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譯文】
復,是還原、重新開始。暢通。出徵和回家都不會受到傷害,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加入也不會有罪責。在正確的途徑上回還和重新開始,七天就能夠做得到重新開始,適宜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注釋】
「復」字的本義就是再一次回到舊居、老地方。再回到熟悉的地方,或者是從事舊行當,自然是駕輕就熟,所以卦辭中說「亨」。在熟悉的地方重新做一次熟悉的事情,意外的情況就會少很多,至少是不會造成大的麻煩,卦辭中用「出入無疾」來比喻,這在古代是重大而後果難以預料的事情。在社會上結交人,向來是利害並存的,結交熟人故知則會放心很多,所以有「朋來無咎」。
總的意思就是說:沿著熟路再做以前的舊事,即使是再複雜、危險的事情,也不會有大的意外。即使是和很多人聚合在一起,人員增加了、隊伍擴大了,協調更加困難,也是無妨的。新的開始帶來新的機遇,堅持做下去就會有收穫。
《剝卦》是銷蝕,《復卦》是還原。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譯文】
《彖傳》說:重新開始,暢通。堅強的力量重新來到,沿著合理的路線運作,所以出徵和回家都不會受到傷害,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加入也不會有罪責。在正確的途徑上回還和重新開始,七天就能夠做得到重新開始,天體也是這樣循環運作的啊。適宜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是因為堅強的力量在發展壯大啊。《復卦》所謂的陰極必反陽的道理,大概是天地用其循環運行的規律來啟示人們的吧?
【注釋】
看到「七日來復」,我們不由得會聯想到七日一個循環的星期制。據考證,星期制最早產生於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倫,後經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在歐洲國家的語言中,星期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至於我國古代先哲是怎樣產生七日循環的概念,估計也是由星象學得到的啟示,如同月、年一樣。只不過現在還沒有具體的考證資料,說明我們的七日循環周期具體是指什麼。
彖辭中的「剛反」,就像是疲累不堪的人經過休息,力量就會重新產生一樣,並隨著時間流逝而周期性逐步增長,這好像是天地給予人們循環不絕的機會。人們應該以此啟示,反覆修養自身,優化觀念和規範,推動社會不斷地發展前進。
有人用卦變周期來解釋「七日來復」,說重卦一個有六個爻,初爻到上爻,再返回初爻,剛好是七個位數。我們知道卦變的周期是十二,古人用來代表十二個月,這樣數爻數的的解釋,明顯有湊數之嫌,而且無法說明「天行」到底是什麼意思。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譯文】
《象傳》說:震卦在下為雷,坤卦在上為地,雷在地的底下開始醞釀,這就是《復卦》的取象。先王由此領悟到,一元復始是一年的開始,為了涵養陽氣迎接天道回歸,把這一天定為最盛大的節日——春節,這一天關閉城門,商人旅客都不能夠走動,君王也不去邊境視察。
【注釋】
象辭用太陽的寒暑變化來解釋「復」,《復卦》代表的是夏曆十一月,在周朝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至日」就是現在所說的冬至日,為新年的第一天。從天文學角度看,冬至這一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漫長的一日。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始,中國古人卻認為它是「一陽生」。在最歡樂的時候給你警示(參看《豫卦》),在最黑暗的時候給你希望(參看《明夷卦》),在最寒冷的時候給你溫暖(《復卦》),在最酷熱的時候給你清涼(參看《遁卦》),在最光耀的時候告誡你要擔當(參看《大有卦》),在最強大的時候提醒你要收斂(參看《大畜卦》),這是中華文明獨有的智慧。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從曆法來的,並根據氣候變化對人類的活動提出警示和告知。「至」字的本義,就是回家躺在床上休息。古人認為至日應該停止一切社會活動,休養生息,幫助陽氣恢復,以利於迎接新的生活周期。西方在新年進行狂歡慶祝,在這一點上,中西方是迥然不同的做法。
初九 不遠復,無祇(qí)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譯文】
初九。偏離正道的距離不大,就能夠自覺返回,沒有偏離到有大問題而懊惱的程度,自始至終吉祥。
