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裝置|演奏者是你,也可以是建築、光或海浪

2021-03-01 多巴胺藝術科技

空間,

連同它的聲音演奏者、

聽眾以及發聲物體的集合,

成為了一種樂器。

—— Achim Wollscheid

聲音能夠成為空間,空間亦能成為樂器。

當有聲音存在於空間內部時,由於聲音的反射和共振,空間體驗被縱向深化,被橫向拓展。

當我們熟識的視覺空間中被注入聲音的元素時,我們的聽覺與視覺不可避免地會締結一種交叉連結。同時,當我們使用聲音作為一種總體性的元素時,裝置藝術原有的、基於物質的視覺體驗被修改,成為與時間維度相連的、整體性的空間體驗。

聲音裝置藝術不僅僅是發條驅動的音樂盒、異形的發聲物、帶聲音的裝置作品,正如裝置藝術的分支大地藝術(Land Art)以及場域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一般,同樣有一種聲音裝置,它們侵蝕著空間,侵蝕著周遭場域,將建築空間或自然空間轉化為一種聲音的容器。

▲ 演奏建築

Playing The Building

by 大衛·伯恩(David Bryne)

想像一個巨大的吉他成為一種聽覺空間,或是一個交響樂團分布在音樂廳中每個角落。如果空間是一種樂器,這個空間聽上去是什麼樣子的,看上去長什麼樣?

音樂家大衛·伯恩(David Byrne)便於2005年創作了一架聲音質感多樣、體積龐大的「風琴」,《演奏建築物》(Playing The Building)是一個由伯恩創作的交互式聲音裝置,伯恩將曼哈頓下城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炮臺海事大樓的內部改造成巨大的聲音裝置,並邀請觀眾坐下並「演奏」。

一個小風琴坐落在巨大的建築中央,電線從風琴背面連接至建築物的不同部位。演奏這架琴的琴鍵,我們所熟識的,悅耳的琴聲並不會從琴身中流溢出來,每一個「音符」其實是其對應的建築物的一部分(例如天花板上的馬達、某個管道中的氣流、敲擊柱子的機械等)。

由於沒有揚聲器和麥克風,這件作品發出的聲音是通過機械撞擊建築物的某些部分,導致梁振動,或通過管道吹氣而產生的。雖然沒有使用傳統的音調,但鍵盤上的聲音大致是由低到高排布:馬達是低音,風管作為中間音域,長笛、風管、敲擊柱子和散熱器的東西產生更高的音調。

我們都或多或少目睹過教堂中管風琴的恢宏,聽聞過演奏管風琴的複雜程度,不同的踏板與音栓能夠賦予管風琴豐富多樣的音色,但也正因如此,只有專業的音樂家才能演奏這類神聖的樂器。然而,伯恩的風琴雖然在佔地面積上不亞於教堂的管風琴,但在演奏難度上卻不對「演奏者」有任何負擔,也因此,這個作品同樣具備極高的社會訴求。

伯恩說道:「我發現當人們意識到這個『樂器』的功能以及它的設置與傳統鍵盤不同時,他們便不再害怕演奏了。一個偉大的管風琴演奏者或風琴演奏者沒有任何優勢,業餘演奏者也能走進來,坐下來,進行他們的第一次演奏。」

這讓人們感覺不到任何約束,因為他們在做什麼極其透明並且簡單明了——「機械結構可以被直接看見,人們能夠四處走動,看看聲音是如何發出的。沒有什麼是隱藏的。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件事是怎麼做的。」

相較於單一的對視覺及聽覺的揣摩,主動與空間連結的聲音裝置作品將更多的注意力投放於感官與感官之間的互動(這是聯覺式的,包含並不僅限於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這種空間需要被體驗所激活,就像鋼琴需要弦的震顫,號角需要風的壓迫,這種裝置藝術歡迎觀眾的在場,需要觀眾與空間之間的交流,需要觀眾與時間共行。

