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美與妖豔無關,她的笑容如陽光般滲透人心,她的才華折服世界。她出生於8月29日,離開也是在8月29日。
她從未自稱女神,甚至對自己的相貌不在意不自知,卻是電影史的真正的奇蹟和神話。她坦誠率真,受命運垂愛很多,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她是英格麗·褒曼。三度捧起奧斯卡小金人,是電影百年最偉大的女演員中之一
在遙遠的中國,她的很多電影,也烙印在人們記憶中——《卡薩布蘭卡》、《美人計》、《愛德華大夫》等等。
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瑞典國寶級電影女演員,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被譽為「好萊塢第一夫人」。她1915年8月29日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1982年8月29日因乳腺癌病逝於英國倫敦。褒曼曾憑藉《卡薩布蘭卡》聞名於世,以《煤氣燈下》和《真假公主》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又以《東方快車謀殺案》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璀璨的舞臺背後,她的童年時孤獨寂寞的。由於父母的過早離去,她很小就對表演產生濃厚興趣,常常一個人沉浸在假想中。十四歲時就在日記中記錄下了夢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鄉的舞臺上,觀眾們朝自己熱烈地鼓掌。
褒曼17歲那年,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戲劇學校招生。她精心準備了一個小品。考試那天,她早早地來到了考場,輪到她上臺表演了,演到一半的時候,她發現所有的人都在相互議論著什麼,根本沒看她的表演,她認為自己肯定沒戲了……慌亂之際,她聽到評判團的主席對她說:「停下吧,謝謝你,請下一個上來表演吧。」她傷心極了,甚至寫好遺書,想一死了之。
第二天早上,郵差來一封信,她打開一看,是皇家戲劇學校寄來的,竟是錄取她的通知書!她興奮地拿著錄取通知書就跑到了學校,想問個究竟。評判團主席說:「你昨天的表現相當出色啊!在昨天所有的考生中,你的表現是最好的,所以你上來演了沒幾分鐘,我們大家便在下面紛紛議論,都認為你有出色的表演天賦,都為你高興。當時,有個評委說這樣的能力就不用再演了,直接錄取吧,於是我就讓你停下,換下一個上來……」
1936年,她以《寒夜琴挑》一片引起美國大製片家戴維·賽爾茲尼克的注意,為她開啟了通往好萊塢的大門。在當時好萊塢如雲的精緻美人中,褒曼是與眾不同的,她甚至拒絕修眉整牙齒,不刻意迎合。而恰恰這份獨特氣質和個性,讓她格外引人注目。
褒曼與亨弗萊·鮑嘉1942年主演了經典《卡薩布蘭卡》(又名《北非諜影》)。該片也許是她演員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她則否認這是自己的最愛。關於大名鼎鼎的亨弗萊·鮑嘉,她說:「我不曾真正了解他,我親了他,但我不了解他。」
不管如何,《卡薩布蘭卡》公映,褒曼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當時,美國電影迷中流行一句笑談:「你知道嗎,昨天晚上我居然看了一部沒有英格麗·褒曼的影片!」
在1943年中,褒曼以《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44以《煤氣燈下》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45年再度以《聖瑪麗的鐘聲》(The Bells of St. Mary's)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一位演員,連續3年入圍奧斯卡,一次擒獲小金人,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褒曼以卓越的才華,創下了巔峰和奇蹟。
褒曼在好萊塢越來越受歡迎,她的丈夫林德斯特倫不得不接受「英格麗·褒曼的先生」這樣的頭銜。林德斯特倫開始覺得她不再需要他,而越是這樣,他越想控制她。他獨掌家中的「財政大權」,不贊成褒曼添置新衣服。他要求褒曼每天準時鍛鍊半小時,褒曼不願意,他就嘮叨不停。褒曼有時不修邊幅,他卻越來越挑剔,常責備褒曼。丈夫的嘮叨和神經質粉碎了褒曼對浪漫的幻想,但當她小心翼翼提出離婚時,他卻以為她在開玩笑。
1948年,英格麗·褒曼觀看了義大利導演羅伯託·羅塞裡尼執導的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們寫實主義的風格所折服,主動寫信給羅塞裡尼要求與之一起拍片,羅塞裡尼欣然接受。
她是美國人心目中的「聖潔女神」,但是這段美好的情愫,卻孕育了她的一段災難和罵名。起先,他們只是合作夥伴,但漸漸萌生愛意成了情侶,當時她和丈夫尚未離婚,卻替羅伯託·羅塞裡尼生了個兒子,這使舉世譁然。媒體和公眾對她辱罵唾棄。她遭到排斥,並被逐出了好萊塢。
褒曼為她那段沒有結果的愛情付出了她7年的黃金時光。遺憾的是,她與羅塞裡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敗。
1956年,她再度東山再起,以《真假公主》獲奧斯卡影后,此後才返回美國。她的浪漫情史也在1958年宣告結束。
她是世界電影的佳話,奇蹟一再發生。1957年,褒曼才終於以《真假公主》中的傑出演技,一舉成為紐約影評人協會和奧斯卡雙料影后。這表明美國人最終原諒了她,接納這位真正的表演藝術家。
1974年以《東方快車謀殺案》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掀起她晚年的另一波小高潮。
1978年演出瑞典名導英格瑪·伯格曼的《秋光奏鳴曲》(Autumn Sonata),並以此片第7次入圍奧斯卡獎,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電影中出現。
褒曼曾以《聖女貞德》(Joan of Arc)再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由於多種原因,該片並沒有造成廣泛的迴響,並且得到嚴厲的批評。它後來被修剪掉45分鐘,直到1998年才修復成完整的版本,並在2004年發行DVD。
英格麗·褒曼演得最多的一個角色,就是法蘭西聖女貞德,先是舞臺劇,最後拍成電影。
為了演好角色,褒曼翻閱了幾乎所有文獻資料。在美國演出時,蕭伯納曾把自己的劇本《聖女貞德》寄給褒曼,但她沒有採納。她認為,蕭伯納把貞德寫成了一個機警的、好鬥的女子,像個政治鼓動家。而她要表現的是真實的貞德、那個初涉社會不久因目睹戰爭慘象而哭泣的小姑娘。
一天,英格麗·褒曼接到過一個電話,說蕭伯納先生想請她到寓所來吃茶點。褒曼久仰這位英國劇壇巨匠的英名,卻不曾有過來往。
見面在蕭伯納位於農村的寓所,可是門還沒給客人打開,老人劈口就問:「你為什麼不演我的劇本?」褒曼禮貌而坦率地回答:「我不演你的劇本,是因為我不喜歡它。」
蕭伯納完全驚呆了,瞪著眼睛看著她,說:「你說什麼?難道那不是一部傑作嗎?」
不知道是什麼力量支持著褒曼,她直言道:「我肯定它是一部傑作,但這個聖女貞德不是那個真正的法國姑娘。你把她寫得太聰明了。你讓她說了很多真正聖女貞德怎麼也說不出來的話。」最終,現場成了生活與藝術關係的討論。他們以對藝術的坦誠深深地打動了對方,以率真和正直的品格吸引了對方。
英格麗·褒曼在英國倫敦離世,當時她已經罹患乳癌許久。那一天,亦是她67歲生日。
告別時刻,現場響起小提琴演奏著《卡薩布蘭卡》的主旋律《As Time Goes By》,伊人已去,音容笑貌永在。
我媒體—關乎人心,關乎價值觀
關注請搜索「wordmeiti」或「我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