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順聰讀《寂靜瑪尼歌》:要隨身帶著這本書∣《文學青年》柴春芽專號

2021-01-08 鳳凰網

(鳳凰網讀書頻道「文學青年」第七期:柴春芽專號)

      文\鄭順聰(作家,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

在臺灣,《寂靜瑪尼歌》的書名是《西藏流浪記》,由聯合文學出版社發行,之前在編輯時,有位實習生,讀了初稿,十分著迷,跟我要了其他未出版的書稿,她連夜讀完。實習結束,《西藏流浪記》剛好上市,約一個月後,我收到那位實習生的電郵,說她要努力打工攢旅費,計畫在暑假,要帶著柴春芽的書,到西藏流浪去。

同一時間,我收到某位編輯的來信,她經手的文學書,曾連續幾年得到臺灣的重大書獎,在帕慕克(orhan pamuk)諾貝爾文學獎榮銜尚未加身時,眼光獨到的她,獨排眾議,出版《我的名字叫紅》等一系列著作。那位編輯在信中說道,她不認得柴春芽,偶然間讀《西藏紅羊皮書》,特地寫信給我,說這是一年來最令其心迷神馳的小說。

在此先說明,柴春芽在臺灣,已出版過三本書,依序是《西藏紅羊皮書》、《西藏流浪記》、《祖母阿依瑪第七伏藏書》,之所以會在臺灣出版,是我在聯合文學雜誌擔任主編時,跟詩人廖偉棠合作,策劃「西藏文學專輯」,其中有數十位書寫西藏的詩人作家。對於臺灣的文學編輯來說,西藏遙遠,那些作家的名字更為遙遠,雜誌部有位資深編輯,曾主校喬依斯《尤裡西斯》、李永平的巨作《海東青》,許多臺灣大作家指名給他編輯,這位資深編輯平日沉默寡言,狠少對作品發表意見,頂多是對走樣的文章表達不滿。共事多年,他稱讚的作品,寥寥可數,雜誌送印前夕,他罕見地起身,主動向我說,這位大陸作家真是厲害,這麼會寫,而且感情如此之深,要想辦法爭取他的作品。我深有同感,因前一晚,在家校稿到深夜,已疲累不堪,最後一篇,是柴春芽的《格桑梅朵》,讀其描述當代西藏的風土以及人道情懷,如中了魔般,我夜不成眠。

於是,2008年入夏,趁到北京旅遊時,與春芽首次會面,沿途(對我而言,在北京行走跟遠處飄浪是一樣的道理),柴春芽說了數十個故事,我知道在中國大陸,會說故事的人比天上的星星還多,但他最不一樣的,是風箏有線,所有的言詞都來自終極關懷,他念茲在茲的,是人道與悲憫,在生與死之間反覆辯證、叩求真理。

文學,只求炫技,那是無根浮物,柴春芽有絕對誇耀炫世的才領,幸好,他將事物的本質,牢牢捉緊。

柴春芽來自甘肅偏遠地區的農村,我曾聽他說過小時候生活之艱辛,但荒蕪之地文學水草最豐美,人窮地瘠反在腦中與舌尖迸發穿天遁地的無邊想像,他口中的親戚鄉人活靈活現的(讓我想起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山林、器物甚至牲畜仿佛自己會跳出來說話似的,當然,長輩一代代流傳的典故與傳說,到了柴春芽口中,就是畫面感十足的精彩故事,在他身上,有說書人天生的敘述魅力……

然而,柴春芽如只是這樣,如上所言,只是廣大土地眾多如簧之舌的其中之一。西北師大政法大學畢業後,他當過報社編輯、南方報業的記者、後來更以攝影維生。採訪過各種駭人災難、也目賭靡爛城市中的人情百態,神州大陸到處有他的足跡。然而,如果柴春芽只是這樣,他就會像那些油腔滑調的記者一樣,把見聞說個聳動,騙取一點他人的注目爾爾。

