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探病也隔窗——歷史上疫情隔離那些事兒

2020-12-22 人民網

原標題:孔子探病也隔窗

  ▲1929年南京暴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官方印發《口罩須知》(部分)

  ▲民國報紙上宣傳的戴口罩方法

  

  《論語》第六章,孔子的得意門生伯牛得了重病,臥床在家,孔子前去探望,原文是這麼寫的: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沒有進屋,沒有走到伯牛病榻前噓寒問暖,而是「自牖執其手」,隔著窗戶抓住伯牛的手,連聲哀嘆:「天哪,這是命啊!這麼好的人怎麼能得這種病呢?這麼好的人怎麼能得這種病呢?」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為人善良,品德高尚,在孔門弟子當中僅次於顏回,經常被孔子讚賞。眼見這麼一位得意門生即將病亡,孔子當然痛惜。問題是,孔子探望時,為什麼要隔著一張窗戶呢?

  南宋大儒朱熹給《論語》做注,說伯牛的家屬為了表達對孔子的尊重,將伯牛抬到了南窗底下,為的是孔子進屋以後,可以站在伯牛病榻北側,面朝南方探望門生;而孔子卻認為,如此尊貴的禮節只能用在國君身上,所以不願進屋,寧可站在南窗外面,面朝北方,隔著窗戶與伯牛握手。

  朱熹順便還引用了漢代儒生的一個解釋:伯牛長了癩瘡,會傳染,孔子之所以不進屋,是怕傳染。

  或者也有這樣一種可能:伯牛不想傳染別人,主動把自己隔離在一間小屋裡,聽見孔子來了,也不開門,孔子只好隔窗探視,並用握手的方式予以安慰。

  以上三種解釋,哪種解釋更貼近歷史呢?我想大多數讀者應該會選擇最後一種解釋——孔子之所以不進屋,是因為伯牛把自己隔離了。

  古代中國幾千年歷史,瘟疫頻發,這我們都知道。但是,古人面對瘟疫時,也會實施隔離嗎?

  乾隆發話:如果哪個王公不確定是否出過天花,別來見朕

  查《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一書,隔離的例子不勝枚舉。

  比如說五代十國的後唐時期,湖北隨州與河南鄧州鬧瘟疫,許多人重度感染,為了避免再傳染父母和兒女,躲進房間,房門緊閉,只在窗戶上開一個洞,讓親屬給他們傳遞飯菜和便桶。親屬傳飯送菜之時,也不敢跟患者接觸,用一根長竹竿挑起飯籃和水壺,站得遠遠的,隔窗遞進去。

  再比如說公元12世紀金朝統治下的山東,有一年鬧瘟疫,百姓十死八九,倖存者擔心傳染,做得更絕:「舉室棄之而去。」把已被感染的親人扔在家裡不管,自己逃往他方。這樣的極端做法豈止是隔離,簡直就是遺棄。

  在距離我們較近的清朝,京城常鬧天花,滿洲統治者畏之如虎,順治帝和康熙帝都下過嚴令:「凡民間出痘者,移之四十裡外,防傳染也。」(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官府強行將那些正在得天花的人隔離在北京城外四十裡遠的地方,以免傳染。

  我們知道,順治帝很有可能死於天花。在順治駕崩之前的頭一年,後宮嬪妃有感染天花的,順治不可能把自己的嬪妃也隔離到城外四十裡,於是他隔離自己,移駕到行宮居住,讓太監宮女給他送飯送炭。送飯期間,他又擔心被太監宮女傳染上,「惜薪司環公署五十丈,居人凡面光者,無論男女大小,俱逐出。」(談遷《北遊錄》)惜薪司是專供宮廷柴炭的機關,順治讓人對惜薪司進行檢疫,只要看見哪個工作人員有一點點感染天花的跡象,無論男女老少,一律驅逐出去。

  乾隆號稱雄才大略,也非常擔心傳染天花,他喜歡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接見蒙古王公,原因有三:第一,那裡距離蒙古更近,便於接見;第二,那裡可以避暑,滿洲人畏熱,在承德過夏天等於到了天堂;第三,承德地廣人稀,蚊蟲稀少,泉水不受汙染,不像北京城那麼容易傳染瘟疫。但即便到了承德,乾隆還是不敢接見那些沒有出過天花的蒙古王公,他有一道聖旨寫道:「如本身未能確知出痘之王公臺吉等,俱不可來此,若欲瞻仰朕顏,於朕出哨之時,行圍之所,亦得瞻仰。」如果哪個王公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出過天花,千萬不要來承德見駕,如果想瞻仰朕的容顏,可以在朕出去打獵的時候,站得遠遠地觀賞。

