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麗·褒曼的愛情:愛便愛了,從不復返

2021-02-23 北青藝評

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四百擊》的男主演讓-皮埃爾·利奧德出現在了官方海報上。不誇張地說,他所飾演的安託萬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先鮮明的旗幟——新浪潮的一個旗角;而他本人也獲得了榮譽金棕櫚獎,有人甚至戲稱這個獎項是今年唯一沒有任何爭議的獎項。

事實上,坎城電影節每年都會以類似的方式紀念一位對電影做出傑出貢獻的影人,去年這個人便是英格麗·褒曼,而去年的8月29日也恰好是褒曼誕生100周年的紀念日。就在她100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8月28日,瑞典國內上映了這部《英格麗·褒曼口述實錄》。該國導演斯蒂格·比約克曼通過大量的從未現世的一手材料吧英格麗·褒曼一生中糾纏不清的感情、事業和家庭還原出來,褒曼的幾個孩子也在紀錄片中悉數出現。


影片以褒曼壓抑而充滿死亡氣息的童年作為開場,為之後發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筆。從導演比約克曼的安排來看,英格麗·褒曼的一生之所以充滿曲折和變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少年時代父母的早亡:家庭的分崩離析讓褒曼心中充滿了對生活強烈的不安全感,而這又與她對明媚生活的渴望和熱愛組合成同一矛盾體的兩個側面。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幹預她的生活,阻擋她的成功,她只是想「要的更多」。正因如此,她從瑞典來到了好萊塢,又從好萊塢奔向義大利,從義大利去往法國,最後落葉歸根般在瑞典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和情感寄託。不僅如此,褒曼每到一地還都留下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無論是第一任丈夫林德斯特倫,還是之後的卡帕、羅西裡尼和拉爾斯·史密斯,無不只是她暫時的伴侶,就連她的孩子們也直言沒有任何一個得到過完整的她。


比約克曼對日記和私人材料的運用註定了這部紀錄片不會偏向英格麗·褒曼的事業層面,而更多地導向了她的情感和家庭生活,但實際上,褒曼的事業無論成敗起伏,都與她的情感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拿褒曼與羅西裡尼的婚姻來說,二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就是因為褒曼對羅西裡尼的兩部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和《戰火》深深著迷,甚至在給羅西裡尼的第一封信裡就用她所習得的唯一一句義大利語「Ti Amo」(我愛你)一語雙關地表達了自己對羅西裡尼的藝術成就的崇拜和個人魅力的愛慕。而二人的最終分離,也是因為褒曼對羅西裡尼創作方法和結果的不滿,儘管歷史證明羅西裡尼在那一時段創作出來的作品都是影史中的重要作品,如片中提到的《火山邊緣之戀》以及同一時期的極富政治社會學意義的《1951年的歐洲》和徵兆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向費裡尼、安東尼奧尼等人的現代主義過渡的《遊覽義大利》。在這些超前時代大約10年左右的影片之中,羅西裡尼無意識地注入了太多情感層面的內容,這些創作的內容本身即見證了二人的情感一步步走向破裂的過程,票房和風評的冷淡則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然,藝術與現實的交錯於褒曼而言也並不總是如此悲情。無論是在巔峰時期給予褒曼重要作品的希區柯克,還是在褒曼陷入人生和事業低谷時期一把將她「撈」起來的讓·雷諾瓦,都讓褒曼和她塑造的經典角色一起留在了影史之巔,幾乎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褒曼一生中贏得兩次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和一次最佳女配角獎,前後跨度達到30年,期間還因私生活問題遭遇了來自好萊塢和故鄉瑞典的強烈抵制,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幾乎都浪費在了緋聞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中。然而這一切都沒能磨滅她的演技。毋寧說經歷只是磨練了她,鍛造了她,讓她的內向的性格和充沛的情感施展在表演上而非日常的瑣碎中,讓她生出自由的翅膀,得以從熾熱的灰燼之中涅槃新生。

幾個男人也在這個過程中被褒曼匆匆扣上款式各異的「綠帽子」,女權也好,娼婦也罷,比約克曼並沒有再給褒曼一個政治的或道德的「黑帽子」。影片的視角始終在褒曼,也在她的孩子之間流轉,透過那些第一人稱的敘述,我們得知的只是褒曼義無反顧地愛上、愛了、愛過,接著轉身離去,從不復返,身後之事則留待後人評說。


