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丨《靈與肉》登上央視,我更懷念那個講真話的張賢亮!

2021-03-02 寧夏深1度

張賢亮的短篇小說《靈與肉》登上了央視,關注度很高。就連母親6月初也在追問猛將兄:央視8套啥時候播出呢?

我很好奇,這部寫於1980年的短篇小說,是如何能拍攝成為42集的長篇電視劇的呢?大概看了一下電視劇介紹,原來是加了不少1980年之後的內容,展現出了新時代寧夏的變化。

這和《亮劍》雖然截然相反,但是有殊途同歸的意思,電視劇《亮劍》拍攝至1955年授銜,小說卻延續到了李雲龍等一幫老將軍在文革中悲壯而死。而《靈與肉》電視劇的續篇,也向我們展現了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創業故事。

對於作家張賢亮,猛將兄無比敬仰,而且十分佩服,這是一個敢說真話,並且因此也受到文革衝擊最終被打成右派,勞動改造了整整22年的作家。

比如在《我的菩提樹》中,張賢亮不止一次的提到他在被勞動改造的時候的最深印象:飢餓!人們在勞改營裡相互揭發,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狂熱的理想。他絕大多數的文字,更多的是在反思文革給人們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

唯有經歷者,才有此體會。

▲張賢亮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現實比小說精彩離奇得多,現在最好看的不是小說,是新聞。 圖/南方周末

張賢亮在《南方周末》上發表的文章,提及了1960年饑荒時的遭遇,和他一起的勞教分子死了四個人——

有一個據說還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曾對改良馬鈴薯品種做出過貢獻,他幫助歐洲人解決了糧食問題,回國後卻因「長期吃不飽而死」。

這種命運的諷刺讓他走上了「逃亡之路」,但也讓他真正知道飢餓和物資匱乏的普遍性。

在甘肅寧夏交界的一個偏僻山村,我親眼看到一對躺在炕上的老人腳下的鐵鍋裡,煮著一個剛出生的死嬰,令我當場把膽汁都嘔吐出來。那正在10月份,還有點收穫了的莊稼殘留在地裡,一路拾莊稼帶乞討到了蘭州火車站。一看,那簡直是《巴黎聖母院》裡「乞丐王國」的再現,唯一少了些浪漫。

最終,張賢亮意識到,「勞教農場畢竟一天有三頓稀湯,只要躺著不動,一時不至於死」,於是又絕望的跑了回來。

我一直覺得,張賢亮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創建了5A的景區影視城,也不是多少部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而是他在年輕時的經歷,而且他用自己的筆,寫出了這些經歷。至少,他的這些文字,是區別《某某日報》留給後人的另一種記錄。

1979年,張賢亮平反,而1980年,小說《靈與肉》誕生。這是他第一部小說,在我看來也是寫的最小心翼翼的小說。

畢竟,一個經歷過各種死亡、各種批鬥、各種勾心鬥角的中年男人,都會變得小心而又敏感,謙卑而又客氣。

張賢亮的妻子馮劍華曾回憶,「他時常做同樣的噩夢,夢見被拉去槍斃了。」即便是在1980年代,張賢亮的小說因為過多的涉及到性,也經常會被批判。

《靈與肉》則在張賢亮的小說中,顯得無比光明。《靈與肉》結尾,許靈均謝絕從美國回來的父親接他一家去美國,而留在了勞改農場學校,絕對的「愛國主義」。這部帶給他聲譽的小說,也很快被改編成了《牧馬人》,由還沒有和陳佩斯演小品「濃眉大眼」的朱時茂擔任主演。

▲《牧馬人》中朱時茂穿的這件背心,存放在西部影視城。

靈與肉如果簡單從字面理解,是靈魂與肉體,是精神與物質。在猛將兄看來,這是一個好的小說標題,但若放在影視中,似乎有些讓人不明就裡。1980年代的電影,改名為《牧馬人》,恐怕更多的擔心是那個年代,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如今央視播出的電視劇《靈與肉》,名稱雖然和小說同名,但個人覺得,並不利於傳播。

畢竟,《靈與肉》相比《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而言,名氣略遜。後兩者拍攝成為電視劇後,自帶流量,《靈與肉》則並不具備上述優勢。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有看點的電視劇,裡面的寧夏小曲也唱得有滋有味,錦上添花。這裡沒有什麼流量小生,當家花旦,有的都是一幫老戲骨。加之在寧夏拍攝,對於本地人來說,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視作品。

▲《靈與肉》寧夏小曲片段。

不過猛將兄挺反感一些媒體毫無責任的追捧。諸如「《靈與肉》在央視八套熱播後引起強烈反響」的文章,找來幾個觀眾大加讚揚一番,就成了「強烈反響」了?這種報導模式,多年來在寧夏揮之不去,一部很棒的影視作品,無需「槍手式」肉麻的吹捧,更需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品味。

恐怕張賢亮在世,看到這種吹捧,也會氣的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

去了解作者張賢亮經歷的那個時代,別忘記過去曾經的錯誤, 這才是這部小說和電視劇的最大看點。

對這部電視劇,猛將兄更想聽聽大家的觀點

來吧,別吝嗇。說說吧!

