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心理學顧問如此流弊!跪了~ 媒視界

2021-02-08 全媒派

情緒小人的逗比搞笑,造夢劇場的腦洞大開,皮克斯新作《頭腦特工隊》又再次徵服了觀眾。其實除了讓人捧腹大笑以外,它還是一部心理學神作,它的背後是一群又帥又有才華的心理學大咖……




本文由騰訊旗下產品「全媒派」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授權合作請聯繫quanmeipai0321@qq.com。


克斯這一次的新作《頭腦特工隊》腦洞大開地直接「打開了腦洞」——把人的情緒卡通化,讓五個情緒小人成為大腦的司令官。


作為一部高大上的卡通版「走近科學」,《頭腦特工隊》吸粉無數,除了各種創意笑點,還能神助攻觀眾大漲姿勢!原來,它背後的顧問們個個是心理學大咖。



《頭腦特工隊》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導演兼編劇的Pete Doctor的真實經歷。他的女兒Elie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女孩,可是11歲時突然開始變得沉默寡言,這讓Pete Doctor倍感困惑。於是,他找到了兩位心理學家——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Dacher Keltner和著名的情緒研究專家Paul Ekman了解情況,並由此萌發了拍攝電影的想法。



Paul Ekman



Dacher Keltner


Paul Ekman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微表情的發現者之一、研究情緒和面部表情的先驅。值得一提的是,他可是《lie to me》中主角Cal Lightman的原型哦。


而Dacher Keltner曾是Paul Ekman的博後,在心理學界同樣造詣頗高。有這樣的顧問團隊保駕護航,《頭腦特工隊》自然是知識含量滿滿。


在選角的時候,導演和團隊做了大量研究,其實科學家們對於人究竟有多少種情緒有著各種答案。有的認為只有3種,有的則認為多達27種,Paul Ekman也曾給出過6個答案:憤怒、厭惡、恐懼、快樂、悲傷、驚訝。


考慮到故事角色的把控,最終《頭腦特工隊》選定了五大主角——樂樂(Joy)、怕怕(Fear)、厭厭(Disgust)、怒怒(Anger)和憂憂(Sadness)。它們是大腦司令部的控制者,主導著11歲女孩Rile的情緒和性格。




大咖們表示,個性主要是由特定的情緒所決定的,所以調皮可愛的Rile的個性基調是樂樂(Joy)。不過,電影中的真正主角其實是憂憂(Sadness),因為《頭腦特工隊隊》討論的主題是關於成長的失去,而且大Boss一般都深藏功與名躲在最後嘛。


不僅角色安排有科學依據,這部影片的劇情更是一部生動的心理學教科書。做夢,思維,記憶,潛意識,大腦的運作通通都可以用動畫場景表現。




比如做夢就是對白天經歷的再次排演,造夢劇場裡還有導演和演員哦。它甚至還生動地演繹了為什麼我們的大腦裡總是飄蕩著「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之類的神曲。


《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心理學大咖們更是將心理學知識在電影裡無縫嫁接,生動地解釋了情緒的重要性以及學會接納每一種情緒,包括悲傷。



《頭腦特工隊》的幕後顧問Paul Ekman作為面部表情研究的先驅,從解剖學上引入了面部表情的編碼系統,以此來解釋人類如何運用面部各個肌肉(組)來表現面部表情。(好高能的樣子…)




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面部行為編碼系統)就是Paul Ekman和研究夥伴W.V.Friesen的研究成果。他們將人臉劃分成若干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運動單元(AU),並分析了這些運動單元的運動特徵、所控制的主要區域以及與之相關的表情,並給出了大量的照片說明。


乃們可以隨意感受下FACS的高能畫風……


AU1:拉動中部的眉毛向上,大多數人會產生一個八字形狀的眉毛,前額中部還會出現褶皺。




AU1通常出現在悲傷的情緒裡,它是辨別真實悲傷情緒的關鍵。不過當AU1是和AU4組合在一起,以1—2秒的速度快速出現時,它代表的就不是悲傷,而是失望了。



AU4:皺眉(降低眉毛)


