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吉 攝)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每年金秋,在雲南省普洱市各縣(區)的田間地頭,稻穀金黃翻作浪,農民勞作豐收忙。老百姓揮舞著鐮刀在金色的稻浪中穿梭,空氣中飄蕩著稻穀的芳香,沃野香裡迴蕩著話豐年的喜悅。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中的基礎。「十三五」時期,普洱市始終將糧食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心來抓,以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高產創建、綠色防控、機械作業等科技增糧措施為抓手,加大良種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強農惠農政策落實農民得實惠
「今年,我家水稻收穫了1080公斤、玉米1920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西盟佤族自治縣中課鎮窩籠村一組村民尼養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日子好過了,種地基本不花錢,政府還會發放各種惠農補貼。」他還告訴記者,從前是沒得吃,現在是吃不完。
據了解,普洱市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守耕地「紅線」,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劃定了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兌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資金;切實加大糧食生產投入支持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不斷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勐班鄉勐班村,村民楊成向記者介紹,他家種植了近20畝水稻,政府不僅給予種苗和化肥支持,而且技術人員還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從插秧、施肥、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水稻收割等方方面面給予指導和服務,水稻長勢良好,收入近5萬元,家庭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種糧的積極性也帶動起來了。
同時,普洱市全力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增產。全市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糧食生產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建立了乾旱、洪澇、低溫、高溫、風雹等災害監測與預報系統,研究制定防範與減災措施,並及時進行發布,做好災前預報、災中搶險、災後補救各項工作;全面提高糧食生產區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和重大植物疫情的監測預警能力、應急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水平,確保及時、科學、有效控制重大遷飛性害蟲、流行性病害與檢疫性有害生物危害。
實施「五大科技工程」 提高糧食品質與產量
為促進糧食品質提升與產量提高,實現農民增收致富,普洱市以「增品種、提品質」為目標,引領綠色優質稻穀規模化種植,增加稻穀畝產量,實現糧食供給從「吃得飽」到「吃得好」,進而實現脫貧致富的轉變,讓群眾吃得營養、吃出健康,享受到舌尖上的快樂與幸福。
「去年我家稻穀只收了3袋,今年收了13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邦鄉富永村村民李亞八說。據悉,富邦鄉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示範縣優質水稻工程,涉及富永村3個村民小組43戶77畝,補助「楚粳39號」籽種385公斤,補助農戶複合肥77袋。「經初步測量,今年富永村幾個村民小組的稻穀產量高於往年,最高產量達每畝400公斤。」富邦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員介紹。
據普洱市農業和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全市通過實施種子工程,建立和完善了種子繁育體系和種子質量監測體系;加快新品種引試和示範推廣,以「兩雜」良種為主導,加大各種糧食作物高產優質良種推廣力度,全市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加大糧食生產綠色高產高效示範區建設力度,實施耕地輪作和間套種技術應用,加大冬農開發、晚秋糧食生產發展力度,全面推進高產創建工作,提高複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通過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護工程,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提升土壤有機質,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實施植保工程,加強對重大病蟲害預警監測,強化對檢疫性有害生物的監測與防控;通過實施農機化工程,大力發展農機裝備,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實現壩區主要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山區糧食生產機械化發展水平有所提高。
據統計,2019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512.8萬畝,同比增長0.7%;糧食總產量達118.32萬噸,同比增長1.3%。2020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預計達到513.9萬畝,產量預計達120.07萬噸,平均畝產量達233.6公斤。2020年預計糧食總產量比2015年增加10.21萬噸,增長9.21%,年均遞增1.78%;平均畝產量增加19.3公斤,增長9.02%,年均遞增1.74%,將實現自2004年以來的第17年連續增產,為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普洱市將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強農民市場信息引導,提高農民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加大水稻生產補貼力度,做到補貼面積精準、補貼對象精準;加大對糧食生產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糧食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高效化經營水平,不斷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歲歲豐收,年年增收。(於飛 蔡文學 普洱日報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