《象傳》說:偏離正道距離不大就能夠自覺返回,還是有機會來完善自己缺陷的啊。
【注釋】
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立即加以改正,這是善莫大焉。
古人所謂「修身」就是努力改正和彌補自己的行為、性格、價值取向等方面的錯誤和不足。儒家學者將本爻當做「修身」的啟示,顯然,在儒家看來,君子的修身是反覆不斷進行的事情,能夠這樣做是非常可貴的。
祇,古代稱地神;這裡指很大的。
六二 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譯文】
六二。像炎熱的曠野找到陰涼一樣返回正道,吉祥。
《象傳》說:像炎熱的曠野找到陰涼一樣返回正道,向百姓廣泛施予恩德的行為也應該是這樣的啊。
【注釋】
「休復」,強調高度的自覺性,這種高度的自覺性,是由根植於內心的「仁」的思想所決定的。「仁者不憂」,是說有平等博愛思想的人,看到應該做的事情,不會思前想後遲疑不決。
六三 頻復,厲,無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譯文】
六三。未經深思熟慮行動,又返回正道,有危險,但沒有罪責。
《象傳》說:未經深思熟慮行動是有危險的,但是畢竟是回到正道,理應沒有罪責啊。
【注釋】
頻,從步從頁,步是行動,頁是頭腦,頭腦聽從於腳步,比喻未經深思熟慮的行為。頻字的引申義有動詞接近、並列,形容詞重複、危急,副詞屢次等。
未經深思熟慮的行動往往是指經驗主義的行為。經驗主義是孤立、片面地看待問題。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好學」是怎麼和「不遷怒,不貳過」聯繫起來的呢?學,是指系統理論性研究;好學,是理論修養很高深,看問題達到了形而上的高度。理論修養高深,就不會犯孤立、靜止、片面的經驗主義錯誤,經驗主義是形而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六四 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譯文】
六四。秉持不偏不倚的原則,自己孤立主動地返回正道。
《象傳》說:秉持不偏不倚的原則自己孤立主動地返回正道,這是為了遵照自己人生信念去做的啊。
【注釋】
做事情公正而無偏私,發現錯誤不需要別人指出就自覺改正,這是符合人生正途的做法。
《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說:「找不到行為完全符合人生正途的人而結交,一定要找結交者的話,就找狂狷的人好了。狂的人不顧一切地向目標前行,狷的人不屑做任何不符合道義的事情。」)中行者,既不失去人生目標,也不會不顧一切。
六五 敦復,無悔。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譯文】
六五。能夠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地返回正道,沒有懊惱。
《象傳》說:能夠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地返回正道,沒有懊惱,是因為秉持不偏不倚的原則,所以能夠自己省察自己啊。
【注釋】
換位思考、推己及人,發現錯誤及時糾正,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能夠做到這樣,不僅是面對眾人時公正無偏私,而且是面對人與我之間時,也會做到公正無偏私。恕道,是可以終身秉持的人生信條,因為它不分主體,不計時空。
上六 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於十年不克徵。
《象》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
【譯文】
上六。失去了辨別能力而不能回復正道,有災禍。會獲得外患內憂。這樣的將軍指揮軍隊作戰,結果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失利;這樣的大臣輔政,國家就會有災禍;這樣的君王會疏懶懈怠,國力衰微,十年都無力討伐不義的邦國。
《象傳》說:失去了辨別能力而不能回復正道的災禍,是違背了領導者必須認識清醒、信念堅定的原則啊。
【注釋】
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就不知道錯在哪裡;沒有堅定的信念,就不會迷途知返。這樣做事難免有內憂外患。將軍如果這樣,會一敗塗地;大臣如果這樣輔政治國,國家就危險了;君主如果這樣,必然是疏懶怠政,導致常年不能夠有效地管理所屬的邦國。
(關注ID:fufengshuyuan)
本公眾號的文章皆為原創,歡迎閱讀、分享、轉載。如需引用文中觀點,需經原作者書面許可。
(聯繫方式:微信號yunqi1356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