AU4中,不僅部分眉毛會降低,同時它會推動眼皮向下並且使眼裂變窄,拉動兩個眉毛相互靠攏,眉毛之間還會潮叔皺紋。


這可是生活一個比較常見的運動單元了,你在思考一件事時臉上會出現AU4,生氣時、痛苦時、焦慮時也會出現。不過這只是意味著這些情緒裡有AU4的參與,並不能等於AU4出現就一定代表以上某種情緒。因為它能搭配的情緒實在太多了,總是以組合拳的方式出現。


除此之外,還有表示厭惡、強烈、猶豫等各種情緒的面部表情。



AU9:皺鼻,多出現在厭惡或強烈的憤怒這兩種情緒中



AU14:收緊嘴角,表示思考



AU20:嘴角拉伸,經常出現在恐懼一類的情緒



AU28:吸唇,可以理解為猶豫不決,也可以表示擔憂的情緒


FACS系統將許多現實生活中的人類表情進行了分類,是如今面部表情肌肉運動的權威參照標準,也被心理學和動畫片繪畫者使用。


許多動畫工作室也常常邀請Paul Ekman作為情緒表情的顧問,不知道《頭腦特工隊》裡的五個情緒小人的表情是不是根據這個系統畫的呢。


除了識別情緒表情,那接下來更重要的就是學會調節情緒,找到快樂的真諦。而這方面,心理學家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心理學除了能夠完美地運用在動畫片電影裡,還能實實在在地幫助人們調節情緒,保持健康心態。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Dan Gilbert是一位研究快樂的專家,他曾說:我們對於什麼原因引起我們的快樂這件事,通常有很大的誤解。


人類從生理結構機能上已經進化出了快樂的能力。這個能力,Dan Gilbert名之為「Synthetic Happiness」——合成快樂的能力。無論多糟糕的事情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快樂的人總能找到快樂起來的理由。


其實,不管是經歷了截肢還是中彩票,一年以後,中彩票的人和截肢患者的快樂程度幾乎相同。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影響偏差,即人腦的模擬功能有犯錯誤的傾向,模擬器會誇大事物的不同結果,而實際上的結果並沒有那麼天差地別。


總之,現場研究和實驗室研究都表明:選舉的輸贏、愛情的得失、職位的升降、考試的成敗,對我們的影響程度及持續時間都比人們想像的要少。發生在三個月以前的重大心理創傷,除了少數個例,對我們今天的快樂幾乎沒有影響。


天然的快樂是得到我們渴求的東西,而人工合成的快樂則是在得不到渴求的東西時,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雖然人們總認為合成快樂比不上天然快樂,但其實人工合成快樂同樣真實而持久。


我們每個人的期望與擔憂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誇大了,通過選擇感受,我們可以自行生產出我們所不懈迫求的快樂來。


視頻:TED演講《我們為什麼快樂》,時長21分19秒



看到這裡,瞬間覺得自己讀書好少,趕緊拉上小夥伴多看點高能動畫片惡補下吧~


...

點擊圖片閱讀我們的推薦



朋友圈安利火了《琅琊榜》,靠「顏值+言值」如何趟出口碑逆襲之路?