  在瘟疫隔離這方面做得最盡心的朝代還數宋朝

  在瘟疫面前,所有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享有保護和醫治的權利。順治驅逐潛在的感染者,乾隆拒絕接見沒出過天花的王公大臣,做法都非常自私,都只考慮他們自己的安全,不顧別人的死活。正確的、科學的、合乎人道的做法,應該是動用國家機器,動員國家力量,將感染者進行安全隔離和悉心救治。

  康熙年間,有一個名叫趙開心的御史,給康熙提建議:「有司奉行不善,露宿流離,稚弱多饑饉……東西南北,各有一村令其聚處,有拋棄男女者,該管官嚴加責治。」城中居民得了瘟疫,往常只驅逐、不救助,逼得人家露宿在外,兒女無人照顧,飽受饑寒之苦。以後應該在京城四郊各劃出一個村莊,讓感染者集中居住,官府給予補貼,如果有人拋棄兒女,則由官府嚴加懲辦。康熙從善如流,聽取了這個建議,但是官府財力有限,基層官員執行力又太差,只搞了一年就不搞了。康熙以後,京城再鬧瘟疫,朝廷還是老辦法:強制驅逐,任由感染者自生自滅。

  古代中國那麼多王朝,在瘟疫隔離這方面做得最盡心的朝代,還是宋朝。從北宋後期開始,各個州府都設有「居養院」和「貧濟坊」,這是官辦的慈善機構,平常用來救助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孤苦無依的老人和棄兒,瘟疫暴發時,則被用來隔離感染者。不過宋朝財政開支巨大,地方官府常常入不敷出,各地居養院和貧濟坊的管理有好有壞,基層官吏上下其手,挪用善款,甚至虛報救助名單、冒領國家補貼,往往是該救助的窮人得不到救助,該隔離的感染者沒有地方隔離。

  至於民間自發的隔離,在古代中國其實也是相對少見的。首先,古人醫療觀念落後,除非瘟疫特別嚴重,傳染性和致死率特別驚人,否則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認識不到隔離的重要性;其次,漢代以後儒家文化獨佔鰲頭,孝道被抬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父母染上瘟疫,兒女如果敢於將父母隔離起來,輕則會受到鄰裡的批判,重則會受到官府的嚴懲。「二十四孝」那些孝親之法,例如割下自己的肉餵父母吃、品嘗父母的排洩物,在魏晉以後都被全社會奉為典範,疫情越嚴重,愚孝者越有可能這樣做,不但無助於親人的健康,還極有可能加快瘟疫的傳播速度。

  清朝末年,一個旅居香港的法國醫生這樣評價我們的國民:「他們養成了愚昧的不衛生的習慣,從嬰兒時代起就群居混處,不了解隔離的必要……」這種評價雖然尖刻,但也不是完全背離事實。

  民國的理髮店員戴口罩「十有九位都戴在了下巴上」

  在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覆滅以後,民國時代來臨了,西方科學和醫療文明傳入中國,被一些有識之士宣傳普及,被報刊反覆報導,也被官方強行推廣。

  1928年春天,北京幾所小學傳染猩紅熱,衛生局、教育局和學校都沒有採取任何手段,一個從日本留學歸國的學生家長上書當局:「須知隔離為肅清時疫之最要條件,各學校如有傳染病發生,當即從事隔離,禁止病童入校,以減少其他兒童感染之機會,而易收預防之功。」這個家長還說:「須知傳染途徑不必皆由患者直接傳播而來,曾與患者共同居處之人亦有傳播病菌之能力,故不僅隔離病童,其共同居處之兄弟姊妹亦當禁止入校。」最後該家長還向當局科普了幾種常見傳染病的潛伏期:「白喉一至七天,猩紅熱二至十二天,天花七至十五天,麻疹四至十九天,當俟病童最長之潛伏期過後,方可準其入校。入校前須呈請醫師證明,方可定其回校之期。」

  1931年春天,杭州暴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市政府隨即通令「市內各學校如有發現疫症者,全體停課」,「各公共娛樂場所暫時停止開演」,「暫將浙江省立傳染病院改為隔離所,病人及接近病人之人皆須至隔離所收治,經過十日經檢查後方得出所」,「民眾須戴口罩並須注射預防針」。

  1932年春節前後,北京再次傳染猩紅熱,北平市衛生局在媒體刊登公告:「天壇傳染病院舊址業經組織就緒,已於一月十三日正式開診,嗣後各區界住戶如有發現染患猩紅熱病者,隨時遞送醫院醫療,以遏疫癧。」

