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驚喜連連》 周日首播...
央視財經(《回家吃飯》)今天立秋啦!立秋,一枕新涼一扇風。當夏天的餘熱還未散盡,立秋帶著一縷清風已悄然而至。今日凌晨4時1分,立秋節氣到,意味著夏季結束,秋季開始。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盡情地表達著愛秋喜秋的情懷;辛棄疾也說「卻道天涼好個秋。」如此可愛而又充滿詩意的秋季,你準備好迎接它了嗎?
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初候是指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雖然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但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同夜晚的涼風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所以清晨空氣中的水蒸氣附著在植物表面會凝結成顆顆晶瑩的露珠,此為二候。而三候最特殊的是此時的蟬,由於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裡,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也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溼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容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養肺。而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還處於衰弱階段,因此,立秋過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因此要加強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專家指出,要適當多潤肺,多補充水分,少食燒烤、油膩、傷胃的食物;相反,可多吃點果仁類的食物。起居還宜早起早臥,多呼吸新鮮空氣,多做深呼吸,以及時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注意不做劇烈運動,不過度勞作,可適度慢跑,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溼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所以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吃些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食物,如芡實、山藥,並避免吃寒涼食物,如梨,西瓜等,這樣才是養生的好方法。
對於秋季的飲食養生,中醫有「少辛增酸」的說法。所謂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才能防止肺氣太盛。中醫認為,肝屬木,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能損傷肝的功能,所以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來抑制肺氣。什麼屬於酸味食物呢?在水果中含酸性物質種類最多的當數山楂,葡萄也含有大量葡萄酸、檸檬酸、蘋果酸等。此外,柚子、石榴也是秋天常吃的酸味水果。
【調理脾胃】翡翠雞球
材料:雞腿 西蘭花 胡蘿蔔 雞蛋 小蔥 姜 蒜 生粉 鹽 糖 蠔油 老抽 胡椒粉 料酒 油
做法:
1. 雞腿去骨,切成肉片,焯水;
2. 蒜切碎,姜切片,蔥切段,胡蘿蔔切成花狀,備用;
3. 西蘭花改刀,用鹽清洗;
4. 雞肉中加入雞蛋清、鹽、胡椒粉、料酒、生粉、油攪拌均勻;
5. 焯過雞肉的水中加入鹽,再將西蘭花焯水,擺盤;
6. 取一小碗加入蠔油、水、糖、老抽、生粉調製湯汁;
7. 鍋中倒入油,下入雞肉、蒜、姜、胡蘿蔔、蔥,淋上湯汁,翻炒均勻。
宮保魚丁
材料:鱸魚 雞蛋 油炸花生米 蔥 姜 蒜 幹辣椒 辣椒麵 紅油 花椒 玉米澱粉 胡椒粉 鹽 白糖 白醋 醬油 油 料酒
做法:
1. 魚剔骨去刺,切成拇指大小的丁;
2. 將切好的魚丁放入碗中,加料酒、鹽、胡椒粉醃製;
3. 打雞蛋,加入玉米澱粉、油拌勻,並將醃製好的魚丁倒入;
4. 蒜、姜切片,蔥切丁,幹辣椒切段,備用;
