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誰能估算朋友圈的歡樂背後承載了多少悲傷

2021-02-15 每日豆瓣


編劇: 彼特·道格特 / 羅納爾多·德爾·卡門 / 梅格·勒福夫 / 喬什·庫雷 / 麥可·阿恩特 / 西蒙·裡奇 / 鮑勃·彼德森 / 比爾·哈德爾 / 艾米·波勒主演: 艾米·波勒 / 菲利絲·史密斯 / 理察·坎德 / 比爾·哈德爾 / 劉易斯·布萊克

文 / 唐書鈺

必須承認,絕大部分人,是沒有一夜長大的機會的。我們可能為一件事頓悟,明白一個道理,但這個道理要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斷被印證,才能最終化為成長的一部分。所以心靈雞湯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就是它跨越了打磨的過程,直接扔給我們一個所謂「普世」的道理,但那個道理,並不能成就「我」。有些道理有些成長,只有真正經歷過,才能明白。

這個自我的成長,一直是皮克斯動畫的主線。

當然,這種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皮克斯的動畫家族中有那麼多的「總動員」。它們總是藉由一件需要去探險的事情,慢慢的深入內心,然後讓故事的主人公自然而然的感悟,原來人生應該是這麼一個樣子。

就《頭腦特工隊》這部動畫來說,套用雞湯點的話,就是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接受完整的自己。

這應該是件很古怪的事。因為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曾經被教育,應當做個活潑熱情,開朗大方的人,仿佛只有這樣才是人生正確的打開方式。而小孩子的人生是多麼需要倚仗「正確」活著。正確的習題答案、正確的言談舉止、正確的表達方式……因此,活潑開朗就變成了性格上的「道德正確」。

所以在《頭腦特工隊》的一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的就是「快樂」。她努力消化著每一個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用各種各樣積極的例子,讓萊莉在遇到挫折時往好的方面著想,這是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令人愉悅的;而悲傷,卻似乎一直在犯錯,她染指了快樂的回憶,他讓萊莉變得抑鬱。在看電影的時候,我身邊的朋友都忍不住吐槽——這個「悲傷」真的很討厭。

是的呢,「悲傷」的自己真的很令人討厭,我們多少都會牴觸這種負面的情緒,就連許願的時候,都要許下「永遠快樂」的夢想。仿佛「悲傷」、「憂鬱」這樣的情緒,天生就是軟弱、錯誤的代名詞。

但實際上呢,人是不只有快樂的,就好像「外向」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屬性一樣。憂鬱、憤怒、挑剔、怯懦,這些算不得正面的情緒湊在一起,才使我們變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特別是憂鬱……憂鬱、悲傷……要不是看了十一長假看了《頭腦特工隊》,刷爆朋友圈的我,會以為人都是沒有這種情緒的。

如果沒有悲傷,快樂的意義又在哪裡呢?與快樂不同,悲傷是種很隱秘的情感,它通常是對內的,是內心最柔軟的傷痛,是我們面具上一道細碎的裂縫。人是不會輕易在公共場合袒露悲傷的,一旦這樣做了,又會被冠以矯情、軟弱的頭銜。所以進入社會後,那些「悲傷」都被隱藏了起來。所有的人都是歡歌笑語,所有的青春都是正能量,翻翻發在朋友圈上的狀態,十個裡有八個都是歡樂,我們本能的,下意識的,抗拒著悲傷這件事。

但是當然,悲傷是有它的意義的。正因為它是隱蔽的感情,當我們袒露它時,往往會觸發人心底的共鳴,讓親人、朋友之間聯繫的更加緊密。在一群隊友面前,萊莉不會表現出對自己表現失誤的難過,而只有在父母面前,她才會袒露心聲。

更重要的是,悲傷是負面情緒的宣洩。人生總是如此艱難,我們的痛苦,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會悲傷,正是因為正視了這一點。

正視自己的情緒,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但要做到這件事,卻足以引起一場「頭腦風暴」。我的身邊有個看上去一直很活潑的朋友,如果在KTV唱傷感的歌,都會被朋友切掉說「一點都不像他」;也有平時看上去大大咧咧地女生,用無數得不在乎堆砌自己的堡壘。而我,也是花了很久很久,才敢對外承認,我其實就是個內向的人。

雖然說完了偶爾還是會被嘲笑。

所以《頭腦特工隊》還是個童話,快樂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冒險後,肯定了憂鬱的價值,幫助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從此之後,每段記憶都不再是單一的顏色,而變成了一顆顆「彩虹」;從此以後,萊莉的人生有了完整地情緒;從此以後,童年的虛擬夥伴就這樣消失了,記憶深處的廣告歌卻時不時的出來湊熱鬧。

