20多天的自然晾曬,第一批新稻磨成了新米。「這糧食嘎嘎幹,含水也就15個,自然晾曬比烘乾塔強,米粒完整,無裂紋。」
  • 迎接中國農民豐收節「6+1國家聯盟」田間展示132個水稻新品種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布局之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特別是在受新冠疫情影響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糧食安全之年,「6+1」國家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技術創新聯盟(以下簡稱「6+1國家聯盟」) 2020年成果展示會暨上海中科荃銀分子育種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荃銀」)首屆「田間開放日」活動於2020年9月12日在上海召開。
  • 因為這個基因突變 水稻學會「午睡」並耐旱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記者9月16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研究發現水稻基因PSL1突變直接導致其葉片在低溼度和高光環境下發生超敏捲曲,從而提高耐旱性。
  •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汪佳涵等近年來,有學者發現香根草能夠有效誘集並殺害水稻螟蟲,可作為水稻螟蟲的「致死型誘集植物」。2.誘殺螟蟲的作用原理香根草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早先主要用作水土保持,後發現香根草能有效引誘玉米禾螟,降低玉米所受蟲害。近年來又發現具有引誘二化螟雌蟲產卵且使所孵化的幼蟲死亡的特性。
  • 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水稻種遍全球
    但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打擊袁隆平從事農業研究的熱情,他在與農民交談的過程中,發現農民要跑到很遠的山上去換水稻種子。農民告訴他,施肥不如勤換種。這句話對他有很大的啟發。農業生產要靠優良的種子。他把目光投向了雜交育種。但在當時,國內外的主流觀點都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就是說試圖通過雜交的辦法來獲得優良的水稻種子,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