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什麼沒有可值得誇耀的?勝利不是靠撤退贏得的

2020-12-20 騰訊網

1940年5月,德軍通過空降兵輕易地「撬開了」比利時的大門,B集團軍群開始有「節奏的」向前推進。為什麼是有「節奏的」呢?因為這個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的誘餌,真正的主攻是A集團軍群。

從德軍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左翼的C集團軍群只有17師;右翼的B集團軍群共有28個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摩託化師;而中路的A集團軍群擁有包括10個裝甲、摩託化師在內的64個師,擔任著主攻方向。

在法國的邊境線上,要說防禦能力最強的恐怕要算馬奇諾防線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時,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阿登山區地勢險要、山路崎嶇,不適合大兵團運動。英、法兩國寧肯相信德軍進攻比利時,也不相信德軍會從阿登山區衝出來。

這就是曼帥計劃中最精妙之處。「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關鍵。在阿登山區的問題上,英、法聯軍犯了「官僚主義」,或者說依然延續著傳統的軍事思維,山路難走但還是有路可走,地勢險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託化部隊的使用,泥濘、險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問題,再加上德軍優秀的軍事素養和高機動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幾百輛坦克經過2天的艱苦跋涉,終於穿越了阿登山脈110公裡長的森林地區。

為了達成戰役目的,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以及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聯軍的注意力,掩護了A集團軍群的行動。與此同時,龐大的A集團軍群也開始秘密推進,高度的紀律性使這一行動得以成功實施。

更關鍵的是,節點把握得恰到好處。德國元首和曼帥最擔心的就是,英、法聯軍按兵不動,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聯軍不僅行動迅速,而且出動了全部主力,就在其進入比利時不久,德軍從阿登森林冒了出來,直插其後方,節點掐得相當準。

而「速戰速決」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法國戰役中,德軍的「快」可以說是人人稱道,而戰術更是完美。B集團軍群成功地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C集團軍群又牢牢牽制住馬奇諾防線的法軍。於是,在法國縱深給A集團軍群,留出了一個非常大的間隙,利於其快速推進。

古德裡安指揮的3個裝甲師,作為A集團軍群先鋒,突擊的速度也「不是蓋的」。日行速度平均達30公裡,僅10天就抵達了英吉利海峽,在地圖上畫出了一個「漂亮的左勾拳」,抄了英、法聯軍的後路,徹底將其打蒙,「很自覺」地舉手投降。

然而,快速推進的德軍,追上法軍後,將武器排在公路上用坦克進行碾壓,並讓他們向後轉,自己去找跟進的德軍投降。由於速度太快,以至於整個A集團軍群,拉出了一條長達百餘公裡的細線。在德軍進攻的第5天,法國總理就坦言,這一仗恐怕要打輸了。

期間,同樣驚慌失措的,還有德國元首和高級將領們。不過,他們是因為部隊的推進速度,遠遠超過了預期。為避免裝甲部隊遭到側翼攻擊,急令暫停進攻2天,等等後面的步兵,但遭到古德裡安的拒絕,因為奇襲是戰役勝利的關鍵。

如果說曼帥的計劃實施中,唯一的錯誤就是,元首命令部隊停止圍殲。德軍到達英吉利海峽,預示著對英、法聯軍的三面包圍已完成。然而,一紙命令讓他們得以從敦刻爾克撤走。不管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這無疑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遺憾。

有意思的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在日後不僅被描述成勝利的象徵,而且還被搬上銀幕,成為英國人值得誇耀的行動。殊不知,這是德國給英國的恩賜。從戰術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因為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贏得的。

總之,曼帥的計劃實現了德軍進攻法國「速戰速決」的目的。戰役僅進行42天宣告結束,法軍傷亡20萬人,還有150萬人被俘。由此可見,「閃擊戰」的效果顯著,與一戰法軍陣亡136萬人相比,二戰的法軍更多的是被嚇破了膽。