相關焦點

  • 南梁人記憶中的張賢亮!
    近期,根據當代已故著名作家張賢亮先生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42集電視劇《靈與肉》在央視八套熱播,劇中主人公許靈均因父親是資本家被錯劃成右派下放到賀蘭山農場七隊勞動改造的生活場景,其實也是當年張賢亮先生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到銀川市郊的西湖農場和南梁農場勞動改造長達
  • 著名作家張賢亮病逝 盤點《靈與肉》《綠化樹》等代表作【2】
    張賢亮代表作品 《靈與肉》封面 (資料圖) 1、《靈與肉》——1980年《朔方》第9期 內容簡介: 小說描寫一個受到二十多年社會冷遇的右派許靈均在靈與肉的磨難中精神得以升華的故事。一面是富豪的生身父親的誘勸(它是一種金錢美女的享樂主義外力的象徵),一面是患難與共的妻子與鄉親的善良(它是一種富有傳統規範的真善美的倫理內驅力的召喚),許靈均終於坐著馬車回到了大西北荒原上的那間用自己靈與肉築成的小土屋裡去了。這部作品明顯地帶著一種哲理的反思意味。 書摘: 許靈均沒有想到還會見著父親。這是一間陳設考究的客廳,在這家高級飯店的七樓。
  • 小說曾引發爭議,電影版堪稱經典,央視播出人性大劇《靈與肉》!
    6月17日,電視劇《靈與肉》在央視八套黃金檔開播。這部劇改編自作家張賢亮同名小說,講述以主人公許靈均在西北地區多年的成長經歷,人生的碰撞與掙扎,以及感情的糾葛和事業的抉擇。該劇的核心主題是:靈魂和肉體能否統一,如何統一?
  • 《靈與肉》與《靈與肉》
    也就是想把小說《靈與肉》和電視劇《靈與肉》作一個無聊的比較。《靈與肉》這篇小說很早很早就讀過的,故事情節不是那麼複雜,因為是一篇短篇小說,就以為,就是改編成電視劇,也不會複雜到哪裡去。而小說裡多是以作者敘述為主的,人物對話那是很少的。
  • 電視劇《靈與肉》比原著多了些什麼?
    據說,《靈與肉》編劇當初和張賢亮(1936-2014)談改編電視劇的時候,張賢亮認為《靈與肉》拍成90分鐘的電影還行,如果拍成電視連續劇篇幅就不夠了。張賢亮小說《靈與肉》只有6節,2萬多字。根據《靈與肉》改編的電影《牧馬人》拍攝場地增加角色張賢亮的原著裡
  • 作家張賢亮逝世前稱「我在等死,不是開玩笑」
    《靈與肉》是婚後張賢亮寫的第一部小說,一夜成名,次年,兒子張公輔出生,小說隨後被導演謝晉拍成了電影《牧馬人》,朱時茂因在電影中扮演剛平反的知識分子許靈均而成名。那年44歲的張賢亮給馮劍華的印象是,因為長期「改造」人變得格外謙卑,在編輯部逢人就叫老師。他去北京等地出差回來,總會帶些煙茶等小禮物送人,馮劍華不以為然:「為什麼總是你送別人禮物,別人怎麼不送你?」
  • 【美文推薦】張賢亮:我一點都不關心韓寒郭敬明他們
    多年間,張賢亮所寫作品屢次獲獎,也曾「下海」創辦過影城。說起人生,他曾感慨:「我的人生經歷其實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說,我至此足矣。」2011年7月,張賢亮在接受《杭州日報》採訪時直言:「我一點都不關心韓寒郭敬明他們,他們寫的東西我一個字都沒看過。」張賢亮是怎樣一個人?別人又是如何評價他呢?
  • 新劇《靈與肉》收視拔尖,孫茜講述沉浸式表演心得
    6月19日,《靈與肉》實時收視率趕超世界盃直播這就是改編自張賢亮同名小說的電視劇《靈與肉》,由于小偉、孫茜、趙毅、趙寧宇、黃小蕾等一派實力演員出演,於17日起在央八熱播。《靈與肉》的故事發生在寧夏六七十年代的賀蘭山農場,時間跨度三十多年,譜寫了一曲知識分子的青春史詩。
  • 張賢亮談性,還有與宮雪花的一段豔遇
  • 曾勞改22年的張賢亮,如何成為作家首富?
    其中,張賢亮的代表作之一的短篇小說《靈與肉》,在1982年被改編為電影《牧馬人》,由謝晉導演,推出後廣受歡迎。在票價只有1毛錢一張的80年代初,《靈與肉》創造了1億元的票房紀錄。這等於是說,每一個中國人都買票進電影院看了一遍。男女主角許靈均、秀芝為廣大讀者耳熟能詳。
  • 電視劇《靈與肉》主創齊聚寧夏 眾星打造中國版「文藝復興」
    《靈與肉》於今日在寧夏銀川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鎮北堡西部影城舉行開機新聞發布會。張賢亮同名小說改編 曾影響億萬觀眾  1982年,由謝晉執導,改編自張賢亮先生小說《靈與肉》的電影《牧馬人》公映,觀眾達1.3億人次並獲獎無數。如今,這部曾影響了億萬觀眾的藝術佳作將被寧夏電影集團賦予新的生命。
