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吃瓜人、滕朝
這個泛著淚的鏡頭,在這兩天被重複無數次。
相信只要看過《殺人回憶》,就一定會對宋康昊這個鏡頭記憶猶新。
如今,這個鏡頭看向的「華城連環殺人案」的兇手,似乎終於要水落石出。
9月18日,據韓媒報導,「華城連環殺人案」的兇手疑似被抓到。警察廳最近在重新調查華城連鎖殺人案時,發現了正在監獄服刑的李某DNA,與「華城連環殺人案」裡第5、7、9個案件中殘留的嫌疑人DNA一致。
而第2、3、4起殺人案的鑑定,警方已經委託韓國國立科學搜查院進行遺物的DNA收集工作,因為犯人並沒有直接留下可以直接提取DNA的線索,因此只能嘗試尋找在衣物上附著的DNA。
後有韓媒報導稱,犯罪嫌疑人叫李春才,現年56歲,1994年強姦殺害妻子的妹妹而被判無期,且作案手法的殘忍程度和棄屍手法與華城連環殺人案相似。現在正在釜山監獄服刑。韓媒爆料,李春才在獄中服刑的這20多年間,行為端正,為人低調,還被評為1級模範囚徒。
韓媒發布的嫌犯獄中照
但今天報導稱,李某在接受警方調查時堅稱自己與華城連環殺人案沒有任何關係。
就在下午,又有最新的消息出現,據悉李某血型為「O」,但連環殺人嫌疑人血型卻是「B」。對此,韓國警方相關人士表示如果在目前的科學調查中DNA一致的話,是犯人的概率為99.9%,「但如果血型不同,則需要對那部分進行調查。」
具體什麼情況,所有人都還在等韓國警方的調查。雖然這個案子早已過了公訴期(2007年之前發生的案件的公訴時效是15年,連環殺人案最後一起案發時間為1991年,早已經超過了公訴時效),韓國檢方將很難再對嫌犯處罰,但京畿南部2部長表示:「我們成立了57人的調查小組,將進行最縝密詳細的調查,重新檢測所有證據,也會對嫌犯進行訊問。雖然追訴期已過但我們將帶著歷史使命竭盡全力。」
這個備受關注的陳年懸案,誰都沒想到會有突然被告破的可能。雖然現在還在重新調查的階段,但希望真相就在不久的未來。
這個案件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主要還是歸功於本文開頭動圖來源的電影——《殺人回憶》。
該片正是改編自「華城連環殺人案」:1986年至1991年間,韓國京畿道華城市太安鎮一帶,從1986年9月開始,先後有10名女性依次被害,僅1人倖存,且年齡跨度大,既有71歲的老人也有年僅14歲的少女。
多數受害者的遺體都有被嚴重虐待和性侵的痕跡,手段殘暴,檢查結果顯示,她們大都是被長筒襪或者圍巾類用品殘忍勒死。(其中第8起案件的罪犯已被抓住,和其他幾個案件無關)
《殺人回憶》截圖
當時,這起連環殺人案引起了高度重視,韓國警方曾投入180萬警力,搜查了約21000名嫌疑人,鑑定了570組DNA,180根毛髮,40116枚指紋,但始終未找到兇手,最終成為韓國最大懸案。
後來,導演奉俊昊根據實際調查資料與採訪記錄等改編成了電影。導演在還原案件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特有的風格敘事,無處釋放的壓抑氛圍、令人窒息的懸念以及帶有現實政治的隱喻,讓這部影片常年佔據韓國電影榜單的NO.1。
相信只要看過電影的,一定會對影片中的暴雨、被殘害的女性、暴力執法的警官、永遠抓不住的罪惡者而印象深刻。
影片最後,宋康昊飾演的警官多年後偶然經過第一起案件發生地,探下身去看,結果從一個小女孩口中得知,就在前幾天,也許兇手才來過這裡。
當問及那個人的特徵時,小孩也只是形容——「很普通」。
緊接著,就有了本文開頭那個經典凝視。
該片導演奉俊昊曾說:自己堅信兇手一定會看到這部電影。影片結尾宋康昊面對鏡頭的大特寫,也是在直視兇手。
2003年,該片在韓國上映之後,觀影人次高達520多萬,平均不到10個韓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該片。
影片中,負責該案的警官一直意難平,現實中,其實更甚。現實中負責這連環殺人案的警官曾寫過自傳,詳細描寫了這起案件。同時,還有一封給兇手的信:
「我當時想著一定要把手銬戴到你的手上,不過我快要不能使用手銬了」
「幾個月不回家,誓死要把你們抓住的念頭下瘋狂奔走。哪怕把妻兒的生日忘掉也能記得住你全部的犯罪日期時間和手法。我有部下過勞倒下,至今半身不遂。還有另一個部下因為對疑犯亂審問而犯下了使疑犯死亡的錯誤。我也曾因此被解除職位。就在這期間你也像嘲笑我們似的,從容的再次犯罪。為什麼呢。」