曼帥之所以被稱之為戰略家,此戰足以證明。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為什麼沒有諾曼第登陸大?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並沒有諾曼第登陸大,主要原因無非是逃跑與進攻的區別,因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好是諾曼第登陸的逆行版。其次是在運送人數上的區別,諾曼第登陸運送的人數是288萬,同時還包括大量的武器裝備;敦刻爾克大撤退是33萬人,是掉盔卻卸甲的敗兵,是在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
  • 《敦刻爾克》戰爭不是靠撤退贏得的,但卻蘊藏著勝利
    一、海灘上的長龍 諾蘭的《敦刻爾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二戰題材電影,有不少觀眾難以接受其敘事風格。這部電影中,沒有恢弘的戰爭場面,缺乏子彈炮火橫飛的兩軍對壘,沒有充滿正能量的孤膽英雄,甚至連敵人都是「隱身」的。其主旨就是一個字:逃。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否被過譽?
    另外,我認為敦刻爾克撤退中值得稱讚的是那些冒死駕船去營救潰兵的英國民眾和在槍林彈雨中掩護撤退的皇家空軍與海軍士兵!所以你沒有必要給我糾結遠徵軍(陸軍)英勇不英勇。因為他們不英勇!敦刻爾克和長徵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事件。二者都是 成功撤退,保存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者是有共同點的。在這個共同點上,二者是可以類比的。
  • 圖憶|77年前的敦刻爾克:一場孕育著勝利的歷史性大撤退
    圖憶|77年前的敦刻爾克:一場孕育著勝利的歷史性大撤退 澎湃新聞記者 文若愚 實習生 倪煒 2017-09-06 19:05 來源:澎湃新聞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對於取得驚人勝利的德國人來說,這似乎無關緊要,畢竟他們給了堪稱戰爭史上勢均力敵的對手以最沉重的打擊。就法國人而言,這既是恥辱,也是背叛。英國人抽身而退,沒有和盟友並肩戰鬥。就美國人而言,這是大無畏的象徵,無異於抗擊納粹侵略者的勝利。就英國人而言,這是一次絕處逢生、轉危為安的機會,是希望之火行將熄滅卻又重新燃起的奇蹟。
  • 《敦刻爾克大行動》:撤退不是輸,低頭更不代表失敗
    這些戰爭電影大多有著共同的特色,也都有其獨一無二的韻味,也許它灑狗血、也可能在故事的呈現上多了一股激情,但如果你看過克裡斯多福諾蘭之《敦刻爾克大行動》,你會發現這是你前所未見的戰爭電影規格,顛覆你對戰爭電影的想像。就連諾蘭自己也說,這是一部「不著重於戰爭血腥」的懸疑電影。
  • 十大未解之謎之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經常在世界未解之謎資料中看到,在我們歷史課本中只有不足100字的介紹,人們習慣於記住勝利者,記住諾曼第登陸史詩般的輝煌,卻忘卻了輝煌背後的星星之火——敦刻爾克大撤退。
  • 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
    l 《敦刻爾克》的流行,與不應被遺忘的歷史《敦刻爾克》這幾日可以說是刷爆了斟茶君的微博和朋友圈,大家紛紛都曬出了自己的觀後感以及幾刷之後的電影票,表現出了自己對於《敦刻爾克》的喜愛。誠然,斟茶君並不否認《敦刻爾克》這部影片的優秀,諾蘭使用他深厚的導演功力將這場英法聯軍的大撤退表現得生靈活現,令所有的觀影人都能夠再度關注起這場二戰期間最大的撤退行動。
  • 泰禾黃其森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5日,英國選擇在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進行有序戰略撤退。雖然物資損失慘重,但為後期的反攻保存了實力,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80年後,類似的劇情在泰禾掌舵人黃其森身上演繹了一遍。壹5月13日晚,泰禾發布公告證實關於其正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傳聞。
  • 十個問題,可略懂「敦刻爾克大撤退」 | 短史記
    電影再現了「二戰」時期的著名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此役,33萬英法聯軍,在德軍的攻勢下,奇蹟般於9天時間內自敦刻爾克撤往英國本土。撤退途中,聯軍幾乎丟棄了全部物資,包括約1200門大炮、500門反坦克炮、700輛坦克、5萬噸軍需……本文整理了10個問題,嘗試扼要勾勒出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大致輪廓。1、聯軍為何選擇自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到底如何
