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小人的逗比搞笑,造夢劇場的腦洞大開,皮克斯新作《頭腦特工隊》又再次徵服了觀眾。其實除了讓人捧腹大笑以外,它還是一部心理學神作,它的背後是一群又帥又有才華的心理學大咖……
本文由騰訊旗下產品「全媒派」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授權合作請聯繫quanmeipai0321@qq.com。
作為一部高大上的卡通版「走近科學」,《頭腦特工隊》吸粉無數,除了各種創意笑點,還能神助攻觀眾大漲姿勢!原來,它背後的顧問們個個是心理學大咖。
《頭腦特工隊》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導演兼編劇的Pete Doctor的真實經歷。他的女兒Elie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女孩,可是11歲時突然開始變得沉默寡言,這讓Pete Doctor倍感困惑。於是,他找到了兩位心理學家——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Dacher Keltner和著名的情緒研究專家Paul Ekman了解情況,並由此萌發了拍攝電影的想法。
Paul Ekman
Dacher Keltner
Paul Ekman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微表情的發現者之一、研究情緒和面部表情的先驅。值得一提的是,他可是《lie to me》中主角Cal Lightman的原型哦。
而Dacher Keltner曾是Paul Ekman的博後,在心理學界同樣造詣頗高。有這樣的顧問團隊保駕護航,《頭腦特工隊》自然是知識含量滿滿。
在選角的時候,導演和團隊做了大量研究,其實科學家們對於人究竟有多少種情緒有著各種答案。有的認為只有3種,有的則認為多達27種,Paul Ekman也曾給出過6個答案:憤怒、厭惡、恐懼、快樂、悲傷、驚訝。
考慮到故事角色的把控,最終《頭腦特工隊》選定了五大主角——樂樂(Joy)、怕怕(Fear)、厭厭(Disgust)、怒怒(Anger)和憂憂(Sadness)。它們是大腦司令部的控制者,主導著11歲女孩Rile的情緒和性格。
大咖們表示,個性主要是由特定的情緒所決定的,所以調皮可愛的Rile的個性基調是樂樂(Joy)。不過,電影中的真正主角其實是憂憂(Sadness),因為《頭腦特工隊隊》討論的主題是關於成長的失去,而且大Boss一般都深藏功與名躲在最後嘛。
不僅角色安排有科學依據,這部影片的劇情更是一部生動的心理學教科書。做夢,思維,記憶,潛意識,大腦的運作通通都可以用動畫場景表現。
比如做夢就是對白天經歷的再次排演,造夢劇場裡還有導演和演員哦。它甚至還生動地演繹了為什麼我們的大腦裡總是飄蕩著「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之類的神曲。
《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心理學大咖們更是將心理學知識在電影裡無縫嫁接,生動地解釋了情緒的重要性以及學會接納每一種情緒,包括悲傷。
《頭腦特工隊》的幕後顧問Paul Ekman作為面部表情研究的先驅,從解剖學上引入了面部表情的編碼系統,以此來解釋人類如何運用面部各個肌肉(組)來表現面部表情。(好高能的樣子…)
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面部行為編碼系統)就是Paul Ekman和研究夥伴W.V.Friesen的研究成果。他們將人臉劃分成若干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運動單元(AU),並分析了這些運動單元的運動特徵、所控制的主要區域以及與之相關的表情,並給出了大量的照片說明。
乃們可以隨意感受下FACS的高能畫風……
AU1:拉動中部的眉毛向上,大多數人會產生一個八字形狀的眉毛,前額中部還會出現褶皺。
AU1通常出現在悲傷的情緒裡,它是辨別真實悲傷情緒的關鍵。不過當AU1是和AU4組合在一起,以1—2秒的速度快速出現時,它代表的就不是悲傷,而是失望了。
AU4:皺眉(降低眉毛)
AU4中,不僅部分眉毛會降低,同時它會推動眼皮向下並且使眼裂變窄,拉動兩個眉毛相互靠攏,眉毛之間還會潮叔皺紋。
這可是生活一個比較常見的運動單元了,你在思考一件事時臉上會出現AU4,生氣時、痛苦時、焦慮時也會出現。不過這只是意味著這些情緒裡有AU4的參與,並不能等於AU4出現就一定代表以上某種情緒。因為它能搭配的情緒實在太多了,總是以組合拳的方式出現。
除此之外,還有表示厭惡、強烈、猶豫等各種情緒的面部表情。
AU9:皺鼻,多出現在厭惡或強烈的憤怒這兩種情緒中
AU14:收緊嘴角,表示思考
AU20:嘴角拉伸,經常出現在恐懼一類的情緒
AU28:吸唇,可以理解為猶豫不決,也可以表示擔憂的情緒
FACS系統將許多現實生活中的人類表情進行了分類,是如今面部表情肌肉運動的權威參照標準,也被心理學和動畫片繪畫者使用。
許多動畫工作室也常常邀請Paul Ekman作為情緒表情的顧問,不知道《頭腦特工隊》裡的五個情緒小人的表情是不是根據這個系統畫的呢。
除了識別情緒表情,那接下來更重要的就是學會調節情緒,找到快樂的真諦。而這方面,心理學家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心理學除了能夠完美地運用在動畫片電影裡,還能實實在在地幫助人們調節情緒,保持健康心態。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Dan Gilbert是一位研究快樂的專家,他曾說:我們對於什麼原因引起我們的快樂這件事,通常有很大的誤解。
人類從生理結構機能上已經進化出了快樂的能力。這個能力,Dan Gilbert名之為「Synthetic Happiness」——合成快樂的能力。無論多糟糕的事情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快樂的人總能找到快樂起來的理由。
其實,不管是經歷了截肢還是中彩票,一年以後,中彩票的人和截肢患者的快樂程度幾乎相同。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影響偏差,即人腦的模擬功能有犯錯誤的傾向,模擬器會誇大事物的不同結果,而實際上的結果並沒有那麼天差地別。
總之,現場研究和實驗室研究都表明:選舉的輸贏、愛情的得失、職位的升降、考試的成敗,對我們的影響程度及持續時間都比人們想像的要少。發生在三個月以前的重大心理創傷,除了少數個例,對我們今天的快樂幾乎沒有影響。
天然的快樂是得到我們渴求的東西,而人工合成的快樂則是在得不到渴求的東西時,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雖然人們總認為合成快樂比不上天然快樂,但其實人工合成快樂同樣真實而持久。
我們每個人的期望與擔憂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誇大了,通過選擇感受,我們可以自行生產出我們所不懈迫求的快樂來。
視頻:TED演講《我們為什麼快樂》,時長21分19秒
看到這裡,瞬間覺得自己讀書好少,趕緊拉上小夥伴多看點高能動畫片惡補下吧~
...
點擊圖片閱讀我們的推薦
朋友圈安利火了《琅琊榜》,靠「顏值+言值」如何趟出口碑逆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