光與聲的關聯,是有聲電影思考的重要題目。在電影製作中,聲音常常被視作一種後置的元素,投射進畫面中,通過構架同步點製造出真實感,或是通過環境音去搭建出一種想像的空間。

法國聲音評論家米歇爾·希翁曾提及:「……但銀幕仍然為注意力的中心,聲音的駱駝繼續在穿越視覺這根針的針眼。在這種豐富的聲音效果之下,總是銀幕在發散能量和奇觀,而且影像永遠是聽覺印象的集合點和磁石,聲音以其不羈的壯麗裝飾著它……對於電影,我們也可以說,影像是被投射出來的,而聲音是個投射器,從這點上說,後者向影像投射涵義,賦予其價值」。

這樣的論述並非是對聲音的貶低(雖然聲音常常被人忽略),有聲電影是聯覺的地景,聲音與影像在不同維度發揮自己的力量,並且彼此交融溝通,聯手出一幕幕奇觀。

在聲音裝置藝術的領域中,有這樣一類作品,它們具備著電影藝術的聲光屬性,同時也是突破了「第四堵牆」的劇場。觀眾同時被光與聲包裹,聆聽光與聲之間的交往。

▲ 光之聲

Sound of Light

by Marco Barotti & Marco Canevacci

《光之聲》(Sound of Light)是藝術家Marco Barotti和Marco Canevacci創作的一件為德國哈姆前音樂亭設計的場域特定裝置,它將陽光解析並動態地轉換成音頻。

安裝在建築頂部的高質量數位相機拍攝天空,記錄陽光並將其分為六種顏色——RGB和CMY。六個懸掛的、彩色的柱子代表主要的RGB(紅/綠/藍)和次要的CMY(青色/洋紅/黃色)顏色模型——這個建築結構被設計用來接收不同的頻率,並將它們從可視的輸入轉換為可聽的輸入。一組揚聲器被直接固定在每根柱子的底部,將整個建築變成一個巨大的揚聲器。

通過聲音和建築的混合,觀眾通過顏色、形狀、聲音和振動的疊加體驗到一種獨特的夢幻現實。觀眾也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視角來發現他們自己的音樂會——一個單獨的光譜。

這是一種太空漫遊般的體驗,整個建築結構好似太空飛船,穿梭於不同的光之間,用不同的感官去體會光。

「沒有什麼所謂的空的空間或空的時間。總會有可看可視的東西。事實上,不管我們怎麼努力去創造緘默,都是無法辦到的。」 

—— 約翰·凱奇(John Cage)

▲ 海風琴

Sea Organ

by Nikola Bašić

空間,不僅僅是被牆體遮掩著的室內空間,城市空間與自然空間與我們的生活亦密不可分。同理,與裝置藝術交匯的空間也不僅僅是某個美術館、某個建築內部,在「音樂廳」之外,有風的呼嘯,有浪的迫擊。

對城市空間或是自然空間的藝術性轉化,並非是對其徹底的改建——藝術家與語境溝通,與場域協商。在流動的環境裡,與之對應的裝置藝術亦具備高度的流動性,因為它早已成為了環境中的一部分,一棵被栽種的柳樹,一簇隨風搖擺的花。

克羅埃西亞扎達爾以美麗的日落而聞名。自2005年以來,扎達爾海岸受到了極高的外界關注,成為了一處旅遊勝地。在當時的海岸改造設計中,建築師Nikola Bašić對海灘結構進行了聲學上的改進——他設計了這座前所未有的《海風琴》(Sea Organ)。

《海風琴》是自然的樂器,是俄耳弗斯的七弦琴。管道的位置,使海水和風的運動產生的音樂聲音被遠處行人聽到,如同遠處海岸自然的吟唱,聲音的瀰漫促進了建築和自然環境的高度統一。由於海上力量和能量在潮汐和風方面是不可預測的,這架風琴提供了無數音樂變化的永不停息的音樂會——演奏者就是自然本身。

