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底的聖誕、跨年,到第二年的春節長假,全國人民都進入了走街串巷、不事生產的過節心情中,妥妥的「過節狀態」。每天上下班看著紅彤彤的節日裝飾,滿心滿眼都是對聖誕和元旦假期的期盼。
而無論在中國或是國外的習俗中,年底和年初都是日曆上撕掉的都是與朋友、同事、家人聚餐的一頁一頁。管它是在家裡一起做一隻聖誕烤雞、煮一鍋熱紅酒,暖暖烘烘地攤在被爐周圍一口一口把踏實溫度咽下,或是在餐廳裡熱熱鬧鬧的氛圍裡、其他桌人不經意的吵鬧聲中,分吃一大桌子在家燒不出的美味,同享節日歡鬧。
最近好多人詢問聚餐的餐廳推薦,就趕緊閉門碼字。等到完稿抬頭的時候,發現聖誕節已經溜走,那就備著跨年和春節這之間的各類聚餐好了。
另外,不太確定這幾家餐廳還有沒有年夜飯的位子。隨口問了下遇外灘和徐匯的朱雀茶室的包房都是一兩個月前已經訂完了。估計是庚子年的年夜飯大家都沒吃到,所以21年的年夜飯格外火爆。想要出門吃年夜飯的,一定一定要開始訂起來了!
這是我的275篇文章
我是典典,喜歡發掘好吃好玩的東西
今日主題 | 上海聚餐餐廳推薦
01.
Le Comptoir de Pierre Gagnaire
📍地址:烏魯木齊北路505號
今年第一次感受到濃烈聖誕氛圍,就是在嘉佩樂的Le Comptoir de Pierre Gagnaire。大抵我的21世紀軀殼中住著上世紀的靈魂,尤其迷戀老舊的華麗。無論是讀書校園旁楓丹白露宮中奏著大提琴的復古舞會,或是老上海石庫門翻修後吊著星星閃閃、亮晶晶燈光的宅院,都是繁複美麗的舊時風貌。聖誕樹擺起來了,一顆顆燈火亮起來了,節日的氛圍就一下子擠滿了整個院子。
Pierre Gagnaire就不用多說了,全球擁有17顆星的法國男人。他尤其會在各地取材本土,再還原成迥異但仍然PG的風格。在聖誕節前替大家嘗了下節日風尚菜單,一直到跨年都有得吃,迅速安排!
我是一個格外喜歡吃紅肉和禽肉的人,但PG的這套海鮮菜單完成度感人,卷過一波又一波驚喜。
比如這隻生蠔冰淇淋,和海藻啫喱一起冰冰爽爽地用甜鮮氣席捲味蕾,搭柔軟的東星斑塔塔,口腔裡縹緲地都是清淡的海洋氣息。本來看到一整套菜單90%都是海鮮微微皺眉,但吃到第一口就被俘獲。
還有驚豔的扇貝舒芙蕾,同樣從未嘗試過的配搭吃法。蓬鬆柔軟的舒芙蕾中融入扇貝的鮮美,再用大顆飽滿的發泡奶油煎扇貝粒點綴。就像是最美味的早餐舒芙蕾鬆餅上的一顆顆爆汁藍莓,將不同的口感美妙融合。可以說是今年吃到過最好玩的海鮮菜之一。
還有清新宜人的澳大利亞紅龍蝦🦞,像一顆橙色的漂亮珠寶乖乖趴在盤中。慢煮龍蝦肉嫩嫩地在齒間咀嚼,柑橘、胡蘿蔔和百香果的甜和微酸慢慢釋放,像是提前摘取一片春葉的芬芳。搭一支同樣清爽的雷司令,喝到醺醺然。
Pierre Gagnaire本人最擅長的就是各種衛星菜和甜點。只要進了他的餐廳,甜點環節總是一堆堆地鋪滿整張餐桌,一個個美麗容器像是主甜點的衛星,極有童年時甜點大放縱的節日甜蜜感。從流淌著的黑芝麻的parfait吃到波特酒煮草莓汁搭的酸奶sorbet,不膩口的甜滋滋吃到開心。驚喜小彩蛋是一隻嫩粉白色的棉花糖。果然無論到什麼年紀,還是會被這種可愛的小雲吸引。
這套菜單到30號,大家快衝!
02.