  同樣還是1932年,廣州市衛生局發布公告:「擬在海港檢疫所南石頭辦公室附近,增減隔離病院。」

  1937年,雲南省政府在全省範圍內建成十幾座「麻風病人隔離所」,由財政撥付全款,對麻風病人進行免費隔離醫治。

  民國期間,政權割據,戰火紛飛,中華大地上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大一統政府,各個政權各自為政,爭鬥不斷,不可能有效遏制瘟疫的傳播。再加上經費匱乏、醫療落後、民眾對衛生宣傳和現代醫療都非常隔膜,所以對瘟疫的防控效果始終很差。蔣介石曾雄心勃勃地推廣「新生活運動」,強令戲院廢止公共手巾,教導民眾學會排隊和講衛生,要求理髮店員佩戴口罩,也沒有起到多大作用。1936年10月4日,北京《益世報》刊登《衛生與口罩》一文,對理髮店員大加批判:「各匠人戴口罩,十有九位都戴在了下巴上,一面既遵奉功令,一面仍是我行我法,和把石灰撒在便所外,同是一樣『聰明』。」由此可見,延續幾千年的陋習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但是,如果做縱向比較的話,民國畢竟有這麼多有識之士,民國當局畢竟採取了許多積極措施,比起古代中國還是進步了許多。(李開周)

(責編:劉穎穎、丁濤)