波浪的運動推動空氣通過管道,使管道發出類似管樂的音色。大理石樓梯裡藏著35個管道,每個管道的調音都不一樣,管道悅耳的聲音通過最高樓梯垂直平面上的孔洞散發到周圍的環境中。7組連續的音樂管交替調諧到兩個音樂上相同的全音階大音階和弦。

臺階頂端的空氣孔讓海風琴吸入空氣,在下一波海浪奏響歌聲時,它就會轉換成悅耳的音符。演奏的音調和/或和弦的結果是波能在特定管風琴管上隨機時間和空間分布的函數。

樓梯周圍的區域被設計成一個碼頭,供遊客登上大型巡洋艦。讓整個海風琴的體驗更加和諧的是,這是這一濱水區唯一的地方,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接近大海,觸摸海洋這位「演奏家」。

▲ 風神風亭

Aeolus Wink Pavilion

by 盧克·傑拉姆(Luke Jerram)

風是空間的力,亦是力的空間。

藝術家盧克·傑拉姆(Luke Jerram)設計的《風神風亭》(Aeolus Wink Pavilion)位於倫敦的金絲雀碼頭,由310根不鏽鋼管組成,其末端是一個雙曲線拱門,遊客可以進入這裡獲得獨特的聽覺體驗。

管道都與弦相連,弦的外端有一層膜,可以將風產生的聲音傳送到拱門和附近的聽筒。風使琴弦振動,琴弦的震顫向下投射到拱頂下的聽筒上。即使在無風的日子裡,這些管子也會發出低頻率的嗡嗡聲。

風神——希臘神話中風的統治者。《風神風亭》是一個巨大的弦樂器,它是一個聲學和光學亭,旨在讓人們聽到風無聲的變化模式,並從視覺上放大不斷變化的天空。

這個雕塑是一個巨大的風神豎琴,被設計成在沒有任何電力或擴音器的情況下與風共鳴和歌唱。弦的振動連接到一些管被轉移通過皮膚覆蓋的頂部,並通過向下通過管的觀眾站在拱門下。

李星宇,獨立⾳樂⼈、聲⾳藝術家、聲學空間設計師,通過個⼈⾳樂⼈項⽬「鯨⻥⻢戲團」,已發⾏5張錄⾳室專輯,EP單曲及跨界創作專輯不計其數。以個⼈名義還發起藝術項⽬「52Hz聲⾳館」,旨在發掘「⾳樂」之外的聽覺藝術空間

《聲音盒子》(Sound Cube)是一個只存在一星期的聲音館,你不可以觀看,也不可以觸摸,唯一能做的只是停下匆匆的腳步,駐足傾聽短暫的片刻。在這裡,每一天你都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撒哈拉沙漠、水流、城市、雨林、音樂、寧靜……

「為什麼把它叫做聲音的盒子,其實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住在一個這樣的盒子裡——尤其是在中國——你可能為之一生奮鬥的就是這麼一個小盒子。你透過這扇窗去看外面,每個人看到的風景是不一樣的。我想用背投的方式,因為當人們從室外往裡看的時候,看到裡面的畫面又是另一個室外,所以你會有一種錯覺,感覺雖然置身室外,卻透過這個窗戶在看更遠的世界。

「每一個人,其實你的生活都是很渺小的,你在整個時代的洪流裡面,你看到的只是一扇窗,你透過那扇窗,其實就像井底之蛙一樣,你不真正進入那個世界,或者是你不走出你的房間,你可能永遠看不到這個世界的全貌。」

牆後的投影儀將目光投向窗外,窗外的觀者窺探著窗上的世界。聲音和影像好似一道蟲洞門,將聽覺與視覺連結到更遼闊的時空,以一種流動的姿態扭曲著實在空間的語境。聲音侵蝕了街巷,影像為想像力找到一個合適的歸宿。