就在她暮年之時,當時首屈一指的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將一部幾乎是為褒曼量身定做的劇本送到了她的眼前。乍看上去,《秋日奏鳴曲》中的母親與英格麗·褒曼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她們擁有共同的情感經歷和藝術生涯,不同的是褒曼雖然一生忙碌奔波,卻從未將孩子拋在身後。

在紀錄片中,女兒伊莎貝拉·羅西裡尼談到自己背部手術時褒曼竟然放棄了演藝生涯,花了兩年的時間一直陪在她身邊;當她整理褒曼的信件時,發現她與友人所聊的竟然無一與工作有關,反倒全都是關於孩子的事情……種種細節,讓人對褒曼這個多情的女子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親情與責任,於她並非不重要,甚至正相反,成為了褒曼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從這個意義上講,伯格曼並不了解褒曼;抑或,伯格曼只是對他概念中的事業型女性做出了更為戲劇化的闡釋。正如紀錄片中揭示的那場伯格曼與褒曼的「世紀大戰」,二人對人生的態度和對角色的理解,可謂迥然。


英格麗·褒曼短暫的一生的留下了太多珍貴的遺產。照片、日記、錄像,所有這些構成了她的回憶,構成了家族的歷史,構成了褒曼本人安全感的最主要來源。導演和紀錄片中的種種人物一直在強調的一點,就是褒曼走到哪裡都會把這些個人檔案放入箱子帶走,離開什麼也離不開這些東西。這是褒曼對家族傳統的延續,其中深藏著褒曼對父親的懷念,湧動著褒曼對家庭生活的熾熱情感,裹挾著褒曼從不間斷的嚮往和追尋。

她嫁給了攝像機和電影,現實的一切都是她的情人。

-END-

巴西音樂不止是桑巴,也不僅是快樂

大魚也罷大狗也罷 卻原來都很「易先生」

他們的戲會讓人愛上他們的國

1988年的時候你在幹什麼?沮喪時請看1988!

阿摩司·奧茲 不要談永久的幸福 世界上沒這回事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那場決鬥 沒有分出勝負

