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1915.8.29 ~1982.8.29
瑞典女演員
好萊塢第一夫人
英格麗·褒曼是在好萊塢大放光芒的瑞典巨星,她以《卡薩布蘭卡》中的演出而聞名於世。以美麗、聖潔、自然而著稱於世的英格麗·褒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儘管她因一場婚外情而幾乎毀掉了她的演藝生涯,但她在世界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卻並未有太大動搖,她那許許多多風格不同的銀幕形象活在了影迷心中 。
我不會為自己已經做過的事後悔,
我只為自己尚未做過某些事而惋惜。
如果一個人只有幸福,
那他就不會懂得什麼叫幸福。
只有嘗過悲哀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的甜美。
當語言變成多餘的時候,
接吻是自然讓兩個人不說話的美好技巧。
Happiness is good health and a bad memorry.
幸福就是強健健康的身體加上個糊塗的記憶。
我不會為自己已經做過的事後悔,
我只為自己尚未做過某些事而惋惜。
英格麗·褒曼熱衷生活,不揮霍無度。她雖然是一位極具魅力的女人,但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本色。她有一種可貴的單純,她坦率的面對別人,如實表達自己的情感。她有一顆善良、博愛的心,在戰爭年代她到處舉辦慰問演出,把歡樂帶給最普通的士兵 。
英格麗·褒曼擁有驚人的幻想力;在電影裡或舞臺上,這樣的幻想對她有利;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會成為她的痛苦 。
英格麗·褒曼兩次拋夫棄子、改嫁他人的原因不是喜新厭舊,而是出於她太過理想化的情感追求。
攝影大師理察·艾維頓(Richard Avedon)在 1961年2月4日拍攝的一張黑白照,在素色背景前,褒曼一隻手自然下垂,另一隻手支著頭,雙眼望著鏡頭,緊閉的嘴唇不易察覺地微微上揚,淺淺的笑意從眼睛和嘴角溢出。這和她以往面對鏡頭時表現出的那種迷人的微笑完全不同,更像是不自覺地流露。從理察· 艾維頓拍攝的這張照片中,不難看出,歲月的侵襲在46歲的英格麗·褒曼的臉上愈來愈明晰,但她的整個人有一種曾經滄海的釋然。
英格麗·褒曼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父親Justus Samuel Bergman為瑞典人,母親Friedel Adler Bergman為德國人。英格麗·褒曼 2歲喪母,12歲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對表演的濃厚興趣,常常一個人沉浸在假 想的世界中。14歲時就在日記中記錄下了她的夢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鄉的舞臺上,觀眾們朝自己熱烈地鼓掌。
1933年高中畢業後入瑞典皇家戲劇學院學習,在校其間便開始了她的表演生涯。不到一年登上影壇擔任主角,成為瑞典影壇最有前途的年輕女演員。
1935年出演電影《 Munkbrogreven》,這也是她離開瑞典皇家戲劇學院後的第一次演出。
1936年主演古斯塔夫·莫蘭多執導的《Intermezzo》,引起好萊塢著名製片人戴維·賽爾茲尼克的注意。1939年應戴維·賽爾茲尼克之邀前往好萊塢拍攝同名電影的美國版,與萊斯利·霍華德搭檔,導演是格利高裡·拉託夫。在好萊塢引起轟動。於是賽爾茲尼克和她籤訂了七年的合同。次年登上百老匯舞臺。
寒夜琴挑
Intermezzo (1936)
寒夜琴挑
Intermezzo: A Love Story (1939)
英格麗·褒曼來到好萊塢以後,很快成為當時知名度甚高的明星。她的美清新典雅,很長一段時間她都以本色出現在影片中。她的表演自然純樸,在她表演的角色中,你不太可能找到褒曼本人的影子,那種真實性吸引你去一遍遍地欣賞她的作品。在好萊塢其間,英格麗·褒曼拍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影片,包括《卡薩布蘭卡》、《美人計》、《煤氣燈下》、《聖女貞德》等。這些影片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女人的面孔 En kvinnas ansikte (1938)
1940年英格麗·褒曼登上百老匯舞臺。
化身博士 Dr. Jekyll and Mr. Hyde (1941)
1942年她與亨弗萊·鮑嘉共同主演了愛情電影《卡薩布蘭卡》,在影片拍攝前,英格麗·褒曼為了更好的和亨弗萊・鮑嘉合作,特意看了很多遍他主演的電影《馬爾他之鷹》。《卡薩布蘭卡》上映後受到好評,該片不僅是英格麗·褒曼演藝生涯的代表作,亦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影史百大愛情電影之首」。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1942)
1943年主演電影《瑞典人在美國》;同年主演個人首部彩色電影《戰地鐘聲》,並且憑藉此片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戰地鐘聲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3)
1944年與查爾斯·博耶、約瑟夫·科頓共同主演驚悚片《煤氣燈下》,飾演繼承了姑媽大筆遺產的少女寶拉;憑藉在該片的表現,她獲得了第17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獎。
煤氣燈下
Gaslight (1944)
1945年與格利高裡·派克聯袂主演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的心理學影片《愛德華大夫》,飾演專心學術的精神病院心理大夫彼特森 ;同年以電影《聖瑪麗的鐘聲》入圍第18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這也是她連續3年入圍這個獎項。
愛德華大夫
Spellbound (1945)
聖瑪麗的鐘聲
The Bells of St. Mary's (1945)
風塵雙俠
Saratoga Trunk (1945)
1946年與加裡·格蘭特共同主演希區柯克執導的間諜影片《美人計》,飾演開朗、熱情的艾麗西亞·赫伯曼 。
美人計
Notorious (1946)
1948年在電影《凱旋門》中扮演一位吸菸者;同年她主演了由維克多·弗萊明執導的傳記電影《聖女貞德》。
凱旋門
Arch of Triumph (1948)
聖女貞德
Joan of Arc (1948)