聲音裝置藝術與室外空間的聯合,賦予空間體驗新的有機的可能性,也為空間萃取出更多元的吸引力。無論是空間改造、城市規劃、亦或者是商業空間的設計,聲音的融入不僅僅能夠渲染一種氛圍。如同有聲電影一般,聲音的加入為視覺投射了更深刻的涵義。

多巴胺團隊致力於與跨界藝術家攜手,對空間進行有機場景打造,結合多元的思維,為不同場域創造獨特的美學元素,深化空間的沉浸式感官體驗,為空間賦予意義與能量。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資源合作機會

如有意與Dopamine多巴胺進行合作,

聯繫 info@do-pa-mine.com

|視覺設計師

|動畫設計師

|多媒體互動設計師

    |實習生(長期開放)

多巴胺藝術科技(DOPAMiNE)是一家打造互動體驗設計的藝術賦能公司。集合了國內外藝術家及團隊、工程師、設計師以及創意策劃師等跨界團隊,結合視聽藝術、數字造景、互動裝置、沉浸式影像等藝術手段,賦能新文旅、新商業、新空間、新零售、新餐飲、新展覽、新科普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從前期策劃、場所設計、到獨特場景和體驗內容的打造,並從運營以及實際訴求角度去協助落地建設。

市場:info@do-pa-mine.com

人力:hr@do-pa-mine.com

品牌:media@do-pa-mine.com

商務洽談:15095806640

微信:dopamine-art

相關焦點

  • 投石科技有靈魂的聲音互動裝置案例集合顛覆你的認知
    他們把聲音與視覺藝術、多媒體裝置、水光電等內容相結合,創作出形式多樣的新媒體交互作品,讓聲音不僅可以聽,還可以看,更能玩。今天投石科技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批有靈魂的聲音互動裝置案例集合。聽筒互動牆拿起聽筒就可以聽見牆上作品的內容了,可以是音樂、產品介紹等。
  • 可以演奏的互動裝置藝術
    建築設計工作室合作完成的互動式裝置,該裝置將多種樂器合併到一起,對它們的形式、視覺效果和互動體驗進行了重新詮釋。他通過對聲音的頻率、振幅大小的解析,將自己的聲音藝術延伸為圖形藝術以及裝置藝術,給予參與者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全新體驗。此裝置擁有一個巨大的地面視頻投影,一些三維粒子圖案和黑白線條在畫面上不斷閃爍,並延伸到觀看者腳下,觀看者可以脫掉鞋子走到投影下。與此同時伴隨著畫面的變化,觀眾還可以視聽到一些極為神秘的高低頻率音樂聲效。
  • 那些可以演奏的互動裝置藝術作品
    他通過對聲音的頻率、振幅大小的解析,將自己的聲音藝術延伸為圖形藝術以及裝置藝術,給予參與者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全新體驗。此裝置擁有一個巨大的地面視頻投影,一些三維粒子圖案和黑白線條在畫面上不斷閃爍,並延伸到觀看者腳下,觀看者可以脫掉鞋子走到投影下。與此同時伴隨著畫面的變化,觀眾還可以視聽到一些極為神秘的高低頻率音樂聲效。
  • 盤點那些可以演奏的互動裝置藝術作品
    該作品是由新媒體/聲音藝術家h0nh1m(Chris Cheung)和國際獲獎獲得者COLLECTIVE建築設計工作室合作完成的互動式裝置,該裝置將多種樂器合併到一起,對它們的形式、視覺效果和互動體驗進行了重新詮釋。▼觸覺樂器概覽,view Haptic Organ from a distance
  • 夜空彩虹 x 成都萬象城2期|「逐光之境」探索先鋒光影裝置
