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進山採樣,行至山頂時,路邊偶然見到幾株橙紅色的小花,花瓣上還散生著許多深紅色的斑點,再看看寬扁的劍形葉片,身如利劍,片片隨風搖曳,非常美麗。村裡人叫它為「野扇子」,山坡上有很多,長得扁扁的葉子,非常扁,所以叫野扇子,其實我知道,這是「射幹」。
看到在這高山之巔的射幹時,不由得想起了《荀子·勸學》中的一個小故事,名字叫「蒙鳩與射幹」,蒙鳩是南方的一種鳥,用羽毛編織做窩,系在嫩蘆葦上,風一吹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這不是鳥的窩沒有編好,而是不該系在飄搖的蘆葦上面。而射幹和盲目選擇落腳點的蒙鳩剛好相反;射乾草,只有幾寸高,卻能俯瞰百裡之遙,不是草能長多高,而是因為它選擇長在了高山之巔。看來射幹作為一種頗具君子風範的奇花異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確實與居高望遠的意象有著切實的聯繫,宋代的梅堯臣、元代的劉基等著名詩人也在他們的詩作中提到了這一意象。
射幹一名聽起來很怪異,讓人一時摸不著頭腦甚至讀錯,此處射幹之射,讀音為(yè)而非(shè),歷史上,射幹也有很多別名,與葉子有關的就有「扁竹」「老君扇」「鳳凰草」「扇把草」「魚翅草」「山蒲扇」「剪刀草」等,和花的形色有關的就有「金蝴蝶」「野萱花」「黃花扁蓄」等名稱,射幹一名的由來應該與陶弘景所述「莖長,如射人之執竿」有關,射人指的是《周禮》中記載的手持長竿、掌管射儀的官員,古時射、夜常通讀,所以射幹讀音就變成了「夜竿」,歷史上射幹也有一個別名叫做「夜幹」。
在現代的植物分類中,射幹為鳶尾科射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烏扇、烏蒲、烏萐、烏翣、烏吹、草姜、鬼扇等,分布廣泛,幾乎全國各地都可見其身影,常生長在山坡、草原、田野曠地、雜木林緣,常見栽培。其葉片狹長似劍,夏季開花,莖端含苞,凌空而放,遠望過去,如蝴蝶停留在莖端,仿佛在風中飛舞,是布置花境、花壇和作切花的好材料。
射幹株型奇特,花色喜慶吉祥,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此外也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消痰,利咽之功效,常用於熱毒痰火邰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神農本草經》中已有明確論述:「主咳逆上氣,喉痺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滇南本草》:「治咽喉腫痛,咽閉喉風,乳蛾,痄腮紅腫,牙根腫爛,攻散瘡癰一切熱毒等症。」《本草綱目》:「降實火,利大腸,治瘧母。射幹,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痺咽痛為要藥。」從各家論述來看,都有記錄用於咽喉腫痛等症,可見其主治咽病。
關於射幹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射幹,治咽喉腫痛,一切熱毒、咳嗽氣喘,山坡上很多,請您識別,若遇見,請珍惜。「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