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繫在一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 ——歌德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我們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因此禮貌也成為了家長們教育孩子的必備品德,但有些「中國式禮貌」卻讓孩子被壓彎了腰,傷透了心。
中國式禮貌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麼樣子?
橙橙媽家最近搬來了一戶外國人鄰居,一聽說這家媽媽是外教老師,橙橙媽就迫不及待帶著女兒去認識了,正好外教家也有個差不多大的女兒,兩家聊得還挺開心的,橙橙媽也希望娃能和外教家互動學習一下,就讓橙橙表演新學的英文歌,但是橙橙正和小朋友玩玩具,不願意表演。
橙橙媽一聽就火了:「你怎麼可以這樣,媽媽和你說過了做人要講禮貌,外教阿姨還等著你表演呢!」
橙橙一看媽媽生氣了就害怕得不行,嚇得哇哇大哭,這時候旁邊的外教終於忍不住了,她對橙橙媽說:「女士,我並沒有覺得您女兒沒有禮貌呀,相反我覺得這種強迫式的禮貌十分沒有必要,只會傷害孩子內心。」
說完就安慰了大哭的橙橙,讓兩個小朋友繼續遊戲,自己則和橙橙媽進行了育兒方面的交流,她發現很多中國家長都習慣用這種所謂的禮貌來「綁架」孩子,並不認同並且認為這樣是在傷害孩子。
實際上,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這樣「中國式禮貌」,成人之間的「客套」,實際上卻在帶娃帶來傷害。
1、強迫孩子表演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展示,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殊不知全天下沒有一片相同的雪花,自然每個孩子的個性也大有區別,有的孩子天生張揚,熱愛表達自己;但也有孩子敏感纖細,天生喜歡安靜的低調。
如果強行被家長要求展現自己,反而會出現焦慮、崩潰和無助的情緒,如果步步緊逼甚至打擊辱罵,還會折辱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一蹶不振,極度不利於兒童心理健康發育。
2、強迫孩子大方
「你玩具那麼多,給他一個怎麼了?」這是很多家長慣用的詞,但你也許孩子心裡就是介意呢?這種抹殺孩子物權意識的做法恰恰就是在摧毀他尚未建立的規則和自我,造成孩子牴觸分享,不願意社交的後果。
還有一種就是強迫孩子原諒,孩子被人打倒,雖然不重,但心裡委屈,如果家長這個時候強行讓孩子說沒事,那不就是在「慷他人之慨」,你怎知娃心裡真的不介意?
2、強迫孩子謙虛
中國人好像很難心安理得接受誇獎,因此被人在誇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也會說道:「哪有,他運氣好」,這種話孩子不知道你是故作謙虛,他可能以為真的是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這個誇讚,從而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很多時候這些禮貌,都不是真的為孩子好,只是家長們滿足虛榮心的託詞,是自以為的愛,卻在消減孩子們的積極情緒,有多少孩子眼裡的光,都在家長這些「禮貌」中逐漸暗淡。
哪些行為才能真正體現孩子的禮貌教育?
1、有規則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才能遵守規矩,比如幼兒園玩耍時乖乖排隊、過馬路等靜等路燈、玩具玩好了會收拾,這就是一個家庭最直接的教養體現。
2、有邊界感
尤其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人都有自己的小角落不願意讓人打擾,比如午睡時辦公室不要有敲鍵盤聲、手機照片不會被滑到下一頁、隱私不會被探聽,而這些都需要家長從小的教育,孩子從小不去攻擊別人的缺陷、不會亂翻別人的東西,這都是邊界感最初的模樣。
3、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世界上最可貴的東西,人無法感同身受,但起碼你要學會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比如你午睡時間敲鍵盤,如果站在同事角度,你作何感想?這是長大之後基本的社交禮儀,孩子從小懂得尊重他人,痛別人所痛,喜別人所樂,能夠及時的安慰他人,都是很好的小朋友。
教養融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小到一粥一飯,大到一生一死,都是家庭文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