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貪圖美色,其實這句話出自《心經》,這句話當中暗藏了很深的哲學思想,並不是說出家人要看破紅塵和遠離女人的意思。
《心經》中色即是空的「色」字,指的是一切我們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事物或現象,也就是你能看到的物理世界,以及你內心中所思所想,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都可以用一個「色」字來概括。
《心經》中提到的這個「空」字,很多人都認為空就是沒有,其實這樣理解並不正確,「空」在佛教當中指的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並不是脫離事物之外可以獨立存在的,而是說這種現象本身就是「空」。
我們既然知道有一種現象叫做「空」,就不能說「空」是沒有,也不能說「空」是有,因為「空」是非有非無的狀態,我們說沒有,是因為有,如果沒有了「沒有」,「有」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心經》上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真正的「空」,是連「無」和「有」都不存在的狀態。
「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而「色」是事物所表現的形態,從根源上說,色與空本來就是一體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空性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幻化之相,當一切幻化之相回歸到本質時,也就回歸到了空性的狀態,這狀態也就是佛家常說的覺悟成佛的狀態。
佛法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消散而滅的,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恆常不變的實體,所以佛家把這種有生有滅的變化現象,稱為「空」。
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於「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把「空」理解為一種變化的現象,這種變化現象會經歷成、住、壞、空幾個階段,最終都要回歸到「空」的狀態,但不能理解為因緣和合時是「有」,因緣消散後是「空」,而是說因緣和合本身就是當體即空的。
這種變化的現象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以一種虛幻不實的狀態呈現的,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也可以把「色」看成是事物變化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假象,而「空」才是實相,二者是如影隨形的,就好像我們與自己的影子一樣,是共存的,所以佛家說「色與空」是一,而不是二。
對於「空」來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要記住一點,「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色」也不是真的有。《金剛經》中用了一句話,很好的形容了這種即是真實又很虛幻的狀態,這句話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用到的一個「如」字,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
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