手撕鬼子是廚子的思維 不是對戰爭的反思

這次他們玩的是突破次元的愛情 結果我國女青年又瘋了

相關焦點

  • 難忘 英格麗·褒曼
    從理察· 艾維頓拍攝的這張照片中,不難看出,歲月的侵襲在46歲的英格麗·褒曼的臉上愈來愈明晰,但她的整個人有一種曾經滄海的釋然。Hyde (1941)1942年她與亨弗萊·鮑嘉共同主演了愛情電影《卡薩布蘭卡》,在影片拍攝前,英格麗·褒曼為了更好的和亨弗萊・鮑嘉合作,特意看了很多遍他主演的電影《馬爾他之鷹》。《卡薩布蘭卡》上映後受到好評,該片不僅是英格麗·褒曼演藝生涯的代表作,亦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影史百大愛情電影之首」。
  • 處女座的逐愛一生,英格麗·褒曼和她愛過的男人們!
    但格蕾斯·凱莉畢生也學不會的,是英格麗·褒曼的灑脫,想愛就漂洋過海,不愛就利落轉身。父母給平安降生的女兒命名為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與當年的瑞典公主同名。褒曼父親是一個落魄畫師,1900年,28歲的他在樹林裡寫生的時候,遇上了一位從漢堡到瑞典避暑的16歲少女,也就是褒曼母親。他們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然而兩人年齡身份地位相差懸殊,褒曼的外祖父堅決不同意這門婚事。但兩人都沒有放棄,一直為愛努力。
  • 英格麗·褒曼,你真的能尋覓到完美愛情嗎?!
    她一生享有諸多榮譽,參演電影50多部,獲得7次奧斯卡獎提名,3次站在奧斯卡的領獎臺上,脫去巨星的光環,說到底,她只是一個女人,一個追求浪漫愛情的感性女人而已。——題記英格麗·褒曼在享譽好萊塢的大明星英格麗·褒曼眼裡,父母的愛情是她永遠的理想樣本。
  • 致敬「永恆的銀幕女神」英格麗•褒曼
    2015年巨幅紀念「英格麗•褒曼誕辰100周年」的官方海報在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亮相這一舉動讓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了「好萊塢黃金年代」傳奇女星英格麗•褒曼身上,這位被歲月塵封的「永恆的銀幕女神」,她的美就像一道光,衝破黑白的世界,再次令人迷醉神往與追憶。
  • 眼若星辰的英格麗·褒曼,因愛情被萬人唾罵,後用實力贏回尊嚴
    相信看過《卡薩布蘭卡》的人,都會愛上那個眼裡有寶石的英格麗·褒曼。事實上,英格麗·褒曼塑造的人物都非常成功,因此她7次入圍奧斯卡,3次手捧奧斯卡小金人。她的一生註定是傳奇。她從不後悔做過的事,做過的事也不後悔。這種灑脫怎能讓人不愛。01悲傷的童年英格麗褒曼1915年出生於瑞典,母親3歲時去世,跟攝影師父親相依為命,父親經常給她拍照,使得她非常有鏡頭感。12歲的時候,父親患癌去世,便跟著叔叔一起生活。
  • 英格麗·褒曼:我心中住著不願沉默的雄獅
    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的一個港口,卡薩布蘭卡又是百合花的一個品種,花語則是:永不磨滅的愛情。這也是《卡薩布蘭卡》這部電影的魅力與經典所在,它以好萊塢式的浪漫主義情節,展示了亂世之中人性的善良與愛的偉大。英格麗·褒曼在《卡薩布蘭卡》中的劇照對於自己最有名氣的一部片子,英格麗·褒曼在日後提起《卡薩布蘭卡》時,並不認為她在其中的演出是她的最愛:「我演出過許多更重要的電影
  • 英格麗·褒曼及其代表作《卡薩布蘭卡》
    編者按:英格麗·褒曼因為愛情諜戰片《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一舉成名,奠定了她在世界電影史的地位
  • 天使墮落——「美豔毒婦」英格麗·褒曼,曾鬧出好萊塢最大緋聞
    ·褒曼存在嚴重的「愛的缺失」,不過嬸母的堅強獨立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消磨殆盡。這些報導引起了極大的驚鄂」——《褒曼自傳》即便如此,褒曼依然我行我素,她清楚,自己想要的只有愛。1950年,與彼得辦理了離婚手續後,褒曼如願嫁給羅伯特,她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兩年後又生下一對雙胞胎的女兒,一家五口,其樂融融。
  • 有一種眼神,叫英格麗·褒曼
    2015年8月29日,是褒曼的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色彩,一如褒曼自己的宣言,「我從不後悔我做過的事情,只後悔沒去嘗試的事情」。十四歲時,褒曼在日記中記錄下了她的夢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鄉的舞臺上,觀眾們朝自己熱烈地鼓掌。高中畢業考入瑞典皇家戲劇學院,在校其便開始了她的表演生涯,並於中途退學。
  • 英格麗•褒曼:選擇了一種愛,就是選擇了一種人生
    01今天要說的是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卡薩布蘭卡》這部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二戰期間,卡薩布蘭卡是歐洲逃往美國的必經之地,那裡魚龍混雜,局勢緊張。一天,反納粹人士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英格麗褒曼 飾)來到酒吧,原來他們正在逃避納粹的追捕。碰巧的是,裡克發現,伊爾莎竟然是他的舊日戀人。