  • 信念的力量,生命的拷問——我眼中的《靈與肉》
    最近剛看完于小偉和孫茜他們主演的42集電視連續劇《靈與肉》。我是70後,應該是劇中主人公兒女一輩的一代人,但是我卻由衷地感覺這部片子好像自己有所親歷過一樣。我的父親是1964年下鄉知青中的一員,快三十歲的時候才組建了家庭,母親是當地農村的姑娘,比父親小9歲。
  • 電視劇《靈與肉》:回歸經典,展現苦難人生中的心靈史
    電視劇《靈與肉》劇照  電視劇《靈與肉》改編自張賢亮的同名小說
  • 曾被勞改22年的張賢亮,如何成為作家首富?
    他叫張賢亮。 張賢亮的一生,充滿傳奇。 張賢亮的祖籍是江蘇盱眙,於1936年12月生於江蘇南京。張賢亮年少成名,讀中學時就開始文學創作,21歲在著名的文學期刊《延河》上發表詩歌《大風歌》。也正因為這首詩歌,他被送到寧夏進行勞動改造,長達22年之久。
  • 曾被勞改22年的張賢亮,如何成為作家首富?
    他叫張賢亮。張賢亮的一生,充滿傳奇。張賢亮的祖籍是江蘇盱眙,於1936年12月生於江蘇南京。張賢亮年少成名,讀中學時就開始文學創作,21歲在著名的文學期刊《延河》上發表詩歌《大風歌》。也正因為這首詩歌,他被送到寧夏進行勞動改造,長達22年之久。
  • 走近張賢亮——比小說還精彩傳奇的一生
    」家庭的詩人張賢亮1936年生於南京,童年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度過的,他的父親畢業於哈佛商學院,9.18事變後回國,先後結交過張學良、戴笠等人,1949年,張賢亮的父親作為舊官僚被關押,於是,被認為出生於反動家庭的張賢亮,註定要歷經一番磨難。
  • 《靈與肉》
    在一個階級鬥爭激化的年代,人性的自私與可怕暴露無疑,1959年主人公許靈均因為自己的『出生』問題被劃分為『右派』,開始了長達20年的放牧生涯,用他自己話說:你們都有機會,我,沒有,我投錯了胎,我犯的是出生罪出生於資產階級家庭,而他是包辦婚姻的產物,父母感情不和,11歲時父親去往美國,而母親在父親離開的第三天因病去世,從此便過著如『棄兒』般的生活
  • 她是《靈與肉》的最大敗筆,犯了一個老毛病
    《靈與肉》是張賢亮的一部短篇小說。將一部短篇小說改編成電視連續劇,難免要增設原著中沒有的人物和情節。相對而言,電視劇《靈與肉》的改編較為成功,基本秉持了原著的內涵。一位網友說,「可以這麼說,《靈與肉》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原著的魅力是其一,編劇的水平極高是其二,于小偉、孫茜等眾位演員的精深演技是其三。縱觀全劇,演員基本上是素顏出鏡,時代風貌還原得較好。」對此,您怎麼看?《靈與肉》一共有三位編劇,一位總編劇。一位網友猜測說,「《靈與肉》會不會是分集編劇,由每一位編劇負責其中的一段呢?劇中,當李秀芝(孫茜飾演)的母親出場,感染力大大減弱。」
  • 黃小蕾花式表白上線 電視劇《靈與肉》11月13日開播
    當代史詩電視劇《靈與肉》將於11月13日晚間黃金檔播出。該劇是由黃小蕾搭檔于小偉、孫茜、王全有等出演。改編自著名作家張賢亮先生經典同名小說,講述了以主人公許靈均為代表的新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在艱難歲月中堅守理想信念,用知識的力量改變命運、創造奇蹟的傳奇故事。
  • 電視劇《靈與肉》、電影《阿修羅》都和這個固原人有關!
    2018年6月17日,根據著名作家張賢亮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靈與肉》登錄了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CCTV-8),沒有宣傳造勢,沒有流量明星,這部劇憑藉精彩的劇情、貼近時代的良心布景和演員紮實的演技,默默拿下了同階段的收視冠軍。《靈與肉》由寧夏電影集團和鑑真影業聯手打造,而編劇之一,是來自於寧夏電影集團的老員工錢健,他也是咱地地道道的固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