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漏鬥胸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第一診斷為漏鬥胸(ICD-10:Q67.6)。
行微創漏鬥胸矯形術(以下簡稱NUSS手術)(ICD-9-CM-3:34.74)。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和《臨床技術操作規範·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年)。
1.病史:發現前胸壁凹陷。
2.臨床表現:胸悶,胸痛,心律不齊,運動耐力下降,易發生呼吸道感染,食慾低下。
3.體徵:胸骨體向背側下陷,下部肋軟骨向背側彎曲,雙側肋外翻,特殊體形:頭顱前伸、兩肩前傾、前胸下陷、後背弓狀、腹部膨隆。
4.輔助檢查:胸部X線片、胸部CT重建、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肺功能等。
胸部CT:胸骨體向後凹陷,胸骨後與脊柱前間隙距離明顯縮短,心臟受壓移位。
5.病情分級:胸部CT測量Haller指數(HI)。
輕度:HI<3.2
中度:3.2≤HI≤3.5
重度:HI>3.5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和《臨床技術操作規範·小兒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年)。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Q67.6漏鬥胸疾病編碼。
2.胸部有明顯畸形。
3.年齡大於3歲。
4.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門診治療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血型;
(2)凝血功能、肝功能測定、腎功能測定、電解質、感染性疾病篩查(B型肝炎,C型肝炎,梅毒,愛滋病);
(3)X線胸片、心電圖、肺功能;
(4)胸部CT;
(5)超聲心動圖。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檢查項目:
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肌酶、脊柱X線片、血氣分析、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相關檢查等。
抗菌藥物使用: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國衛辦醫發〔2015〕43號)執行,並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可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
1.麻醉方式: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術方式:NUSS術。
3.手術置入物:NUSS鋼板及固定裝置。
4.輸血:視術中具體情況而定。
5.胸腔閉式引流: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合併肺部疾病或複雜漏鬥胸患者,視術中具體情況而定。
6.術中保溫:術中監測體溫,可採用預加溫、提高手術室室溫、使用液體加溫裝置、加溫毯、暖風機等措施維持患者術中中心體溫>36℃。
1.必須複查的檢查項目:
2.基本治療方案:囑患者術後矯正站姿、坐姿。
3.抗菌藥物使用: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國衛辦醫發〔2015〕43號)執行,並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可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如出現術後感染或排斥,可適當延長抗菌藥應用時間,並結合藥敏結果選擇抗菌藥物。
4.術後鎮痛:依據患者年齡及身高體重等一般狀況,選擇適當鎮痛藥物,充分鎮痛。預防性鎮痛和多模式鎮痛方法:
1.切口癒合良好,或門診可處理的癒合不良切口。
2.體溫正常。
3.血常規基本正常,X線胸片呈正常術後改變,無明顯異常。
4.無需要住院處理的其他併發症或合併症。
1.存在影響手術的合併症,術前需要進行相關的診斷和治療。
2.術後出現肺部感染、置入物移位、切口癒合不良等併發症,需要延長治療時間。
二、漏鬥胸臨床路徑表單
第一診斷為漏鬥胸(ICD-10:Q67.6)
行Nuss手術(ICD-9-CM-3:34.74)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