這也是成長。

@Sophie Z:不止是賣萌的畫面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看完電影後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情緒,記憶,甚至夢境。BingBong消失的時候我哭得和Toy story3結尾時一樣……@海洋之婧:象徵快樂的Joy坐在記憶廢墟上哭泣,這恐怕是年度最難以忘懷的電影畫面。@MeatHill:「年少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欲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羞,卻道,天涼好個秋。」電影看得我老淚縱橫,「殘忍的是,人會成長」。@Green:孩子們需要這樣的想像力,大人們需要這樣的情感釋放。@影志:2015年度最佳!故事、創意、細節、情懷…皮克斯無一不落的回歸頂峰,笑中帶淚。人最可怕的時候其實正是情緒失去主導、變得麻木之時…快樂有時並非最重要的,必要的悲痛反而更成就人生,一次憂傷一次成長。每個人腦中都有一個情緒主推手,讓我們在千變萬化的生活裡適應新環境、伴好每個人、過好每一天。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豆瓣App → 守護自己的精神角落

相關焦點

  • 《頭腦特工隊》
    影片中每種情緒都有特定的形狀,「愉悅」是星形的,「悲傷」像顆眼淚,「憤怒」如同火磚,「恐怖」像赤裸神經元,「厭惡」像西蘭花——這不是在黑西蘭花,而是因為西蘭花是萊莉最討厭的實物。(電影《頭腦特工隊》片段)樂樂、憂憂、怒怒和怕怕的外形設計也和它們各自代表的情緒緊密相連。
  • 原來《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心理學顧問如此流弊!跪了~ 媒視界
    克斯這一次的新作《頭腦特工隊》腦洞大開地直接「打開了腦洞」——把人的情緒卡通化,讓五個情緒小人成為大腦的司令官。作為一部高大上的卡通版「走近科學」,《頭腦特工隊》吸粉無數,除了各種創意笑點,還能神助攻觀眾大漲姿勢!原來,它背後的顧問們個個是心理學大咖。
  • 皮克斯新片《頭腦特工隊》說能
    思考之後形成的文學有一種獨特的能力,它能向我們展示思考的過程、內心的感受,但攝像機的鏡頭和 2D 的銀幕卻無法帶著我們跨越電影外部的各種意象。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歡樂或沮喪的面孔,但他們背後的思想卻依然是不可見的、神秘的,是電影所不能及的。
  • 《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兒童心理學[紐約時報]
    這部電影的科學性基礎,是來自兩位著名心理科學家:著名的微表情專家,美劇《別對我撒謊(Lie to Me)》的主人公原型Paul Ekma,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acher Keltner。今天我們聽聽他們如何講解《頭腦特工隊》中的心理學概念。(原文發表於紐約時報,標題:頭腦特工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SIDE OUT』。)
  • 《頭腦特工隊》:努力讓自己開心吧
    《頭腦特工隊》隨著成長,情緒逐漸增多。情緒控制臺上出現五個主要情緒。《頭腦特工隊》事實上,情緒不是單調的。我們依然在成長。我們發現,悲傷過後也可以擁有喜悅。厭惡也可以和生氣相連接。而這時,我們大概還沒有學會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 好評如潮的《頭腦特工隊》,皮克斯歸來?
    從媒體評價和票房等方面為一周北美新片做個小整理。希望能對你們之後的觀影有所指引。新片的劇情簡介以及北美短評仍來自@constancy好小氣 同學,非常感謝她的辛苦整理。(Tom Long, Detroit News)「《頭腦特工隊》告訴你,為什麼皮克斯只能獨孤求敗。」(Kenneth Turan, Los Angeles Times)「《頭腦特工隊》不僅僅代表著皮克斯寶刀未老,而應該被認為是皮克斯之所以成為皮克斯的理由。」(Andrew Lapin, NPR)「非常弗洛伊德,非常榮格,或者隨便非常什麼吧。小
  • 觀《頭腦特工隊》,感多種心理情緒
    總言之,這部電影讓我明白,快樂使人積極,適當的憂傷也能激勵人前進。使快樂和憂傷相輔相成,讓憂傷點綴人生,讓快樂充斥心間,人生的終極奧義也不過如此。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七年級4班 劉雨霏這兩節心理課,我們看了一部輕鬆、有趣的電影——《頭腦特工隊》。
  • 歡樂和悲傷——《頭腦特工隊》觀影感悟
    正是閱讀了「頭腦手冊」的憂憂知道如何穿越讓人眼花繚亂的大腦迷宮。她們遇到了萊莉兒時幻想出來的玩伴——冰棒。冰棒建議她們穿越「抽象思維區」,乘坐「思想火車」回到總部。憂憂發出警告:「抽象思維區」危險。樂樂和冰棒還是帶著憂憂一頭扎了進去,結果差點被困在裡面,再也出不來。
  • 愛電影之《頭腦特工隊》銀河首播!
    「2015年度神作」《頭腦特工隊》,上線了!上線了!終於上線銀河了!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這次是不是非常夠意思!這個幾個小傢伙分別代表人的5種情緒:歡樂、害怕、憤怒、厭惡、悲傷。他們的名字分別叫「樂樂」、「怕怕」、「怒怒」、「厭厭」和「憂憂」。
