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香裡話豐年 普洱實現糧食連續17年增產

2020-12-25 聯盟中國

(王承吉 攝)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每年金秋,在雲南省普洱市各縣(區)的田間地頭,稻穀金黃翻作浪,農民勞作豐收忙。老百姓揮舞著鐮刀在金色的稻浪中穿梭,空氣中飄蕩著稻穀的芳香,沃野香裡迴蕩著話豐年的喜悅。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中的基礎。「十三五」時期,普洱市始終將糧食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心來抓,以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高產創建、綠色防控、機械作業等科技增糧措施為抓手,加大良種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強農惠農政策落實農民得實惠

「今年,我家水稻收穫了1080公斤、玉米1920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西盟佤族自治縣中課鎮窩籠村一組村民尼養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日子好過了,種地基本不花錢,政府還會發放各種惠農補貼。」他還告訴記者,從前是沒得吃,現在是吃不完。

據了解,普洱市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守耕地「紅線」,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劃定了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兌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資金;切實加大糧食生產投入支持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不斷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勐班鄉勐班村,村民楊成向記者介紹,他家種植了近20畝水稻,政府不僅給予種苗和化肥支持,而且技術人員還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從插秧、施肥、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水稻收割等方方面面給予指導和服務,水稻長勢良好,收入近5萬元,家庭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種糧的積極性也帶動起來了。

同時,普洱市全力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增產。全市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糧食生產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建立了乾旱、洪澇、低溫、高溫、風雹等災害監測與預報系統,研究制定防範與減災措施,並及時進行發布,做好災前預報、災中搶險、災後補救各項工作;全面提高糧食生產區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和重大植物疫情的監測預警能力、應急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水平,確保及時、科學、有效控制重大遷飛性害蟲、流行性病害與檢疫性有害生物危害。

實施「五大科技工程」 提高糧食品質與產量

為促進糧食品質提升與產量提高,實現農民增收致富,普洱市以「增品種、提品質」為目標,引領綠色優質稻穀規模化種植,增加稻穀畝產量,實現糧食供給從「吃得飽」到「吃得好」,進而實現脫貧致富的轉變,讓群眾吃得營養、吃出健康,享受到舌尖上的快樂與幸福。

「去年我家稻穀只收了3袋,今年收了13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邦鄉富永村村民李亞八說。據悉,富邦鄉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示範縣優質水稻工程,涉及富永村3個村民小組43戶77畝,補助「楚粳39號」籽種385公斤,補助農戶複合肥77袋。「經初步測量,今年富永村幾個村民小組的稻穀產量高於往年,最高產量達每畝400公斤。」富邦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員介紹。

據普洱市農業和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全市通過實施種子工程,建立和完善了種子繁育體系和種子質量監測體系;加快新品種引試和示範推廣,以「兩雜」良種為主導,加大各種糧食作物高產優質良種推廣力度,全市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加大糧食生產綠色高產高效示範區建設力度,實施耕地輪作和間套種技術應用,加大冬農開發、晚秋糧食生產發展力度,全面推進高產創建工作,提高複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通過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護工程,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提升土壤有機質,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實施植保工程,加強對重大病蟲害預警監測,強化對檢疫性有害生物的監測與防控;通過實施農機化工程,大力發展農機裝備,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實現壩區主要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山區糧食生產機械化發展水平有所提高。

據統計,2019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512.8萬畝,同比增長0.7%;糧食總產量達118.32萬噸,同比增長1.3%。2020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預計達到513.9萬畝,產量預計達120.07萬噸,平均畝產量達233.6公斤。2020年預計糧食總產量比2015年增加10.21萬噸,增長9.21%,年均遞增1.78%;平均畝產量增加19.3公斤,增長9.02%,年均遞增1.74%,將實現自2004年以來的第17年連續增產,為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普洱市將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強農民市場信息引導,提高農民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加大水稻生產補貼力度,做到補貼面積精準、補貼對象精準;加大對糧食生產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糧食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高效化經營水平,不斷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歲歲豐收,年年增收。(於飛 蔡文學 普洱日報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