「那個電影,殺人記憶,你也看了嗎?作為一個連犯人都抓不到的警察,我無論如何也不能走進熙熙攘攘的電影院,只能一個人在汽車放映場觀看。受害人中連70歲的老婆婆都有。沒有想到過自己的母親嗎?還有剛結婚的女性,年輕的20歲姑娘,尚年幼的女初中生,高中生。她們肯定有向你哀求救命吧。我去了你去的地方,看到屍體的時候我怒不可遏。我發誓抓到你一定不讓你站在法庭上,我要親自下手解決你。可是這又能怎樣呢。我始終沒能逮捕你,對於晚輩和被害者遺族來說是一生的罪人。」
「請務必不要比我先死。我們必定應該會晤的,對吧」
圖源網絡
不知道這個警官在看到這兩天的消息後,會有怎樣的感覺。
但至少,他期盼「再會晤」的一天,好像已經不遠了。
其實除了《殺人回憶》,還有不少韓國作品都和這個案件有關,比如2016年韓劇《信號》和2014年韓劇《岬童夷》。
「華城連環殺人案」是韓國「三大懸案」之一,現在突然有了轉機,不知韓國另外兩大懸案「青蛙少年失蹤案」、「李亨浩綁架事件」,何時才會真相大白。
青蛙少年失蹤案
1991年3月26日,5名小學生趁假日結伴去抓火蜥蜴(後來媒體誤報為青蛙,故稱為「青蛙少年」),結果集體失蹤。當天,最後一個目擊證人說在距離孩子們居住小鎮約3.5公裡的臥龍山附近見過孩子們,但到處都沒有找到。
孩子們的父母花了半年時間尋找失蹤孩子,此事甚至驚動了總統,經過總統的特別指示,警方動用了包括軍隊在內的人力約32萬,並印發了約2億張傳單,在全國各地進行調查。還有香菸企業在產品包裝上印製了失蹤少年的尋人啟事,同時賞金達到4200萬韓元,但搜查毫無進展。
《孩子們》截圖
直到2002年9月,失蹤少年的遺骨在臥龍山被發現,死亡原因確定是他殺。在孩子們的遺骸上,有被鈍器擊打的痕跡,據稱,現場還有一些散落的彈片。但由於時間過去了11年,幾乎沒有留下太多的證據。
所以直至今日,案件的兇手仍然逍遙法外,2006年該案件也已經過了訴訟時效,即使抓到犯人也無法懲處。關於這個案件的調查,目前比較多的只有各種不同說法在拉扯。
根據這個案件改編的作品,有兩部。一部是1992年的《青蛙少年》,一部是2011年的《孩子們》。
前者《青蛙少年》是在孩子們失蹤一年後即拍攝上映的作品,所以很多細節缺失,案件也沒有清晰的線索,所以片中大部分劇情都靠想像。更偏重感情的表現,以孩子和親人的視角重現案件。
《青蛙少年》海報
後者《孩子們》,則是在過了有效訴訟時效5年之後上映的。
影片用一個報導此案件的記者視角將整個事件串連在一起,但影片過分追求兇手是誰,懸念在幾個懷疑對象之間流轉。放大製造了不少矛盾,加重了作品裡的衝突和反轉感。
雖然現實中警方並沒有找到兇手,但該片在最後卻確定了兇手,不過兇手並沒有抓到,還給調查的人留下一句「大叔,你有證據嗎?」
李亨浩綁架事件
1991年1月29日,年僅9歲的李亨浩在家中附近的狎鷗亭公園玩耍,被人拐走。李亨浩的父母發現了兒子失蹤之後,立即報警,不久就接到了綁匪的勒索電話。
在44天的時間中,兇手用10個不同電話總共打來87次,不斷威脅、戲弄李亨浩的父母,並勒索兩億韓元,約合160萬人民幣。
44天之後,警方在漢江的一個下水道之中發現了李亨浩的屍體。經屍檢,原來李亨浩在被綁架之後的第2天,就已經被綁匪殺害。
《那傢伙的聲音》截圖
當時韓國警方根據聲音推斷兇手大約30歲出頭,體型適中,身高167cm至170cm,帶有首爾和全羅南道口音,為此還公布了兇手的畫像,展開全國通緝。
從1991年到2006年的15年裡,韓國警方動用了超過一萬人次警力,調查了420個嫌疑人,分析了87份聲音和筆跡樣本,卻仍然沒有找到真兇。且贖金還被兇手取走。
截止2006年1月,該案超過韓國法律所規定的15年訟訴時效。
1991年案發的時候,導演樸鎮彪擔任SBS紀實節目《想知道真相》的攝影助理,全程參與了該案件的報導。當時他感到非常憤怒,決心要把這件事情拍成電影,「有些事情,我們永遠都不該淡忘。」
2006年,這起案件成為懸案後,導演樸鎮彪爭取到李亨浩父母的同意,將案件改編成電影,次年搬上了大銀幕。
《那傢伙的聲音》截圖
因為現實中綁匪從未露面,唯一留下的線索就是每次打給受害人父母的勒索電話。影片也是選擇了這個角度切入,演員姜東元在片中飾演綁匪一角,但他幾乎沒怎麼露面,都是以聲音演出。
片中最讓人震撼的是,結尾公開了當時警方掌握的真實綁匪與受害者母親的通話錄音,以及肖像素描,最後綁匪在電話裡的一聲冷笑,讓人不寒而慄。
被改編成作品的這些真實案件,背後都是鮮活的生命和遭遇大難的家庭。希望其他幾起懸案,也能如「華城連環殺人案」一樣,有新突破的一天。
懸案雖在,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正如負責連環殺人案的警官河升均信中那句話所言:
「我們必定應該會晤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