1948年,英格麗·褒曼觀看了義大利導演羅伯託·羅塞裡尼執導的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們寫實主義的風格所折服,主動寫信給羅塞裡尼要求與之一起拍片,羅塞裡尼欣然接受。起先,他們只是合作夥伴,但漸漸萌生愛意成了情侶,她和彼得·林德斯特羅姆仍有婚姻關係,卻替羅伯託·羅塞裡尼生了個兒子,這使舉世譁然。美國人心中所謂的「聖潔偶像」破碎了,媒體和公眾對她辱罵唾棄,好萊塢排斥了她。她被逐出了好萊塢。褒曼為她那段沒有結果的愛情付出了她7年的黃金時光。與羅塞裡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敗。直到1957年,褒曼才終於以《真假公主》中的傑出演技一舉成為紐約影評人協會和奧斯卡雙料影后。這表明美國人最終原諒了她並不得不接納這位真正的藝術家。
歷劫佳人
Under Capricorn (1949)
1949年英格麗·褒曼離開了美國好萊塢,前往義大利拍攝電影。
火山邊緣之戀
Stromboli (1950)
1951年主演羅伯託·羅西裡尼執導的義大利電影《一九五一年的歐洲》,飾演一位住在羅馬的美國貴婦;同年憑藉電影《火山邊緣之戀 》獲得義大利銀帶獎最佳外國女演員獎。
一九五一年的歐洲
Europa '51 (1952)
1952年英格麗·褒曼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伊莎貝拉·羅塞裡尼與伊斯塔·英格麗·羅塞裡尼。
1953年與安娜·麥蘭妮、伊莎·米蘭達共同主演義大利喜劇片《我們女人》 。
我們女人
Siamo donne (1953)
遊覽義大利
Viaggio in Italia (1954)
不安
La paura (1954)
1956年在安納託爾·李維克執導的愛情電影《真假公主》中飾演一個精神錯亂的女人,憑藉此片她獲得了第2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第14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女演員獎;獲獎以後英格麗·褒曼返回了美國。
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
Elena et les hommes (1956)
真假公主
Anastasia (1956)
1958年與加裡·格蘭特共同主演愛情電影《釣金龜》,飾演英國女演員安娜小姐,憑藉該片她獲得了第19屆美國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提名。
釣金龜
Indiscreet (1958)
六福客棧
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1958)
60年代以後,英格麗·褒曼仍然活躍在銀幕和舞臺上,並享有極高的聲譽。《輕舉妄動》、《六福客棧》、《東方快車謀殺案》是她後期的代表作。晚年的她以頑強的毅力和精湛的演技完成了《秋天奏鳴曲》和《一個叫戈爾達的女人》的拍攝,並得到了影評界和觀眾的一致褒揚。
1961年主演由安納託爾·李維克執導的愛情電影《何日君再來》。
何日君再來
Goodbye Again (1961)
1964年參與拍攝電影《貴婦怨》,劇中她飾演百萬富婆卡拉。
貴婦怨
The Visit (1964)
1965年主演電影《愛之女神》;同年與讓娜·莫羅、雪莉·麥克雷恩共同主演愛情電影《黃色香車》。
愛之女神
The Love Goddesses (1965)
黃色香車
The Yellow Rolls-Royce (1965)
1969年與沃爾特·馬修,歌蒂·韓合作出演喜劇電影《仙人掌花》,憑藉此片英格 麗·褒曼獲得第70屆美國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提名。
仙人掌花
Cactus Flower (1969)
1973年擔任第26屆坎城電影節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的主席 。1974年在犯罪懸疑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中飾演瑞典老媽媽Greta Ohlsson,並且憑藉此角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
東方快車謀殺案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1974)
[與癌症搏鬥的最後兩年] 英格麗·褒曼發現自己患有癌症是在1973年11月。到1980年,褒曼已先後兩次動了手術,割去了左右乳房。但兩次手術並沒有根除病灶,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時,她接受了從影以來最大的挑戰:在一部電視系列片中飾演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她演的這個女人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婦,而且患著白血球過多症。這份工作對已經65歲的褒曼來說非常艱難。她的身體十分虛弱。一天緊張的拍攝結束後,回到住處,總是累得精疲力盡。但她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了電視片。
1978年在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的電影《秋天奏鳴曲》中飾演一位鋼琴家,並以此片第7次入圍奧斯卡獎,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電影中出現。1979年她擔任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獎典禮的頒獎嘉賓。
秋日奏鳴曲
Höstsonaten (1978)
1982年主演迷你電視劇《一個叫戈爾達的女人》,劇中她扮演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這也是褒曼最後一次演出;同年她憑藉該劇獲得了第34屆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
一個叫戈爾達的女人
A Woman Called Golda (1982)
與羅西裡尼,以及兩人的三個孩子在一起
Ingrid Bergman & Isabella Rossellini
她是堅毅的,
正宗的,不屈不撓的,
是盤旋,是永恆。
她的美抽象為清高、卓絕和免俗。
一生中,
她數度騰飛歸隱,
令千秋功罪化為一場香夢。
(素材及圖片來自網絡,鳥人與魚整理編輯)
轉載請事先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微博:鳥人與魚 | 微信:nryy2012
全國起藝 | 媒體聯盟核心成員
200家媒體 | 36城巡展
中國文藝媒體聯盟 | 藝窩瘋 核心成員
忠於好奇
▼ 推薦閱讀 永恆的性感 | 瑪麗蓮·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