    約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伏擊的狹小區域內。為了挽救包圍圈內的聯軍,英國海軍部開始調集大批船隻,以從敦刻爾克將聯軍士兵撤退到英國。為此,英國海軍連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漁船、駁船、平底船、遊艇和救生艇,所有可以在沿海使用的運輸工具都全部徵用,全力以赴展開撤退行動。
  • 普世價值假假真真:《敦刻爾克》和敦刻爾克大撤退
    可惜的是,「回家」這個主題在《敦刻爾克》裡太過虛偽,歷史上敦刻爾克大撤退決不是為了回家,也不是突圍,而是一場醜陋的潰逃。兵敗如山倒1940年5月,處於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四十多萬英法軍隊在德軍咄咄逼人攻勢面前,企圖向南方轉移,伺機反擊或走海路撤退。
  • 英國人不淡定了,當年敦刻爾克大撤退都沒有今年的疫情慌
    今天咱們就來幫著英國人回憶一下當年的敦刻爾克大撤退。01明明是場大撤退,為什麼被英國人吹噓了幾十年?還被拍成了各種版本的電影做紀念?懂軍事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大軍團作戰最難的不是怎麼衝上去,而是怎麼有序的撤下來。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為什麼諾蘭在影片中不採用真實的歷史角色,而選擇完全虛構呢?諾蘭在北京面對媒體時,是這麼回答的——「我採用虛構人物的決定是基於我的研究,我看到很多一手的資料,作為編劇我非常了解要講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故事的話是需要深刻的人物塑造的。所以我讀過這些人物事跡之後,我覺得直接把他們的故事搬上銀幕的話還沒有那麼大的信心,我覺得反而用一個虛構的故事更容易表達我想表達的東西。」
  • 《敦刻爾克》將上映:這些書帶你重溫「最偉大的撤退」
    同時,英軍大量重型裝備被遺棄在敦刻爾克。  如二戰中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一樣,「敦刻爾克大撤退」也成了文學家和導演不斷演繹的故事。雖是慘敗後為了保存實力的撤退,但依然有許多史家評價其為「勝利的戰役」「敦刻爾克奇蹟」。  由於電影 《敦刻爾克》 已於7月21日在北美及部分國家/地區率先上映,至今已積累下了不錯的口碑,一些評論不吝讚美,造就了該片在我國電影觀眾心中的期待值。
  • 《敦刻爾克》撤退也是勝利
    前幾天沒有買到動車只能坐慢車回去,2個半小時,我翻出了這部電影。諾蘭的大名不用提了,尤其是最近又有《信條》上映,所以趕緊給自己開個小差。很早就聽說過這個事件,德國佬趕呀趕想把英法聯軍趕到水裡,而天生就是水手的英國平民全力衝刺把子弟兵救了出來。很老套的故事,導演從小兵的角度出發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只想活著,扒在棧橋裡,冒充醫療兵,藏在破船裡,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活下去。
  • 【預告/海報】敦刻爾克大撤退
    諾蘭主演: 湯姆·哈迪 / 菲昂·懷特海德 / 基裡安·墨菲 / 馬克·裡朗斯 / 肯尼思·布拉納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 荷蘭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7-07-19(法國) / 2017-07-21(美國)又名: 敦刻爾克 / 敦克爾克大行動
  • 敦刻爾克撤退大事記|德軍|盟軍|法軍_網易訂閱
    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約34萬盟軍士兵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渡海撤回英國,避免了在德軍的包圍下全軍覆沒的命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正是以下這些事件塑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離行動,成就了最神奇的戰爭逃生計劃。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黑幕:英國佬出賣盟友種種卑劣行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絕大部分法國人,對於敦刻爾克撤退是不滿的,甚至是仇恨的。法軍認為英國人出賣了盟友。因果人讓法國人給他們殿後,最後丟下了這些可憐的法國佬。真相是什麼樣呢?聽薩沙說一說吧。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之前,邱吉爾就將英軍士兵列在優先位置,法國人則無關緊要。
  • 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給現代戰爭的4點重要啟示
    1.閃擊戰在敦克爾克撤退行動以前,英法盟軍所固守的西線幾乎沒有任何明顯活動,8個月以來這條防線上被稱為「假戰」,但是德國部隊卻有自己的盤算,他們的動作將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間,給英法盟軍來個出其不意,這就是閃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