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發布224個病種臨床路徑(2019年版)(附完整清單)
國家衛健委發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臨床路徑(2019年版)
急性左心衰竭臨床路徑(2019年版)一、急性左心衰竭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急性左心衰竭(ICD-10:I50.1)。
(二)診斷依據
根據根據《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2018年)、《急性心力衰竭院前及院內早期管理建議》(ESC,2015年)、《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ESC,2016年)。
1.臨床表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端坐呼吸或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重者可出現低灌注症狀如四肢溼冷、尿少、神志模糊、頭暈。
2.體徵:奔馬律、肺部囉音(雙側)、外周水腫(雙側),重者脈壓窄、低血壓。
3.輔助檢查:心力衰竭的生化標誌物(如BNP或NT-Pro BNP)升高,X線胸片可呈肺淤血或肺水腫表現,超聲心動圖可提示心臟擴大、心功能嚴重低下,心電圖可出現嚴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客觀證據。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依據
根據《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2018年)、《急性心力衰竭院前及院內早期管理建議》(ESC,2015年)、《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ESC,2016年)、《心力衰竭合理用藥指南》(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藥師協會,2016年)。
1.一般治療:半臥位或端坐位,必要時吸氧,無創監測包括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尿量及持續心電監測,適當限制液體和鈉的入量。
2.藥物治療:
(1)應用利尿劑消除肺循環淤血和(或)體循環淤血症狀和(或)體徵,應用強效袢利尿劑。
(2)血管擴張劑的應用:對於收縮壓>90mmHg,可靜脈用血管擴張劑。收縮壓>110mmHg,可安全使用,90~110mmHg,密切觀察下使用。
(3)正性肌力藥物:如伴症狀性低血壓(≤85mmHg)或心輸出量降低伴循環淤血患者可以考慮短期靜脈內輸入。
(4)血管收縮藥物:應用了正性肌力藥仍有心源性休克表現或合併顯著低血壓狀態時可應用。
(5)阿片類藥物:如嗎啡可緩解焦慮和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患者可謹慎使用。應密切觀察療效和呼吸抑制的不良反應。
(6)伴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顫動患者可應用洋地黃類藥物和(或)β受體阻滯劑(急性心衰失代償禁用)、胺碘酮。
(7)其他伴隨疾病和合併症的治療。
3.非藥物治療措施:
(1)對於呼吸窘迫(呼吸頻率>25次/分,SpO2 <90%)的患者,應用無創正壓通氣(CPAP、BiPAP),但對低血壓的患者應慎用。
(2)如發生呼吸衰竭, PaO2<60mmHg、PaCO2>50mmHg和pH<7.35,應考慮機械通氣,可首先採用無創通氣模式,必要時氣管插管下機械通氣。
(3)必要時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和血液超濾等治療。
4.對高危患者(即有持續、嚴重呼吸困難、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反覆心律失常、合併ACS的患者),應進入ICU/CCU,入ICU/CCU的標準包括如下任意1項。
(1)需要氣管插管(或已經氣管插管)。
(2)有低灌注的體徵/症狀。
(3)氧飽和度(SpO2)<90%,(儘管已補氧)。
(4)動用了輔助呼吸機,呼吸頻率>25次/分。
(5)心率<40次/分或>130次/分,SBP<90mmHg。
(四)標準住院日為7~14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I50.1急性左心衰竭疾病編碼。
2.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檢查和治療),也不影響第一診斷時,可進入路徑。
(六)住院期間的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無創監測。
(2)心力衰竭的生化標誌物(如BNP或NT-Pro BNP)、血清心肌損傷標誌物(如TNT或TNI、CK-MB)。
(3)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糖、甲狀腺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體、血氣分析。
(4)心電圖、床旁X線胸片及超聲心動圖。
(5) 如果發生心源性休克,需進行有創監測(如動脈穿刺有創監測血壓)。
2.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查:
動態心電圖、動態血壓、冠狀動脈CT或造影、心臟磁共振、腹部超聲,某些特定患者應進行風溼性疾病、澱粉樣變性、嗜鉻細胞瘤、血色病或HIV等疾病的篩查。
(七)出院標準
1.症狀緩解並已停用靜脈用藥。
2.生命體徵穩定。
3.X線胸片顯示肺水腫、肺淤血徵象明顯改善或正常。
4.原發病得到有效控制。
(八)變異及原因分析
1.病情危重,需氣管插管及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
2.合併嚴重肝功能不全或腎功能不全需血液超濾或血液透析。
3.合併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需行冠狀動脈造影和介入治療。
4.合併嚴重感染不易控制者。
5.等待外科手術。
來源:國家衛健委官網
聲明:轉載是為了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除或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