幸好,還有文學。

《西藏紅羊皮書》的魔幻寫實色彩,明顯地受中南美洲現代文學影響,是的,馬奎斯《百年孤寂》某些片斷他倒背如流,對博爾赫斯、尤薩的著作也相當熟悉。《寂靜瑪尼歌》向「垮掉的一代」致敬,凱呂雅克的無拘浪蕩竄入字裡行間,書中提到海明威、梭羅、莒哈絲、奧哈拉等名家,還旁及藝術領域如高更、奇士勞斯基等人,可見其博學的程度,還引入西部民謠「花兒」,這是他最鍾愛的藝術。《祖母阿依瑪第七伏藏書》,西藏典籍與傳說的元素,通貫七篇故事,每一篇都形式大膽,沒有分段,看似法國新小說派,其實流暢圓轉如歌之迴環往復,一氣呵成。當然,他也熟讀現代文學(字裡行間有許多臺灣現代詩的用詞與句構),更不用說中國古典文學,他特別推崇《史記》,才是中國最偉大的小說(這樣讀者該對他筆下描寫的人之出奇傳神不意外了)。然而,如果柴春芽只是這樣,他就跟那些蒼白的文藝青年一樣,追逐潮流、愛掉弄書袋,人生經驗空洞無物。

2005年,他拋開高薪的工作、房產、愛情與國家社會發展的美夢,獨自一人,到四川縣德格縣的一個高山牧場(只能步行前往,要走十多小時),義務為師,教導那裡的西藏小朋友各種知識學問。

柴春芽,與世隔絕一年。

不論出版,而就創作順序而言,《西藏流浪記》,也就是《寂靜瑪尼歌》,才是柴春芽的第一部作品,書中談到的人事物,皆有所本,也就是說,這是他的自傳,書中那個到藏區執教的亞嘎老師,就是柴春芽的化身。然而,自傳表現的方式,如是第一人稱的獨白,這本小說將顯得單薄,而不是交到讀者中的繁複與精湛。

故事的女主角,是個已婚上班族,丈夫一下班,就關入書房內,通宵達旦玩網路遊戲,在自己的國度、虛擬的世界,成為「王」。夫妻間無話、連見面都是件稀罕的事――「婚姻是一座需要兩個人共同維修的橋,如果一方貪圖享受,這座橋終會坍塌。」(《寂靜瑪尼歌》)面對婚姻關係、都市生活與生命情態的空洞無聊,她在百度網站鍵入「死亡」兩字,找到一位女登山者拋棄在巴黎的公寓遠走拉薩、還有一位北京姑娘在拉薩的故事,受到感動,她給先生留下紙條:「我到西藏走走,大約需要一個月。」這一走,不再回去,因她找到了心靈的原鄉。

故事的另一條線,是亞嘎老師,透過他遺留下的日記,讀者看到一位到偏遠藏區小學義務執教的青年老師,其壯闊高原的描繪、人民生活的豐滿讚嘆,與宗教給他的神秘啟示。

女主角與亞嘎本是戀人,分手多年,意外讀到亞嘎死後遺留的草原筆記,「你熱衷於間離,在粗勵的流浪中成就藝術。」(《寂靜瑪尼歌》)於是女主角追尋亞嘎當時的足跡,在閱讀筆記時,與時空隔絕的亞嘎對話。藉著女主角的追念,懷想亞嘎在高原生活的體會與心情。柴春芽在《寂靜瑪尼歌》,以三種人稱拉出三條敘述線,女主角流浪的時時刻刻與亞嘎的日記對照、互涉、穿入、複寫,如此交錯編織,且運用大量詩化的詞句、比喻,語言之流暢如經輪轉動不息,產生大地運轉般的動力,吸引讀者的目光,嚮往、著魔、耽溺。