DA VITTORIO Shanghai
📍地址:銅仁路與安義路交叉口嘉裡中心東區1層
寫過好多次DV了,心目中上海西餐廳的最佳之一,在開業的這一年多時間裡還在穩定地努力和進步著,可以一直抱有欣喜期待地多次拜訪。這一次到訪正好是白松露季,剛剛踏入餐廳大門就能聞到充盈整個餐廳的「白土豆」迷香。本以為疫情會讓很多fine dining餐廳客流量變低、從而沒那麼緊俏,沒想到DV的白松露還一直處於半夠不夠的狀態,能不能吃到也要看食運。
如說黑松露的香氣更像是具有攻擊性的、像泰山一樣的男子,那白松露的迷香和華麗則像濃豔美麗的紅磨坊女郎。就算你心裡想著不要墮落,但是她身上繚繞、使人微醺的香氣就這樣一下下撩著你的心房,讓人魂牽夢繞。只能心甘情願地奉上錢包,再滿足地一口口吃掉。
白松露不是特別耐高溫的食材,所以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通過「刨」這個動作加入到菜餚中的。雪片一樣輕盈柔軟的白松露,唰唰唰地伴著芬芳一起落入盤中,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大口氣,或者寄希望於侍者手抖多刨上一些。
最簡單的可麗餅和烤芝士,刨白土豆,好香!還有烤土司、黃油夾白松露三明治,就也真香!
除了燴飯和面之外,這次最驚喜的就是這兩道:白松露搭刺身,白松露搭蔬菜和土豆泡沫。白松露的華麗明豔在我心目中一直更適合搭紅肉、芝士或碳水這種本身風味不是非常強勁的食材,但沒想到清甜的微妙鹹鮮搭起來也很不錯,烤過的小顆榛仁也在兩種食材中握住了平衡木。
還有玩「Upside-Down」的「蔬菜拼盤」,聽著名字能不能get到主廚的心思?原來白松露和土豆是埋在地裡的,蔬菜是重在地面上的。那現在我們把蔬菜切片、洗淨、烹調後鋪在下面,鬆脆可口,再把土豆、白松露撒成碎、烤成片、打成泡沫鋪在蔬菜之上,變成更加輕盈柔軟的模樣。嚯,好一個Upside-Down。
熱愛禽類的我這次還吃到了美妙的熟成鴨胸,和之前同樣喜歡的鴿子菜不相上下。圓滾滾肥嘟嘟地擠在案板上,真的好有過節的幸福感。嘗一口,熟成後更加彭勃的肉質香氣,還有烤後將化未化的皮下脂肪,脆脆的皮和充沛的汁,實在是一塊很好吃的鴨肉!!
第一年的白松露季就有嘗試過DV獨有的白松露甜點,巧克力和榛子的微苦中纏繞的綿長香氣。這次最驚喜的甜點反而是在朋友圈眼饞了許久的玉米甜點🌽,捏起來像是小時候(可能是我們東北特色的)玉米冰淇淋。外皮脆脆地有些顆粒感,內裡軟軟地流淌著。孩童時期的記憶好像總是會影響我的甜點取向,大概甜也是小朋友們最為迷戀的滋味吧。
白松露差不多到年底,想吃的抓緊,不過冬季菜單的其他菜也好好吃,翻翻菜單都不知道要怎麼選...真的是這個也想吃、那個也想吃。如果能訂到位置,真想天天吃😢
前兩日,上海第一次氣溫逼近零度的時候,一群人浩浩蕩蕩跑去遇外灘喝土龍湯。老早就在朋友圈看到人在曬這溫暖的冬日補湯,想像著喝進去後四肢百骸緩慢升溫回暖的妙處,眼饞。
土龍乃福建語系中所講的鰻魚,被當地視做大補的食材。兩斤左右的土龍、豬尾和老雞,含有十幾種藥材做成的固本藥酒,燉出一大鍋散著鼓鼓熱氣的湯。雖然長大後大概知道中醫或多或少的不可信之處,但聞到、喝到這樣的藥香和乳白色湯汁,就覺得整個人都被補得溫暖了起來。
喝一口,醇厚的湯汁和尾調藥材的微苦,整個人都鬆弛暖和了起來。