    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新媒體藝術燈光節】「逐光之境」,讓你以新視角、沉浸式的方式領略先鋒新媒體光影裝置。01「W噴泉」「城市肌膚上的生命體」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馮峰的作品《W噴泉》是一件字母形態的,間歇向空中噴水的燈光裝置作品。熠熠星光下,它一陣一陣地噴射出晶瑩透亮的水柱,和這個城市發生著關係,是一個寄生在城市肌膚上的生命體。
  • 這畫讓你聽到海浪撞擊的聲音!
    似乎能聽到怒吼的海浪撞擊礁石的聲音!看到這些海燕讓我不覺的想起了高爾基的作品《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當暴風雨在醞釀之中時,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和歡樂,衝擊於陰雲和海浪之間,勇猛地叫喊。繪畫作者,徐生華(1962-),尤擅國畫畫海。其筆下的作品海山蒼蒼,天風獵獵,動人心弦!
  • 「光之躍動」燈光互動裝置香港尖沙咀K11購物藝術館
    「光之躍動」為AaaM建築設計工作室於K11廣場空間設計的大型燈光互動裝置,為參觀者提供多維度的玩樂體驗。活在這擠迫的城市,有時總會讓人感到無力與失望。在裝置組件建築師揉合了空間元素及互動燈光,融合娛樂和照明動態,讓多達150個空中光圈構成嘅「光之躍動」亦為大眾提供多維度玩樂體驗,希望大眾突破箇有框框,透過互動遊戲感受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建築師團隊視覺效果設定概念,以每個人其實都是『瑪利奧』,在空中光圈下面的空間,透過不同的形體動作或跳動,燈環會被觸發,裝置通過玩樂的體驗,從而探究「個人」與「集體」之關係。
  • 裝置藝術家華成:人人都愛裝置藝術
    反射影像功能,讓周圍環境整體都呈現在作品環境之中,觀眾也能看見自己,這是一件跟環境、觀眾、建築和空間都能發生關係的作品,裝置在城市空間之中呈現出來的效果非常好。第二件類似圓形泳池裝置,下面則放置了旋轉機器,水像海浪一樣一直在旋轉,營造「漩渦」視覺衝擊,即作品「下沉」。
  • 七個互動裝置,一次發現自我的光影之旅
    一場「看得見的聲音,聽得見的光」正在裝置《柒》上演。隨著人聲的起伏帶動水波的反射,綠光也會翩然起舞,勾勒出不同聲音的形態。此刻,視覺與聽覺充分交融與共鳴,帶來一種新奇的感官體驗。裝置的靈感來自《聖經·舊約·創世紀》中宏大的創世場景。自然光和人造光代表著自然與人的關係,在感官的交融中,自然與人,所看、所聽、所感完成了「合一」。
  • 為什麼在交響樂裡,三角鐵演奏者才是最被尊敬的人?
    六十年代全民獻鐵煉土鋼時,三角鐵演奏者的事業遭遇到了史上最重大的打擊,直到恢復了鋼鐵生產的工業化,三角鐵熱才重新迎來了井噴式的爆發。純正的三角鐵都是100%的純鋼含量,只用敲一下,就可以把你帶到峽谷間,仿佛聽見清水叮鈴。
  • 琴形影-聲音裝置實驗劇場
    三位對當代藝術及當代音樂的實驗性都超級敏感, 他們一致認同聽覺與視覺藝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衝擊。6.22「會晤」使聲音的裝置成為可能,相信8.4晚上的實驗劇場將帶你體驗一場連三位藝術家都不可預知的耳朵的冒險,您將和藝術家一同放飛自由,共同遊弋於這場聲音的裝置藝術。
  • 《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踏浪而行,找尋屬於自己的海浪
    《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是由湯淺政明執導、Science SARU負責製作的原創動畫電影。電影於2019年6月21日在日本上映,並於2019年12月7日中國大陸上映。日菜子說道「下過雪之後,就會有很大的海浪,傳說中只要乘上這樣的海浪,就能實現願望。」就像青春時期,懵懵懂懂的我們誤打誤撞,在這個本該努力奮鬥的青春,我們在一起揮霍著大把的時間,時間見證了我們,教會了我們成長,我們在這短暫的日子裡心心相惜,互相陪伴著,照顧著,謝謝你出現在我的生命中,給我帶了了溫暖,你就是我的小太陽。