「像個沒落時代的莽漢,拋棄中產階級的空洞無聊與小布爾喬亞的矯揉造作,到西部去,到遠方去,到異域美人和孔武有力的男子組成的自由國度去。」(《寂靜瑪尼歌》)執著聲名財富的人,不懂得反省,更不懂舍,沒有逸離凡俗的動力。《寂靜瑪尼歌》,暗藏了啟動的力量,與對現代文明的厭棄,所謂文明發展的社會,看似熱鬧,基底卻是空虛、無聊與疏離,在喧囂的城市,有股離心力,低調且安靜地,讓一個個撥開浮面、聽到內心真實聲音的人,脫離單調機械化的生活,追尋真實感動的源頭,於是,他們往西方、往西藏、往心靈的原鄉而去,尋找「格桑梅朵」,格桑梅朵啊格桑梅朵,就是杜鵑花,其涵意,是「幸福之花」。

2009年9月至11月,柴春芽以作家身份,到臺灣交流。之前在臺灣默默無聞,因親身來訪,在文化界與讀者之間,形成焦點與話題,大家知道他多才多藝,能攝影、唱「花兒」「信天遊」,又極會說西藏、新疆與他家鄉的故事。

已在臺灣出版三本著作,柴春芽,這個名字在臺灣,雖不如莫言、王安憶、蘇童如雷貫耳,也沒有韓寒與郭敬明的流行,但大家看到另一層面的中國大陸作家,他們沒有那麼多官方與商業的添加,而是安安靜靜地專注思考,實實在在地寫作。

最後,奉勸讀者,要隨時帶著《寂靜瑪尼歌》,因為在生命中的某一個你意想不到的時刻,你會想逸離,隨時有可能,你會想流浪,說流浪太空幻,不如說,生命中總會有些地方崩落,如毫芒般微小或廣袤如大陸,你想要追尋,追尋一生中徹徹底底想要的境地,帶著《寂靜瑪尼歌》吧!如此的追尋,要從書的最後一句話讀起:「你用五十六種語言寫作的長篇小說《寂靜瑪尼歌》,永遠沒有結尾。」

【完】


關於柴春芽

柴春芽,1975年出生於甘肅隴西一個偏遠的小山村,1999年畢業於西北師大政法系;曾在蘭州和西安的平面媒體任深度報導的文字記者,後在廣州任副刊編輯和圖片編輯;2002年進入《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先後任《南方都市報》和《南方周末》攝影記者;2005年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一個高山牧場義務執教,執教期間完成大型紀實攝影《戈麥高地上的康巴人》;多次遊歷安多、衛和康巴三大藏區,並去尼泊爾和印度流亡藏人社區旅行考察;著有小說《西藏流浪記》、《西藏紅羊皮書》和《祖母阿依瑪第七伏藏書》(均由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西藏流浪記》更名為《寂靜瑪尼歌》後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2010年受邀成為大陸首批赴臺灣常駐作家之一;編劇並導演獨立劇情長片《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並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和臺灣行人出版社出版同名電影小說;另有長篇小說《我們都是水的女兒》及圖文集《風馬旗下的憂傷》等待出版;目前在一所私立大學教授創意寫作課。