於是最近但凡有人問我推薦餐廳,總會提起一嘴遇外灘的土龍湯,實乃這個冷到骨頭縫裡面的南方冬日的最佳進補菜餚。不知道從什麼年紀開始,冷風吹多了膝蓋縫已經隱隱作痛,還是趁著年輕趁早補一補😢
除了這次的主角土龍湯外,遇外灘有好些讓人每次去都想點的wdd最愛。比如酥酥脆脆、外皮薄如蟬翼的炸五香卷,或者鮮美、口味偏鹹適合過酒的丁香魚。甚至還有讓我第一次能狠下心吃了一口後又吃了一口的土筍凍,這裡連蟲做菜都能讓我心甘情願放進嘴巴裡。
除了第一次必吃的膏滿蟹肥的紅蟳米糕、糯香粘扣的蔥頭油肉汁焗荔浦芋頭等名菜,遇外灘的小炒也是好吃落胃的。脆生生的銀牙、清爽的大腸和酸度、辣度都很足的酸菜炒一盤,口感爽脆但又入味上癮。或是高品質的土豬肉,肥肉相間煸得噴香,再簡單地用冬筍和蘑菇炒一炒,醬香、鍋氣,家常好吃的冬日滋味。
正好也趕上頭水紫菜,真正泛出甜味的紫菜。和小小隻嫩嫩的望潮(小章魚)擠在一隻小碗裡,倒上濃鬱的酸湯,把兩樣海味澆得溼漉漉的,嗷嗷待吃的樣子。最後的最後,先前喝完的土龍湯,把鰻魚肉打碎後再次入煲。熱菜徐徐進行時再次端上桌,淡化了藥材的濃厚,突出了土龍本身作為食材的清甜鮮美。
差點忘了寫,就算前面已經吃了十幾道菜,這一碗牛奶淮山燉芋泥絕對還是能一口口吃完。溫潤軟糯,微甜泛著奶香,美極了。
華麗繁複的裝修和大紫色的裝潢,一踏進朱雀茶室的門,仿佛穿越到孩童時代和父母一起參與應酬時候看到的豪華包房。聽說井寶當時來這間餐廳的時候也說,感受到了小時候的味道。實在是太太太適合家庭聚餐了,三代同堂的喜好都聚集在這一間餐廳裡。
比如這一碗爛雞花膠,燉得稠稠的香香的雞湯滋味,嘴巴黏糊糊地被煮爛的母雞和花膠粘住、被火腿鮮住,一大家子人分食一大份,看看挨過寒冷的冬天。
上海老菜,做的是老上海人孩提時最想念的味道。比如上圖那道像是紅寶石奶油蛋糕樣的白雪雞,柔嫩的打法蛋白、滑溜入味的雞腿肉,是外貌傳統但充滿驚喜的滋味。
或者是蝦肉串入雞翅的龍穿鳳翼,絲毫不老氣,但又入味地將地食材和河食材融合在一起。再炸一份桂花肉,蘸上海辣醬油,席間都是懷念而滿足的笑顏。是童年時候最想吃的那一口媽媽油鍋中剛剛炸好、一邊吹著氣一邊忍燙塞在嘴巴裡的肉,是貪吃的孩童滋味。
「富甲一方」這個菜名看上去頗為討好,屬於那種平時讓我翻菜單我絕對會翻過去不點的菜。但卻是當日吃到最喜歡的菜,過酒甚美。一隻小肥鴿炒得醬香十足的鴿肉粒,混著脆口的蔬菜和堅果。鍋氣用小小的、圓圓的、清甜的脆捲心菜包住,咬下去滿口迷香鍋氣。
收口一隻麥乳精雪糕,不知道大家還對這款童年「香精」巧克力奶產品是否同我一樣,留有不可割捨的甜美記憶。和脆香米一起放入口中,咯吱咯吱咽下去的都是懷念。不經意間,話題就聊到了舊版百變小櫻、灌籃高手,或是老上海的假領情節和巷口的大餛飩。
神奇的餐廳,有種穿越時空的力量。
除了這四家之外,本月還吃到了家全七福嘉裡店一道特特特喜歡的菜:蝦醬雞。吃完之後我挨挨蹭蹭地問小夥伴怎麼才能做出這麼好吃的炸雞。怕不是只靠蝦醬醃製好的雞肉,而是怎麼把炸雞做得如何入味、乾爽、無油感,是先蒸後炸,還是炸兩道?美味的鮮鹹迷思....
還有為啥我才27歲生日就要吃壽桃了哇!!漂亮寶貝生氣!!
說明:
所有消費均為個人行為,作者與商家無利益關係。
- 推薦閱讀 -
合作請聯繫經紀人微信:beiwen_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