相關焦點

  • 《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兒童心理學[紐約時報]
    剛剛上映的《頭腦特工隊》,是今年最適合父母們去看的電影,這部Pixar的新作目前在IMDB目前的評分高達8.5,而且是近年來Pixar少見的精品作品。這部電影的科學性基礎,是來自兩位著名心理科學家:著名的微表情專家,美劇《別對我撒謊(Lie to Me)》的主人公原型Paul Ekma,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acher Keltner。今天我們聽聽他們如何講解《頭腦特工隊》中的心理學概念。(原文發表於紐約時報,標題:頭腦特工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SIDE OUT』。)
  • 一條微信看懂《頭腦特工隊》背後的心理學知識
    它不僅讓我們在觀影過程中有笑有淚,還順便科普了一把心理學知識。更厲害的是,電影把非常抽象的心理學知識,表現的好玩又可感。記憶、潛意識、夢境,這些心理學家都沒徹底搞明白的東西,在《頭腦特工隊》裡以全新的具象化面貌出現。事實上,當我們回味影片,順著上面這張萊莉的頭腦地圖重新走一遍,會陡然發現,這部動畫片太不簡單了!
  • 電影賞析:《頭腦特工隊》裡的心理學
    徐斌情感工作室·與你相約星期二時間:2015年11月24日地點:深圳市嘉行文化藝術生活館 電影賞析:《頭腦特工隊
  • 好評如潮的《頭腦特工隊》,皮克斯歸來?
    從媒體評價和票房等方面為一周北美新片做個小整理。希望能對你們之後的觀影有所指引。新片的劇情簡介以及北美短評仍來自@constancy好小氣 同學,非常感謝她的辛苦整理。(Tom Long, Detroit News)「《頭腦特工隊》告訴你,為什麼皮克斯只能獨孤求敗。」(Kenneth Turan, Los Angeles Times)「《頭腦特工隊》不僅僅代表著皮克斯寶刀未老,而應該被認為是皮克斯之所以成為皮克斯的理由。」(Andrew Lapin, NPR)「非常弗洛伊德,非常榮格,或者隨便非常什麼吧。小
  • 為什麼說《頭腦特工隊》是皮克斯今年最好的動畫片?
    (截至10月8日),但本文討論的主角:《頭腦特工隊》,並不在這其中。事實上,10月6日上映的《頭腦特工隊》票房成績非常一般,截止到8號的累計票房不過5450萬,按照這樣的趨勢來看,過億都稍顯困難,更別說逆襲這些榜單上的票房冠軍了。
  • 《頭腦特工隊》
    (電影《頭腦特工隊》劇照)影片的另一位導演羅納爾多·德爾·卡門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設計時期畫的稿太多了,根本數不清楚!(電影《頭腦特工隊》劇照)其實創作角色的過程跟創作故事大綱幾乎是同步的,所以一開始沒有人知道這些角色該是怎樣的。
  • 巨人帶你看電影《頭腦特工隊》
    它不僅讓我們在觀影過程中有笑有淚,還順便科普了一把心理學知識。更厲害的是,電影把非常抽象的心理學知識,表現的好玩又可感。記憶、潛意識、夢境,這些心理學家都沒徹底搞明白的東西,在《頭腦特工隊》裡以全新的具象化面貌出現。
  • 《頭腦特工隊》,不只是一部動漫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那一定要去看《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這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生動地解釋了日常心理現象背後的大腦認知加工過程:情緒控制臺、個性島嶼、造夢工廠、記憶垃圾場,新奇而充滿想像力。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這部電影中的「情緒」和「成長」的主題。
  • 影向標:《頭腦特工隊》
  • 【六一心理放送】頭腦特工隊,即將開播
    《頭腦特工隊》是著名動畫公司皮克斯出品的一部充滿想像力的電影。裡面的團隊成員不是常見的人、動物和玩具,而是人腦中各色各樣的情緒。
  • 《頭腦特工隊》,獻給永遠不要長大孩子們
    在知名評分網站Metacritic 的2015年榜上,前五隻有《頭腦特工隊》是已經上映的。也就是說,《頭腦特工隊》的94分是截至目前的今年最高分。而且,它還是一部動畫電影。8.9 (今年大家熱捧的《大聖歸來》得分是8.4)不僅口碑炸裂,《頭腦特工隊》票房也不差。
  • 帶著孩子看《頭腦特工隊》,一起認識情緒,輕鬆快樂
