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客家人有「嬲秋」的習俗,即男女均不下地,大家都休息、飲宴一天,否則就要驚犯了秋神,就要歉收甚至無收成。清乾隆《嘉應州志》載:「立秋日,不操作,婦女不採園蔬,謂之歇秋。秋收也,不歇,忌觸秋則無收之雲。」
「嬲」,在漢語詞典、辭書中讀音為「鳥」,詞義為「糾纏」、「戲弄」。在客語中,「嬲」音同「嫽」,讀為「聊」(liáo或liào)。但客語「嫽」的詞義仍非美好、相擾、戲弄,而應解釋為休息、休閒,停止勞動與生產。如:「今天系秋日(立秋),大家唔上工,在家裡坐嬲。」又如山歌詞:「坐下來,嬲下來,嬲到兩人心花開。」
梅縣、興寧、大埔等鄉村都有「過秋節」的習俗。過秋節又叫「做秋」。這時夏收夏種大忙季節已基本結束,進入相對農閒的季節,人們辛苦了一個多月,正是該休整的時候。「秋」在此處是客家話「完了、好了」的意思。既然農事做完了做好了,就要慶祝一番。次日,人們不乾田園活,家家都踏(舂)新米粄,煮湯圓或蒸味酵粄,有的殺雞鴨或買豬肉、牛肉過秋日。俗語云:「秋日冇踏粄,心舅眼耿耿。」
興寧秋日風俗是子姜炒子鴨,此菜為興寧人秋日應節菜。至於做法就不再贅述,反正回到家媽媽已經弄好的了。在此再次說聲媽媽辛苦了!
舊時客家人過秋節時,常舉行遊神活動。其中影響較大者是梅縣松源等地的「扛公王」活動。「扛公王」在當地稱為過月半。從立秋之日起一直持續到農曆九月底,各姓村莊輪流過月半。在這段時間,各村輪流扛龍源公王出遊,非常隆重。在扛公王的前幾日,各村派代表到宮內商議,決定迎神日期和神像的具體分配,然後回村通知並轉告各自親友,請他們屆時前來參加慶祝活動。扛公王那天,人們身穿新衣新鞋,頭戴新帽,有的還化彩妝穿戲服。全村人組成長長的迎神隊伍,擎著紅黑兩面大旗,高舉「迴避」、「肅靜」牌,燈籠、鑼鼓、吹笛手等緊跟其後,龍旗、彩旗護衛,一路大鬧八音,遊戲取樂,好不熱鬧。公王進村後,先到每一屋停一下,供村民祭拜,然後放到祖宗祠堂,住兩至三天。最後一天叫「敬公王」,早晨要舉行盛大的祭禮,宣讀「祝文」,寓春祈秋報之意,然後全村人將公王送回龍源宮。
客家立秋多有禁忌,大多數客家地區忌夜間立秋。俗諺云:「瞎目秋(指夜間立秋),番薯芋裡有;光目秋(指白天立秋),米谷有。」就是說,夜間立秋的話,是年只有番薯、芋頭等雜糧可豐收,而白日立秋則可五穀豐登。
忌立秋打雷。如贛南、閩西、梅州、惠州等地客家均有諺云:「雷打秋,對半收。」即如果在立秋到來之際,天上打雷,就是晚稻歉收的不祥預兆。有些地區則言:「秋打雷,捶打捶;雷打秋,再好禾苗得半收。」就是說如果立秋後才打雷,則預示豐收(捶打捶是糧食多的樣子);如果立秋前打雷,則晚稻水稻秧苗長勢再好也沒用,收成不好(多秕谷)。
忌立秋日下雨。客家諺云:「立秋有雨秋不幹。」如果立秋日下雨,則整個秋季不乾爽,是晚稻爛秧的歉收之兆。
立秋為什麼不能出門
忌秋。立秋日不下田,用紅紙書寫「今日立秋,百病皆休」,貼在牆上。這個是在農村裡的一些說法,但是對於現代人應該沒有這些禁忌。
點擊右上角圖標分享到朋友圈
免費訂閱 點文章標題下的 興寧新聞 快速關注
聯繫我們 搜微信號xingningnews 關注後發消息
悅讀興寧 感謝您的關注,我們讓您悅讀興寧事
興寧市最大的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