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個胡人皇帝名叫石勒,他有一段故事挺有意思的。
有一天,石勒喝了不少酒,一時興起,就對著臣子徐光問道:「你說說,我這個層次,可以跟以前哪位開國皇帝相提並論?」
徐光一聽,也不敢亂說,就捧著聊:「依我看,陛下您比漢高祖(劉邦)、魏武帝(曹操)都厲害,也就是軒轅黃帝,能跟您相比了。」
石勒朗聲笑道:「我又豈能沒有自知之明?你這麼捧可就過分了。如果讓我遇到高祖皇帝,那我自當以其為尊,跟韓信、彭越爭一爭先後就差不多了;如果遇見光武帝(劉秀),我倒是可以跟他掰一掰手腕,鹿死誰手倒未可知;不過麼,大丈夫行事,自當磊磊落落,如日月般皎然,可不能跟曹孟德(曹操)、司馬仲達(司馬懿)父子似的,只知道欺負孤兒寡婦,狐媚取天下。」
這段話是收錄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當中的,一方面我們能看到後趙這位胡人皇帝對中原歷史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倒是也能看出當時一些人對曹操、司馬懿的態度,區別倒是不大。
那麼,為什麼後來,曹操的口碑曲線上升,而司馬懿卻直線下降呢?
其實,這個事兒倒是也不能單純地怪司馬懿,其關鍵還是他的這些子孫實在是不爭氣。
晉武帝司馬炎相繼把蜀、吳都併到晉朝手裡以後,僅僅過去11年,就搞出來一個八王之亂,之後西晉就沒安穩過,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紛紛開始進入表演時間,316年,即司馬炎統一後36年,西晉就滅亡了,北方大片土地變成了五胡十六國爭相搶奪的肥肉,而中原世族和大量百姓則紛紛南渡,琅琊王司馬睿於317年在建業稱帝,偏安一隅的東晉建立。
歷史書中,有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叫淝水之戰,就是佔據北方大片土地的氐族政權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戰爭。儘管這場戰爭最後是東晉取得了勝利,從而間接引發了前秦的覆滅,但不容忽視的是,當時北方胡人政權集結起來的實力已經遠勝東晉這個「小朝廷」了。420年,(宋武帝)劉裕廢掉了晉朝最後一位皇帝晉恭帝自立,建國宋,晉國徹底滅亡,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
可以說,晉朝的歷史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不願意提及的,那是一段充滿混亂與屈辱的歷史,與之前統一的秦漢,以及之後統一的隋唐相比,都是遠遠不及的,這個罪責自然最後要由始作俑者司馬懿來承擔了,更何況司馬氏篡魏原本就是大有問題的。
司馬氏篡魏和曹魏篡漢有什麼不同?
曹魏篡漢,實際上這個說法就有點問題,這也主要源於《三國演義》過於深入人心,很多人都認為曹操是壞人,京劇裡曹操都是白臉,陰險奸詐、善用心計的代表,不過,歷史上的曹魏確實做出了不少成就,這也是後來人拿其詬病司馬氏很重要的一點。
咱不說別的,至少有一點曹操沒說錯,「假使沒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東漢朝廷的沒落可不是曹操造成的,而是東漢皇帝、宦官、外戚等等這些東漢的掌權派自己折騰出來的結果,黃巾起義就是扎在東漢朝廷心臟上的那一刀,只不過曹丕最後給拔出來了而已。
曹魏的大片江山也是曹氏父子一點點打下來的,更重要的一點,曹魏除了面對中原割據勢力非常強勢以外,他還以一己之力抵擋住了北方胡人的進犯,匈奴、鮮卑、氐、羌、高句麗等等都在曹魏身上吃了癟,烏桓更是因為被曹魏痛扁一頓,直接沒落了。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就比後來的司馬氏強多了。
此外,曹魏篡漢的整個過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和平的,更沒有如石勒所說的那些欺負孤兒寡母的事情,所以即便挨罵,也大多是由曹丕來承受了,跟曹操這位一生的漢臣沒有太大的關係。
反觀司馬氏呢?
那可是要殘忍得多了,單就司馬懿而言,他最初可是承諾過,只要曹爽交出權力投降,可是會保住他們一票人爵位富貴的,可結果呢,連著曹爽,再加上他的一眾手下,什麼何宴、丁謐、畢軌、桓範之類的,一律滅了三族。
後來,整個司馬氏的整個篡位過程,顯露出來的也更多是陰謀詭計,真正做的是欺負孤兒寡婦。所以,從根兒上來說,司馬氏篡魏,才真正體現了這個「篡」字,司馬懿風評差也就不難理解了。
水言水語
有時候,我們也很難說清楚,到底是因為司馬氏以陰謀取國,導致後來整個晉朝的亂糟糟,還是因為後來晉朝的成績太差,從而放大了司馬氏曾經的心計與暴虐。
但不管怎麼說,司馬懿這個風評一時半會兒還是好不了了,當然,只看軍師聯盟那個電視劇,不讀歷史,也許會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