  • 英格麗·褒曼,讓希區柯克都言聽計從的「好萊塢第一夫人」
    圖片來源:高品圖像《戰地鐘聲》(1943),該片以1937年的西班牙內戰為背景,講述了美國反法西斯戰士羅伯特·喬登和市長之女瑪麗亞之間的愛情故事。英格麗·褒曼憑藉此片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圖片來源:高品圖像《煤氣燈下》(1944),這是一部驚悚片,講述寶拉(英格麗·褒曼飾)的姑媽被自己深愛的丈夫謀殺繼而繼承財產,並要求與寶拉繼續住在家中,利用寶拉恐懼心理誣陷寶拉是精神病,經過調查真相大白。憑藉此影片獲第17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 英格麗·褒曼:真女神不自知
    她是英格麗·褒曼。三度捧起奧斯卡小金人,是電影百年最偉大的女演員中之一 在遙遠的中國,她的很多電影,也烙印在人們記憶中——《卡薩布蘭卡》、《美人計》、《愛德華大夫》等等。 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瑞典國寶級電影女演員,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被譽為「好萊塢第一夫人」。
  • 英格麗褒曼
    我第一次看英格麗褒曼的電影,是《愛德華大夫》。當時我年紀不大,只是覺得她很美。
  • 墮落天使——「上帝的玫瑰」英格麗·褒曼,曾鬧出好萊塢最大醜聞
    這對年輕的夫妻更是把這個小女孩視為掌上明珠,並冠之以名——英格麗·褒曼。當然,對於失去母親的英格麗·褒曼,父親變得更加愛她,為了彌補缺失的母親的那份愛。父親是一個熱衷於拍照和電影的人,身上充滿著藝術細胞,所以英格麗·褒曼從小就在這個薰陶下成長,所以她也沾染了這種藝術細胞。不幸的是,在英格麗·褒曼13歲的時候,父親也去世了,把她留給了一位叔叔照顧。
  • 歐美經典歌曲原版《卡薩布蘭卡》英格麗·褒曼太美了!
    相信大家都看過由好萊塢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主演的榮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卡薩布蘭卡》,講述的是二戰時期發生在北非名城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卡薩布蘭卡的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英格麗·褒曼,瑞典國寶級電影女演員,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被譽為「好萊塢第一夫人」。她坦誠率真,受命運垂愛很多,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 英格麗·褒曼——好萊塢不可複製的神話,最終還是活成了傳奇
    考官看中了這一點,在她一上臺,便十分看好她。塞爾茲尼克也依照承諾,幫助她成為明星。他讓她出演了《寒夜琴挑》,飾演鋼琴家,浪漫而溫情。不出所料,電影一上映,褒曼一炮而紅。紅得令人驚嘆。昨天晚上我居然看了一部沒有英格麗·褒曼的影片!」褒曼成了他們感嘆的熱門話題。一直以美麗、端莊、自然著稱於世的處女座代表人物英格麗-褒曼,是四十年代最受影迷歡迎的瑞典女演員。她曾以純樸自然的表演風格,為觀眾們留下許多值得紀念的經典銀幕形象!
  • 《美人計》三分鐘吻戲鑽「法典」空子 英格麗·褒曼求婚被拒絕
    最後,她仍然深愛著的美國特工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救了出來。「整部電影實際上是想講一個愛情故事。」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多年後說。大衛·O·塞爾茲尼看了他們初稿劇本,就問他兩:「酒瓶裡的鈾是怎麼回事?」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說,鈾是個不穩定的傢伙。就像這個世界,人人都知道它很稀有。
  • 英格麗·褒曼:有時上帝讓你流淚,只是為了讓你喜極而泣!
    褒曼生於1915年8月15日,死於1982年8月15日,「生死同日」也使褒曼一生更添傳奇……你知道嗎?這這世界上有一種玫瑰,是以英格麗·褒曼命名!是希望她能像玫瑰一樣,永遠美麗,永遠在人間常駐,永遠綻放芬芳!
  • 英格麗·褒曼百年:你是人間的天使,你是上帝的玫瑰
    影片名字叫做《血液與香檳》(Blood and Champagne),以褒曼與匈牙利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展開。《金剛狼》系列電影的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很有希望接拍。曼高德之前曾拍攝過備受好評的《隔世情緣》,因此以愛情為主題的《血液和香檳》對他來說想必不在話下。
  • 英格麗·褒曼, 那個年代的又一位女神
    可是現在的好萊塢明星,他們的特色少了一些,英格麗·褒曼是繼葛麗泰·嘉寶之後,又一位在好萊塢成名的來自瑞典的天王巨星。葛麗泰·嘉寶是默片時期的明星,後來有聲電影出現之後,嘉寶慢慢就被淘汰了。英格麗·褒曼堪稱「完美」,唯一讓大家覺得有點兒不足的就是她的個子有點兒太高了,差不多有一米八幾,以至於很多男演員跟英格麗·褒曼演戲的時候,都得在腳底下墊一個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