    它不僅讓我們在觀影過程中有笑有淚,還順便科普了一把心理學知識。更厲害的是,電影把非常抽象的心理學知識,表現的好玩又可感。記憶、潛意識、夢境,這些心理學家都沒徹底搞明白的東西,在《頭腦特工隊》裡以全新的具象化面貌出現。事實上,當我們回味影片,順著上面這張萊莉的頭腦地圖重新走一遍,會陡然發現,這部動畫片太不簡單了!
  • 《頭腦特工隊》: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這部作品設定的合理性
    《頭腦特工隊》是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也是彼特·道格特繼《機器人總動員》和《飛屋環遊記》之後執導的第三部作品。迪士尼的動畫電影風格一直都是老少皆宜的,這部作品也不例外。
  • 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愛冥想,投資的皮克斯拍出神片《頭腦特工隊》
    《頭腦特工隊》是皮克斯第一部結出果實的原創影片,幾乎完全脫離了史蒂夫·賈伯斯的影響。賈伯斯是皮克斯的創始人,直到2011年逝世之前,一直是這個電影工作室一個強大的存在。上午聽了魏知超《電影裡的心理學》課程,第一講就是這部頗有傳奇色彩的《頭腦特工隊》。
  • 《頭腦特工隊》你了解自己嗎?原來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此重要
    今天呀,要給朋友們推薦一部非常非常好看的動畫片《頭腦特工隊》——由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成年人才能看懂的動畫片。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十一歲小女孩萊麗——腦中的特工樂樂和憂憂(分別主管開心和傷心的情緒),當然同為頭腦特工的還有怕怕(恐懼情緒)、怒怒(憤怒情緒)、厭厭(厭惡情緒),影片中將人的五種情緒擬人化,隨著劇情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心理學知識。
  • 《頭腦特工隊》:喜怒哀樂皆為人生,釋放情緒比控制情緒更重要
    而《頭腦特工隊》則是一部關於心理學、關於親情、關於成長的的作品。《頭腦特工隊》是皮克斯推出的第15部長片動畫電影,豆瓣8.7分的高分讓原本被外界認為在「唱衰」的皮克斯重回動畫電影界的巔峰。《頭腦特工隊》是皮克斯第4部被定位在PG級的作品,它所凸顯的主題將其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上升到了「自我認知」的心理學高度,所以,這部賣相幼稚的動畫,其實更適合大人觀看。
  • 一部被低估的皮克斯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
    《頭腦特工隊》是由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豆瓣評分8.7,名列豆瓣第174名。曾獲得第73屆最佳動畫長片金球獎。該片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和腦洞,把當時最新的心理學成果具體化,用視覺化的效果呈現出思維,變成大人孩子都能理解的形象,不僅讓觀眾獲得了有趣的心理學知識,而且又有人文關懷。
  • 專訪《頭腦特工隊》導演:我們的創意很獨特
    ▲視頻:專訪《頭腦特工隊》導演彼特·道格特,時長約09分16秒,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 《頭腦特工隊》:努力讓自己開心吧
    《頭腦特工隊》情緒變化的本身就很奇妙。每個人都不相同。有時候前一秒還很開心,後一秒忽然就低落下來。沒有緣由,沒有因果,像一場驚心動魄的經歷無人欣賞那般。《頭腦特工隊》隨著成長,情緒逐漸增多。情緒控制臺上出現五個主要情緒。我們的快樂和悲傷依然在那裡。我們學會厭惡,我們排斥不喜歡的蔬菜、不喜歡的作品和不喜歡的人。
  • 《頭腦特工隊》為何這麼火
    《頭腦特工隊》中文新預告 情緒互鬥 腦洞大開  2015年還剩下3個月,在全世界已經上映的電影裡,有一部片子在各大影評網站的得分都沒有低於8.5,它就是《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在知名評分網站Metacritic 的2015年榜上,前五隻有《頭腦特工隊》是已經上映的。也就是說,《頭腦特工隊》的94分是截至目前的今年最高分。而且,它還是一部動畫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