相關焦點

  • 隔離有多重要:孔子探弟子也得隔層窗
    隨著時間的推移,深受疫病折磨的義大利和法國率先實行了一系列公共衛生措施,包括設立疫情監察站以及隔離醫院等。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隔離要數19世紀和20世紀肺結核盛行時期,當時感染肺結核的病人紛紛被送往城外的特殊隔離所監護起來。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1906年的夏天,紐約一位銀行家華倫帶著全家去長島消夏,僱用瑪麗做廚師。當年8月底,華倫的一個女兒首先感染了傷寒。
  • 「你們辛苦了」,大連一在家隔離奶奶隔窗為志願者打氣,網友:淚目
    12月27日,大連金普新區一小區在家隔離奶奶喊話,為志願者鼓勁加油視頻引關注。奶奶所在小區此前因疑似病例被封閉,視頻拍攝者系小區志願者邢琳琳。邢琳琳告訴記者,他們正在給樓道消毒、給居民送菜,「奶奶覺得我們最近累壞了,就喊話打氣」。
  • 隔離不隔愛,白衣天使的溫情守護
    隔離不隔愛,白衣天使的溫情守護 2020-03-12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汪培:說說留觀隔離點裡的那些事兒
    汪培:說說留觀隔離點裡的那些事兒 2021-01-03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中的愛!老爺爺隔著窗給隔離中老伴唱情歌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老年人群體的衝擊,許多國家的養老院等護理機構不再接受親人探視和來訪。不過在英國的格拉斯頓伯裡(Glastonbury)健康護理中心,為了不隔斷家人間的親情,開啟了「隔窗探視」活動。在網上熱傳的一段視頻中,一名老爺爺就隔著窗戶通過手機為她的老伴唱起了著名的義大利情歌《瑪麗娜》:「我偷偷地愛上了瑪麗娜,她漂亮嫵媚還有滿頭的黑髮……瑪麗娜,瑪麗娜,瑪麗娜,我想早點把你娶回家……」唱完歌后,老爺爺還向屋子裡的老伴送上飛吻。奶奶通過電話笑著說道:「唱得真好,真好!」
  • 大連:集中隔離管理平穩有序 切實做到應隔盡隔
    本文轉自【大連發布】;12月27日下午,大連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十六次新聞發布會,邀請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市政府督考辦主任李漢波介紹我市疫情防控集中隔離管理工作相關情況。大連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大連市政府督考辦主任 李漢波 12月15日我市金普新區發生新冠疫情,市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指揮部集中隔離組,立即執行我市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應急預案,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對集中隔離工作進行周密、細緻安排
  • 江西電視臺探訪南大一附院高新醫院裡戰「疫」的那些事兒
    江西電視臺探訪南大一附院高新醫院裡戰「疫」的那些事兒 2020-02-05 23: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個不算啥的事兒最讓孔子抓狂,為什麼?
    對於孔子來說,這個世界上最讓他憤怒的大約是「八佾舞於庭」了吧,是可忍,孰不可忍指的就是這個事兒【1】。老夫子為什麼對歌舞的事情這麼上心?這就要從儒家的根本,禮字上說起了。佾就是歌舞團中的一列,一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之所以孔子對季氏這樣憤怒,是因為在古代不同身份不同等級的人,可以使用的歌舞團規模的大小是有嚴格限制的,天子、諸侯、大夫、士人各有不同。
  • 疫情下的汽車人|隔離在家鄉,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從武漢回來的返鄉人員,需要在家自我隔離,不要外出。」1月24日,我被居委會工作人員告知和家人需要隔離的消息。於是,從除夕夜開始,家人和我便開始在家隔離觀察,每天密切關注體溫以及身體的細微變化。01.但與疫情一同演變的,還有網際網路上的撕裂情緒也在一併發酵,談「武」色變逐漸演變成談「鄂」色變,讓本就籠罩在陰影之下的人們,心中更是一片陰霾。因為疫情,本該繁華熱鬧的武漢街頭,如今人煙稀少異常安靜,仿佛一座空城。
  • 通通諮詢臺 ▎「孔子行腳」那些事兒
    —— 文學院 2013級漢語言文學 恆春國中尋孔子腳步,慕聖賢之光。因為銘記立人先立己,達人先達己。普天之下,有教無類。隔著淺淺的海峽,我們邁著步伐來到了臺灣支教,如果能將自己的愛心奉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那麼這個世界也會因此變得不同。
  • 媽媽確診住加護病房 兒子每晚爬窗守候親眼看著她過世
    柯沛辰/綜合報導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舊嚴峻,巴勒斯坦一名73歲老婦人近日確診,住進加護病房。院方基於防疫考量,謝絕家屬探病,但30歲兒子堅持爬上病房外的窗臺,每晚痴痴守候,直到母親離開人世。
  • 隔離不隔愛 郫都教育局為解除集中隔離學生的心靈「保駕護航」
    隨著郫都疫情防控轉入常態化,之前因為防疫需要,在酒店和家中集中隔離的學子們已經結束隔離回到久違的校園。為了讓他們順利復學,郫都區教育局召開了專題工作會,研究制定了《疫情下集中隔離學生心理支持工作》方案,為孩子們「心路護航」。
  • 《明朝那些事兒》裡面的歷史都是真的?
    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 當年明月先給你看看一段我的摘錄,再回答問題:01人性至善這之後的五年,紀姑娘的這個孩子一直在宮中生活。我們這個古老國度有著漫長的歷史,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但我卻始終保持著對這些故紙堆的熱情。因為我始終相信,在那些充斥著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明朝那些事兒》02看完之後什麼感受?
  • 隔離不隔愛,暖心守護「隔離島」
    ,用行動延續「隔離不隔愛」的暖心守護。 1月26日晚,普陀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決定籌建集中隔離健康觀察點。1月27日,區內首個集中隔離健康觀察點在某快捷酒店內改建成功。在區領導的駐陣指揮下,全區精兵強將組成先鋒隊第一時間報到,區衛監所、街鎮、公安、城管、社區衛生、消防、酒店服務、安保等8個部門的工作人員迅速集結,在這個無聲的戰場上演了一場「最美」逆行,一道防禦之牆一天內築成。
  • 三國那些事兒 歷史上真正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人是誰?
    三國那些事兒 歷史上真正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人是誰?時間:2020-12-30 18:3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那些事兒 歷史上真正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人是誰? 在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許多 的經典橋段,關雲長刮骨療毒就是其中一個。
  • 「笑看歷史那些事兒」百家號歷史領域排行,新作者選擇哪個領域好?
    「笑看歷史那些事兒」百家號歷史領域排行,新作者選擇哪個領域好?笑看歷史那些事兒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2,綜合排名位列224565名,歷史分類排名位列5208名,領先了79.8%的百家號。
  • 疫情下的2020年復活節:「兩千年歷史上首次全世界教會無法聚集慶祝」
    這是對各地基督教會最重大的節日,但因為新冠疫情,不少教會無法實地聚會。因為疫情,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廣場等許多基督宗教的重要場所都關閉了。據悉,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上一次關閉要追溯到1349年的黑死病時期了,距今已經過去了671年之久。因此,今年的棕枝主日和復活節我們沒有看到在耶路撒冷,伯利恆、羅馬等各地往常那些非常熟悉的紀念活動。
  • 疫情無情人有愛 隔離雖冷暖人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擴散態勢日益加重,為有效防範境外疫情輸入,進一步鞏固疫情防控成效,根據防疫指揮部的通知要求,在鞍山市鐵西區利奧賓館設立了新冠肺炎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從2月
  • 《明朝那些事兒》:3000萬人因為這本書愛上了明朝,愛上了歷史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寫明史,偏偏當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兒》大火了呢?《明朝那些事兒》以一種全新的題材,白話文的表達,幽默風趣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出大明王朝300多年間17位皇帝、王公權貴以及一些小人物的命運故事,讀起來毫無晦澀感。那些原本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當年明月的筆下,也變得鮮活起來。這種寫法拉近了讀者與歷史的距離,讓歷史成為了活生生的故事,可以說沒有任何閱讀障礙。
  • 《讓心回家》:跪在衣櫃裡錄製的歌曲,唱出的卻是「隔窗望見春天的步伐」
    歌詞裡有「但願風未染,路不滑,每個生命都早點回家」的親切呼喚,也有「記住雪崩的一剎那,沒有一片無辜的雪花」的深沉思索,更有「隔窗而望看得見春天的步伐」切中公眾情緒的表達,引發廣泛共鳴。自發布之日起,已有百萬人聆聽。其實,這首歌曲的誕生離不開咱們的2位湖北民進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