  • 是什麼原因,讓創作者對「聲音互動裝置」如此著迷?
    畢業展成為學生致力於研究的方向也讓觀眾從視覺-聽覺-觸覺多方位感受到聲音在數字媒體的可能性本期將從三個方向告訴你聲音不只有被聽見的常規模式,它還有這些表現形式.方向二可以說是方向一的實時互動版本,不同的是聲音來源從靜態的一段音頻,改成了可以捕捉到環境音的麥克風,讓能與人連結、做基於聲音的交互形態成了可能。
  • 最新互動裝置藝術作品「BLOOM」
    此裝置藝術作品是一個二十面體(或20面的幾何結構)-由30個螢光燈管組成,這些螢光燈管由3D列印的五叉式接頭鉗工融合在一起。每個燈管包含150個led燈,總共4500個單獨的燈被排列成條狀,盤繞在燈管內的木榫上,用羊皮紙包裹。裝置藝術作品裡面有一把椅子,一個毯子作為臨時的靠枕,還有一副耳機。穿過一個三角形開口,然後你就可以在裡面安頓下來。
  • 時光禮物工場 | 蒸汽朋克動力裝置展
    展覽中放置眾多蒸汽朋克藝術藏品,並1 : 1還原的鐮田光司工作室。在此寫下你的心願卡片,就能觸發一系列動力裝置並解開密碼,並收到來自19世紀的神秘禮物。除此之外,光臨時光禮物工場的你還能作為主人公,親自操縱制動裝置,製作屬於自己的專屬禮物。
  • 科技景觀|玩轉互動裝置設計
    作品由1300個感應燈組成,半弧形的水滴切割設計讓光在流動時具有了一定的方向感。The Planck Universe池田亮司The Planck Universe是日本音樂作曲家、視覺藝術家池田亮司的作品,他通過對聲音頻率、振幅大小的解析,將自己的聲音藝術延伸為圖形互動裝置藝術,給參觀者帶來視覺和聽覺的全新體驗。
  • 創意互動裝置藝術作品大集錦(一)
    思想的結晶是一種LED裝置,裝置的藍色令人迷戀。遊客通過手機可以改變裝置的顏色。無論哪種顏色,都不禁讓人駐足觀看。裝置可視化地表現了如何產生想法。相互連接的小水晶波形式結合到一致的思想中,象徵著思維過程的結晶,形成新的可能性。思想的結晶由800多個燈泡製成,覆蓋著摺疊的半透明和輕質遮蔽材料,如PP板。
  • 聲音藝術與設計|當代空間設計與研究論壇即將國際連線
    聲音一直作為一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物體存在著,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鋼琴演奏者往琴弦上倒了一盒桌球
  • 支持Google數位助理的裝置都將加入聲音匹配、靈敏度調整功能!
    Google數位助理的聲音匹配設定功能,可讓使用者調整識別「Hey,Google」、「Ok,Google」等關鍵喚醒詞的靈敏度功能,指定播放器發聲功能,都將下放到支援的裝置上。另外也能指定特定裝置預設播放聲音Google宣布將聲音匹配 (voice match)、喚醒關鍵字靈敏度調整,以及預設播放器設定,開放更多支援Google Assistant的裝置使用,藉此讓使用者能透過這些裝置讓生活更加便利。
  • 驚豔到倒吸一口氣的裝置作品竟然是這樣的!
    遊客被邀請去散步,坐在長凳上抬頭望向天空,這些數字像素竟然使遊客沐浴在光的氛圍中。與此同時,光、色彩和運動創造出的情境,如詩一般形成一種新的虛擬美學。由於這個裝置迷宮是由建築師和藝術家共同完成的作品,所以與以往的傳統迷宮不同,這件作品更加注重人們的空間體驗。他們用總長一公裡的鋼板組成了這個迷宮,並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建築類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