  • 《頭腦特工隊》,不只是一部動漫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那一定要去看《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這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生動地解釋了日常心理現象背後的大腦認知加工過程:情緒控制臺、個性島嶼、造夢工廠、記憶垃圾場,新奇而充滿想像力。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這部電影中的「情緒」和「成長」的主題。
  • 一條微信看懂《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心理學知識
    記憶、潛意識、夢境,這些心理學家都沒徹底搞明白的東西,在《頭腦特工隊》裡以全新的具象化面貌出現。事實上,當我們回味影片,順著上面這張萊莉的頭腦地圖重新走一遍,會陡然發現,這部動畫片太不簡單了!我們先從兩個基本概念說起,一個是情緒,一個是記憶。它們是《頭腦特工隊》故事發展的基礎。
  • 65《頭腦特工隊》丨悲傷是一劑良藥,不必厭惡它,而是接納它
    頭腦特工隊其他負面情緒都儘量不允許他們上場,特別是悲傷,好像她做什麼都是錯的,不難讓主人感受到一絲一毫的難過和悲傷。最終拯救他們的是悲傷,這個以前從來不被允許站在臺前,被大家嫌棄的角色。悲傷的出現,讓小主人開始哭泣、開始難過,開始思考自己這樣做失去了些什麼,最終大哭一場,把悲傷的情緒全部釋放出來之後,幡然醒悟,沒有踏上離家出走的道路。回到父母身邊,承認錯誤,開始勇敢地面對新生活。
  • #i陪伴#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頭腦特工隊》 i-ROBOT伴你同行
    正在熱映的《頭腦特工隊》,是皮克斯五年磨一劍的優秀動畫片,甚至會成為皮克斯至今為止,影響最大的動畫電影。整部動畫片翻轉腦內的旅程,就像打開了你塵封已久的兒時寫字檯,將其中抽屜柜子裡的東西一股腦的倒出來,再重新拾起每一份回憶,將他們分門別類的放回去一樣,過程伴著重拾記憶的歡樂,也伴著痛苦回憶的悲傷,最後還有一些我們怎麼都想不來的零件和記憶.
  • 《頭腦特工隊》點評:每一種情緒都有作用,快樂和悲傷缺一不可
    點擊立即觀看快樂和悲傷,看似是對立的兩種心情,但實際情況下,快樂背後,往往就是憂傷。
  • 《頭腦特工隊》:情緒的對立和融合,是自我成長的催化劑
    《頭腦特工隊》這部「情緒科普番」,就為我們介紹了不同情緒對我們的心理和日常行為造成的不同影響,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能從這部作品中有所收穫。 《頭腦特工隊》相關介紹 作品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出品的又一力作,獲得了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以及第73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動畫長片獎。同時也是導演彼特·道格特在《怪獸公司》和《飛屋環遊記》之後的第三部作品,而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他和女兒的日常相處。
  • 《頭腦特工隊》,獻給永遠不要長大孩子們
    在知名評分網站Metacritic 的2015年榜上,前五隻有《頭腦特工隊》是已經上映的。也就是說,《頭腦特工隊》的94分是截至目前的今年最高分。而且,它還是一部動畫電影。8.9 (今年大家熱捧的《大聖歸來》得分是8.4)不僅口碑炸裂,《頭腦特工隊》票房也不差。
  • 《頭腦特工隊》觀影指南:皮克斯腦洞奇片
    ▲《頭腦特工隊》劇照皮克斯近年的幾部作品都不盡人意,無論《賽車總動員》、《勇敢傳說》還是《怪獸大學》,均被扣上炒冷飯、老套可期等令人失望的帽子,連鐵桿粉絲也紛紛搖頭,嘆息皮克斯失去了往日的情懷與靈氣。然而,2015年暑期強檔《頭腦特工隊》橫空出世,證明「皮郎才盡」實屬不實指控。
  • 認識你的小情緒——《頭腦特工隊》讀後
    《頭腦特工隊》的主體是成長,成長像是個說爛了的話題,然而不同的是,這個故事幫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小情緒。我們如何被情緒挾持,為何會遺忘,何謂潛意識。這些問題或許困惑你很久了。這裡讓你有所收穫,或許能夠幫你解疑。
  • 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愛冥想,投資的皮克斯拍出神片《頭腦特工隊》
    《頭腦特工隊》是皮克斯第一部結出果實的原創影片,幾乎完全脫離了史蒂夫·賈伯斯的影響。賈伯斯是皮克斯的創始人,直到2011年逝世之前,一直是這個電影工作室一個強大的存在。上午聽了魏知超《電影裡的心理學》課程,第一講就是這部頗有傳奇色彩的《頭腦特工隊》。
  • 《頭腦特工隊》帶給我的頭腦風暴
    剛剛看完《頭腦特工隊》。這部電影,把我們大腦的運行從「情緒」這一角度,通過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分別代表人類的喜、憂、懼、惡、怒五種情緒,塑造的五個可愛動畫片人物形象,使得我們對人類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可視化、生動化、立體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