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7月3日訊 老馬 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影響,今年1-5月中國貨物貿易順差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13%,但得益於旅遊支出大幅減少,同期服務貿易逆差規模下降四成,這助力改善經常項的收支狀況。考慮到全球疫情仍未明顯緩和,旅行支出可能只會緩慢回升,服貿逆差收窄對衝貨貿順差下降壓力,有力增厚人民幣的安全墊,改善人民幣基本面。
人民幣紙幣
路透社報導,今年年初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要求中國大量採購美國商品和服務,之前不少分析人士擔憂,大量的採購可能會讓經常項順差快速收窄,甚至出現逆差;外管局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5月貨貿順差同比減少13%,但貨物和服貿順差卻從去年1-5月的540億美元升至764億美元,升幅超40%,可見服貿逆差收窄對整體貿易形勢的改善程度。
貨物和服務貿易是指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交易,與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口徑相同。貸方記錄提供的服務,借方記錄接受的服務。
通過外管局的細項數據可得知,服貿逆差規模的回落得益於旅行逆差的大幅下降;1-5月看旅行貸方為7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8%,而旅行借方為621億美元,較去年下降42%,最終旅行逆差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391億美元或42%。
從5月單月數據看,當月旅行逆差規模降至62億美元,創出該數據公布以來的紀錄新低,旅行差額在服貿逆差中的佔比降至62.9%,亦創紀錄新低。
截至6月末,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已經突破1,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50萬例,短期內還沒有見頂跡象,出國旅行很難快速恢復,而線上辦公等可能會永久性減少一部分旅行支出。而中國也再度出現零星病例,內防反彈、外防輸入壓力帶來的檢疫程序以及航班減少等等都會限制旅行市場的恢復,除非新冠疫苗研發出來。
當然服貿逆差一方面反映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的升級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中國在很多服貿領域的競爭力仍有很大上升空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服貿逆差會是常態,但結構的優化也有利於完善經常項收支。
美聯儲3月急速寬鬆並推出無限量寬鬆後,美元荒不再,中美利差維持在較高水平,疊加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力度加大,資本項也將呈現流入狀態,後市即便出現某些極端事件,資本可能短期外流,但從3月衝擊後的國際收支表現看,「人無貶基」是有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