5. 鍋內倒入油,待油溫七八成熱,炸魚丁,炸至金黃撈出控油;
6. 取一小碗加入鹽、料酒、白糖、白醋、醬油調製湯汁;
7. 鍋內留底油,放入幹辣椒、花椒,變色後放入姜、蒜、辣椒麵、適量水、剛剛拌好的湯汁、水澱粉、蔥;
8. 下入魚丁,加入紅油、花生米翻炒均勻即可。
魚骨湯
材料:鱸魚 豆腐 香菜 小蔥 姜 鹽 胡椒粉
做法:
1. 魚骨放入油鍋中煎制;
2. 加入薑片和水煮開;
3. 加入鹽、胡椒粉、豆腐;
4. 香菜、小蔥切碎,放在碗底,將魚湯盛入碗中。
羊肉湯
材料:羊肉 白蘿蔔 蔥 姜 蒜 花椒 大料 陳皮
做法:
1.羊肉切塊;
2.蔥切段,白蘿蔔、姜切片,備用;
3.鍋內倒入水,水變溫時下入羊肉;
4.打沫子;
5.放入蔥段、薑片、蒜、花椒、大料、陳皮燉2小時;
6.起鍋前半小時放入白蘿蔔。
【豆腐創意菜】煎釀豆腐夾
材料:豬肉餡 豆腐 胡蘿蔔 芹菜 杏鮑菇 大蔥 姜 胡椒粉 鹽 醬油 玉米澱粉 油
做法:
1.蔥、姜切末,胡蘿蔔、芹菜、杏鮑菇切小丁,備用;
2.肉餡中加入胡椒粉、鹽、醬油、適量水、蔥、姜攪拌均勻;
3.豆腐修邊,先切成正方形,再斜對角切成四份,然後切成厚約2cm的三角形塊;
4.每個三角形塊從頂端向下劃開,不要劃到底,成為豆腐夾;
5.盤子中撒上一層玉米澱粉,將適量肉餡塞到豆腐夾中,碼放到盤子裡;
6.所有的豆腐夾依次處理好,在最上面再撒一層玉米澱粉;
7.鍋中放油,燒至8成熱時,將豆腐夾依次放入鍋中,煎至表面金黃,夾出擺盤;
8.鍋中留底油,將胡蘿蔔、芹菜、杏鮑菇入鍋煸炒到7成熟,加入適量水、醬油、芡汁;
9.將炒好的汁澆在豆腐夾上即可。
玉袋獻寶
材料:肉餡 蝦蓉 豆腐 白靈菇 雞蛋 韭菜 高湯 南瓜泥 姜 蔥 醬油 鹽 雞精 澱粉
做法:
1.白靈菇切片,放入油鍋中煎至金黃色撈出,切成末;
2.肉餡中加入薑末、蔥末、適量水、醬油、鹽、蝦蓉、白靈菇、雞蛋清攪拌均勻;
3.豆腐切成長約6cm左右的塊,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撈出,將中間嫩的部分掏空;
4.將肉餡塞進豆腐裡,用韭菜將口部繫緊,澆上高湯上屜蒸5分鐘;
5.鍋燒熱,倒入高湯,加入鹽、南瓜泥、雞精,煮開後加入芡汁製作湯汁;
6.最後將湯汁澆在「玉袋」上即可。
【麻辣大餐川】香黃辣丁
材料:黃辣丁 胡蘿蔔 青椒 西芹 蒜 姜 豆瓣醬 辣椒麵 陳皮 花椒 白糖 芝麻油 鹽
做法:
1.蒜、姜切片,胡蘿蔔、青椒切丁,西芹切段,備用;
2.用蒜姜墊底小火煎魚,然後倒入開水煮,加入陳皮、鹽;
3.鍋內倒入底油,放入豆瓣醬、花椒、青椒、胡蘿蔔煸炒;
4.倒入適量水、白糖、芝麻油,放入煮好的魚,澆上魚湯;
5.加入辣椒麵、西芹燉煮。
酸湯肥牛
材料: 肥牛 西芹 豆芽 香菜 泡椒 紅椒 黃燈籠辣椒醬 料酒 紅醋 鹽 糖
做法:
1.鍋裡倒入水,放入泡椒煮;
2.黃燈籠辣椒醬中加入糖、紅醋、料酒、泡椒調製辣味汁;
3.西芹、紅椒切絲;
4.鍋中加入豆芽、肥牛、辣味汁、料酒、紅醋、西芹、紅椒、鹽;
5.香菜用手撕成段放入鍋中;
6.打沫子。
【花樣麵食】莜麵蒸餃
材料:蝦仁 燕麥麵 土豆澱粉 雞蛋 韭菜 料酒 胡椒粉 糖 醬油 蠔油 香油 雞精
做法:
1.燕麥麵中加入土豆澱粉和適量水攪拌,和面;
2.韭菜切碎;
3.雞蛋攪拌均勻,放入油鍋中炒到八成熟,然後攤開降溫;
4.蝦仁中加入料酒、胡椒粉、糖、醬油、蠔油、香油、雞精攪拌均勻;
5.晾涼的雞蛋剁碎和蝦仁一起放入韭菜裡拌勻;
6.將面分成大小均勻的劑子,然後擀皮;
7.包餡;
8.兩指配合捏出波浪紋;
9.上鍋蒸6分鐘左右即可。
煎餅
材料:小麥麵 綠豆面 豆面 小米麵 玉米面 小乾魚 雞蛋 花生碎 青辣椒 紅辣椒 幹辣椒 小蔥 姜 鹽 油 醬油 醋 胡椒粉 糖 雞精
做法:
1.雞蛋攪拌均勻,加入鹽、適量水、油、小麥麵、綠豆面、豆面、小米麵、玉米面順時針攪拌,然後醒10分鐘左右;
2.小乾魚無油幹炒至黃色,倒入涼水泡一會,然後清洗幾遍;
3.小蔥切段,姜、紅辣椒、青辣椒、幹辣椒切絲,備用;
4.鍋裡放油燒熱,放入花椒、八角,炸出味道,撈出;
5.放入小蔥、薑絲、幹辣椒,爆炒出味,倒入小乾魚,炒熟後,加入青紅辣椒、鹽、醬油、醋、胡椒粉、糖、雞精、小蔥、花生碎翻炒均勻;
6.用電鰲子把麵攤成薄餅狀;
7.把菜卷到餅中即可。
韭菜餃子
材料:豬肉餡 韭菜 西紅柿 麵粉 料酒 胡椒粉 鹽 糖 醬油 橄欖油 老抽
做法:
1.韭菜切碎,加入豬肉餡拌勻;
2.再加入料酒、鹽、胡椒粉、糖、醬油、水、橄欖油調味;
3.把麵團搓成長圓條,揪成面劑子,然後擀餃子皮;
4.包餃子;
5.西紅柿切塊,放入油鍋中炒成醬,加入老抽、白糖;
6.餃子下鍋煮熟。
吃好了,讀讀詩吧,讓靈魂也饕餮一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來源:央視財經
本文編輯:姜美羊
↓↓↓健康養生從現在開始!歡迎分享和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