相關焦點

  • 花城獨家訪談柴春芽 直面靈魂深處的幽光和陰暗
    《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這本書為柴春芽的「故鄉三部曲」之第一部,並由其親自編劇和導演同名獨立劇情長片,已入選2013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及臺灣金馬電影節等。你的「文學」是有立場的,但問題是,記得我們剛剛從認識的時候,我讀你的《蜂王的夏天》,我一方面表達我對這個文本的欣賞;另一方面,我直言不諱地指出,「立場」藝術「化」的難度。柴春芽:我更願意承認自己皈依的是信仰而非宗教。人類三大超種族的普世信仰:Buddhism、Christian和Islam,從其最初布道者的言行看來,都是那麼純樸可愛。
  • 25本譯著好書推薦丨書單
    本書卻一反常態,以日常生活中的10個關鍵詞為脈絡,用10座建築穿針引線,從多個維度帶出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可能性。活躍在本書10個故事中的,不乏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電影、小說、音樂、電玩、戲劇,以及一樁樁鮮為人知卻盪氣迴腸的名人逸事。作者引入文化批評視角,將建築故事與各類文本、文化事件、社會思潮相連,帶出偉大的人性,和思想的光輝。
  • 開年讀好書,17本譯著推薦
    希利斯·米勒力作,以文學見證奧斯維辛 ∣共同體的焚毀:奧斯維辛前後的小說[美] J. 希利斯·米勒∣著 陳旭∣譯守望者∣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本書是解構主義批評代表人物、哈羅德•布魯姆「偉大的對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 26本譯著好書推薦丨書單
    現代性的性別》為《文學之用》作者芮塔·菲爾斯基的另一力作,旨在梳理現代性與性別的複雜關係,挑戰男性為中心的現代性理論。本書具有鮮明的尼採風格:語言犀利熱烈、批判痛快有力,讀來有一種振奮感。上海文藝出版社·藝文志編輯周士武推薦公號ID:eonsbooks資深藝術評論家解讀藝術的語言,教你和當代藝術「談戀愛 ∣如何讓藝術懂你[美]蘭斯·埃斯普倫德∣著 楊凌峰∣譯未讀·藝術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柴春芽:我和上師不能不說的事
    如果你有足夠的洞察與自省,應該提醒自己對這類行為藝術表演者保持足夠的警醒與距離。 喬達摩·悉達多王子創立的佛教,沒有拯救你的救世主,更不需要迷信,它原本就是生命覺醒的教育。真正的踐行修佛者要做的,不是行為藝術,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真正的修行也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要遇見你自己。
  • 27本譯著好書推薦丨書單
    這本書目前還沒有在大陸出版過,這個版本是國內首度中譯本,由《人間失格》臺版譯者高詹燦翻譯。我們熟悉的太宰治總是帶有「喪」的標籤,《正義與微笑》和《潘多拉之匣》是少見的一輪朝陽。三輝圖書宣傳編輯溫若瑾推薦公號ID:sanhuibooks這是一個天才的輝煌故事 也是一段凡人的苦難旅程 ∣莫扎特傳[美]梅納德·所羅門∣著 韓應潮∣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
  • 2018年坎迪爾歷史獎候選名單公布∣書單
    Red Famine:Stalin’s War on Ukraine紅色饑荒安妮·阿普爾鮑姆∣著他歷經墨西哥戰爭、南北戰爭、黑人平權運動,被詩人惠特曼稱為「毫無英雄色彩…卻是最偉大的英雄」。在這本書中,徹諾將以他的苦心鑽研和文學才華帶領我們重新去回憶格蘭特的一生並進行更為客觀的探討。
  • 柴春芽:走向荒甸 「閱界」系列活動實錄
    從去年7月開始實施的邊境線項目,是柴春芽第一次以拍攝和寫作兩棲操作的非虛構項目。帶著漢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帶著朋友的警告「你去拍邊境的危險那是百分之三百」,他上路了。走上這段路程,他開始用他民族的眼睛看待自己,從而映照出自己身上的文化帝國主義劣根性。
  • 世界十大名著中這幾本書值得一讀,堪稱大師的文學「結晶」!