相關焦點

  • 劍閣縣2020年糧食產量實現9.24億斤
    劍閣縣2020年糧食產量實現9.24億斤 發布機構: 劍閣縣政府 發布時間: 2021-01-13 字體: [ 大
  • 嶽陽縣拋荒地裡刨「黃金」 年均可增產糧食約4000噸
    嶽陽縣拋荒地裡刨「黃金」盤活土地4500畝,年均可增產糧食4000噸華聲在線7月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典波 通訊員 陳勇平)近日,嶽陽縣筻口鎮潼溪村整治拋荒地行動傳來喜訊,該村一塊荒廢8年多、面積達9畝的苗圃完成平整變成水田,再過一周開始播種晚稻。
  • 劍閣縣2020年糧食產量實現9.24億斤-政府信息公開-廣元市人民政府
    索 引 號 008474032/2021-028 關 鍵 詞 劍閣、糧食
  • 疫情下 「小藍帽增產藥」是咱種地者的另一個護命「口罩」
    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消息稱,因為「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問題,全球或將爆發糧食危機。2014年,江西稻田爆發稻瘟病,國內外的藥輪著打,絕大多數都治不住,有人試用金帝博增產藥,用兩遍水稻奇蹟般好轉,百姓傳為「神藥」。2018年,山東德州夏津縣蘇留莊鎮,37歲農戶葛現亭家的麥苗遭凍害「枯黃一片」,他噴打金帝博增產藥「奇蹟」救活,金帝博增產藥也成了他眼裡的「神藥」。「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堅持用金帝博增產藥!」
  • 糧食安全70年:倉廩實而天下安
    本報記者 杜文科報導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事關國家穩定。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在北京舉辦的「2019鄉村振興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高峰論壇」指出,目前,中國糧食儲備已經大大超過世界糧農組織規定的17%-18%的安全儲備率水平。
  • 從田間到餐桌,糧食浪費觸目驚心!連年豐收仍要倡導節約糧食!
    今年夏糧再獲豐收,創歷史新高,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更加夯實。但是,在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漫長產業鏈上,生產、流通、儲存、加工以及消費各個環節都會造成損失浪費。減少糧食產後損失浪費等於建設無形良田,是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舉措。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
  • 三大因素決戰我國糧食安全的未來
    雖然說, 今年我國糧食傳來喜訊,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耕地保護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以前已連續4年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今年糧食增產得益於糧食播種面積的止跌回升。
  • 倉滿廩實,邯鄲市糧食連續 9 年獲豐收
    市農業農村局統計信息顯示:2012年至2020年,我市連續9年躋身全國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行列,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邯鄲力量」。經過他們的努力,今年我市實現小麥平均畝產462.3公斤,總產241.7萬噸,單產、總產在全省名列前茅。豐收依靠科技支撐教室和農田,這兩個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在我市曲周縣的「科技小院」裡卻緊密聯結在一起。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到曲周農村建立「科技小院」並長期駐紮在此。
  • 保障糧食安全 從「甬優」看一粒種子的雄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稻作育種經歷著20多年發展高峰之後的一個低谷,粳稻雜交因為純度不高、增產優勢不明顯等問題難以為繼。「我國4.7億畝糧田中,秈稻區粳稻區大致六四開,秈稻雜交成功了,粳稻不能落後。」馬榮榮團隊立下「軍令狀」,保證5年內育出增產10%的雜交粳稻。水稻育種,關鍵是要找對方向、找準突破口。
  • 2020年秋播小麥增產的具體方法!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在有限的資源裡實現小麥增產,對於我國糧食安全、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很重要的意義。那麼,小麥如何增產呢?在此時期的主要防治策略為紋枯病為主,其他為輔,把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一起對小麥進行噴霧,或者直接每畝地噴施一袋紅霸增產套餐(兌兩桶水)。而對於紋枯病來說,田間病株率達10%時,噴施紅霸增產套餐進行防治,防治後的7-10天內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 瑞雪兆豐年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瑞雪兆豐年的自古有來,但大家知道這說法的依據嗎?其實這個和封建社會有主要的關係,在封建社會主要就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形式,華夏民族農耕,但那時候的因為耕種落後,所以糧食的產量很低,糧食的產量的受到蟲害的影響很大,我們現在有農藥的情況下,都是很多受到蟲害,更何況是沒有農藥的古時候。
  • 星巴克再次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 啟動咖啡產業扶貧二期普洱項目
    普洱位於世界咖啡種植的黃金地帶,咖啡種植是當地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圖片由星巴克提供此次啟動的二期普洱項目,是雙方繼2018年10月在雲南保山赧亢村和叢崗村2個貧困村成功試點一期項目後的進一步深入合作。項目開展一年半來,當地種植咖啡的品質提升了,咖啡種植也更加高效,75%以上的當地農戶實現了增產增收。在今天舉行的線上啟動儀式上,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奎強調:「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我們很高興能與星巴克繼續深入合作,為貧困地區的咖農及其家庭帶去持久的積極幫助。
  • 冬至·豐年,一起探索中原糧倉的奧秘!
    糧食生產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作為我國的傳統農業大省,河南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4的小麥。作為一個人口過億的人口大省,河南不但解決了本省1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還每年外調原糧及加工製品600億斤,讓國人的飯碗裝上更多的河南糧。
  • 普洱榮耀時刻:2020年上半年全市40個亮點工作催人奮進!
    至此,普洱市A級旅遊景區由原來的15個增至17個,其中4A級景區4個(普洱國家公園、西盟勐梭龍潭、墨江北回歸線標誌園、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3A級景區10個,2A級景區3個。華僑城普洱茶康養小鎮暨道路工程項目開工建設
  • 不僅大陸荔枝豐產,中國臺灣荔枝也增產12%,番石榴更是增產21%
    近5年間番石榴產量受2015、2016年風災及2018、2019年豪雨及水災影響,產量略有減少,本年氣候平順,生長狀況良好,預估收穫面積7585公頃,較上年7433公頃增加2%,全年產量為20萬1820公噸,較上年產量17萬9490公噸增產12%,較常年16萬6657公噸增產21%;上半年果預估產量10萬1174公噸,較上年9萬1611公噸增產10%。
  • 種業自主創新有力支撐中國糧食連年豐收
    良種對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40%,為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當前,中國種業已進入到以自主創新為驅動力的發展新階段。近十年,全國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植物新品種保護年申請量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高產典型不斷湧現,優質化水平不斷提升,培育了一批節水抗病小麥、適宜籽粒機收玉米新品種;審定畜禽新品種配套系93個,佔全部審定品種56%,良種生產性能明顯改善,其中,自主培育的蛋雞品種和白羽肉鴨,生產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維大力——歷經15年研發,申請17國專利!非激素如何增效?
    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維大力(VDAL),是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基於植物免疫學理論,研發出的新型生物刺激劑,目前已經在全球17個主要農業國家申請了國際專利,專家公認在種衣劑和藥肥增效領域潛力巨大。、豐年高產。
  • 20年來 北京市農科院玉米中心選育50餘個玉米新品種
    近二十年來,由北京市農科院玉米中心選育的50餘個玉米新品種,已累計推廣全國2億多畝、增產糧食100多億公斤,為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貢獻了北京力量。蘇家峪村是密雲區的低收入村,全村老齡化嚴重,農業發展滯後,過去種植的玉米產量低、品質差,賣不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