    世界十大名著想必愛讀書的人都有所了解,所謂的世界十大名著是在2000年的時候才選出來,依據則是來自《紐約時報》和美國的《讀者文摘》做的一場票選活動,這一場票選有十萬熱愛讀書的讀者參與其中,而這些讀者也是來自五大洲百餘城市,可以說也十分具有權威了,而這選出的十分書也堪稱世界文學大師的文學「結晶」
  • 文藝青年怎能不讀王小波?看這三本書,走進文青的世界
    文藝青年怎能不讀王小波?看這三本書,走進文青的世界編輯:笛簫談書 本文原創 抄襲必究歡迎大家來到笛簫談書,這裡有好看的書籍,還有有趣的書籍,這裡還有讓你讀了欲罷不能的書籍。來到這裡還會收穫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 在艱難的2020年,是這本書給予了我們希望 | 可以編輯部的私人書單
    無辜的人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受難?愛究竟在哪裡?而這本最打動我的地方,是森田蜜這個人物。文學高明之處仿佛往往在於如何寫出人的複雜性,而遠藤卻在森田蜜這樣一個簡單的角色身上,發掘出了一種巨大的力量,原諒卑瑣人性的力量,在苦難之中把人與人連結起來的愛的力量。
  • 《花城》長篇專號拍了拍你,送來三部長篇
    四個大望洲人回到了島上重新尋找他們原來的生活路徑,在缺乏錢財物資的條件下,這幾位老年人在這個不適之地生活了三十天。而他們生存下來的唯一法則是:懷念過去生活裡視而不見的東西,以及直視自己靈魂裡的罪惡。
  • 若在荒島度你餘生,你會帶哪10本書?
    有一次,他在公眾號裡說,讀者讚賞後可以任意提問。我的問題是:如果你被放逐到一座荒島,只準帶三本書,你會帶哪三本?阿丁回覆:《聖經》《佩德羅·巴拉莫》以及一本自己寫的書,不是自戀,只是留存一份自己曾存在的證據。(大意如意,非原話)我問這個問題的初衷是想窺探阿丁的終極閱讀趣味。我知道他喜歡胡安·魯爾福,沒想到會這麼喜歡。
  • 書單 | 焦慮、迷茫、自我懷疑時,看一看這4本書
    今天小知要給大家推薦4本書,當你焦慮、迷茫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來讀一讀,它們或許可以讓你在掙扎的漩渦裡擺脫束縛,獲得一絲暖意和力量。01. 《萬物既偉大又渺小》 [英] 吉米·哈利 | 著林瀅 林慰君 | 譯中國城市出版社 【豆瓣評分】:9.0【推薦理由】:把你扔到一座孤島上,只能帶一本書,你會帶哪一本
  • 這本書,被許多人視為「日本文學的巔峰之作」
    其中多數詩歌的主題為「四季」和「戀歌」,表現對四季的觀察與欣賞,四季流逝的感悟,以及對愛情之複雜的細膩刻畫,在主題和意趣上奠定了此後日本文學的基調,影響甚遠,「至今許多評論者仍視此書為日本文學的巔峰之作」。
  • 這5本書,帶你讀懂愛與生命
    電影《我們天上見》劇照《千年至美莫如詩》李元洛 著時代華語;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0年12月本書所選詩詞篇目均為各個朝代耳熟能詳的古詩詞,涉及自然、抒懷、歷史等各種主題,以此為解讀基礎,李元洛教授不僅詳盡解釋了詩詞的含義,而且深入聯繫實際,串聯廣博的文學知識,文字優美通透,融會貫通,旁徵博引,讓讀者讀一首詩而知更多詩
  • 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 翻譯要趁早嘗試
    「這本書的作者讓·斯塔羅賓斯基先生去年3月剛剛去世,這本書是在去年11月出版。他生前對這本書的中譯本非常關注,我們來回通了很多次信,他還說要寫一篇十幾頁的序言。非常遺憾他沒能親眼見到這本書的出版,今天我拿到這個獎,或許對他算是一個小小的安慰。」
  • 讀書|暑熱中,願這12本書給你帶去清涼
    今天,「我」再給「大朋友」們推薦由資深文藝青年、作家和繪本館精選的書單,讓這些有趣味、有範兒、漲姿勢的書,給你帶去清涼和充實。【「我報導」榜單】推薦給大朋友閱讀的12本避暑書(排名不分先後)《鄰鎮戰爭》
  • 如何成為一個愛跑步的文藝青年?推薦你跑步的10本書、100個建議
    在這本書裡,希恩博士提供了一個關於健康和快樂的人生大綱,展示了身體如何控制我們思想和精神的能量。通過有史以來那些偉大思想家和運動員的諄諄教誨和身體力行,希恩打開了他「跑步人生」的大門。而且,希恩將之與他自身關於健身、跑步的理論以及他關於訓練、受傷預防和參加比賽的專業知識結合到了一起。但這絕非說教,而是他將你引領入他自己的「跑步人生」,並且為你解釋體驗你自己唯一的身體和思想的關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