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玉帝換任,是奉神旨還是欺神明?
作者:彭允好
人生在世,必須有所敬畏!有所敬畏,才能懂得尊重,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知其有所為有所不為,堅守人格底線。即便偶有過錯,亦不出大格。
人若不知敬畏,必然肆無忌憚,任性妄為,視祖宗法度如兒戲,視人民福祉如草芥,一切只憑個人好惡,欺天欺聖,褻瀆神明,不僅自己將遭天譴,而且連帶追隨者、支持者也受其牽累,惡報纏身。
《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世事皆有因果,這是自然規律,也是天地至理。人生想要行有所得,需要有所敬畏,敬畏天地,敬畏祖宗,敬畏神明,敬畏古聖先賢,神可主心,心正則念正,念正則行正,行正則事正。遷善去惡,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轉禍為福。
今年五月,媒體報導稱,臺灣鄭姓族人為達成某些目的,傳言稱現任第18任「玉皇大帝」「關聖帝君」已功德圓滿將,回歸本位,第十九任「中天玉皇大天尊——玄皇高上帝」將由「國姓爺」鄭成功繼任,「中華鄭成功文化協會」與開元佛殿將在今年10月舉辦第一屆「國際玉皇文化節」活動,12日在嘉義舉辦超過2萬人參加的「登基大典」。
蔡當局考量鄭氏宗親的實力與選票,恢復官員主祭。
此言一出,舉世譁然,當時就有島內網友就此批評蔡當局:侮辱神廟,會遭報應。
按照「鄭成功接任玉皇大帝」的倡言人之一、世界鄭氏宗親總會鄭傳興稱,現任玉皇大帝關聖帝君於1863年出任,至今已156年,功德圓滿,將回歸本位;早在2005年,鄭成功就由五教教主推薦、眾神選拔為下任玉皇大帝。這一說法,據說首見於臺中武廟明正堂的扶鸞著作《瑤池聖志》。
這場換任鬧劇,是真的奉了神旨嗎?還是在欺哄神明?不言自明!甚至不止是欺神明,更是包藏禍心,將臺灣人民拉下渾水。殘民害理,其禍非小,不可不慎!
一、篡位奪「權」,亂臣賊子逆天的節奏?
如果據此說法,關帝是第十八任玉皇大帝,接任上任玉帝僅156年便功德圓滿,那自首任「玉皇大天尊玄玄高上帝」至今,又何以只有十八任?
關帝接任第十八任玉皇大天尊,起源於清末道教界盛行的「扶鸞(扶乩)救世運動」。民初的《洞冥寶記》宣稱,第十七任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已經在位7000多年,「髦期倦勤」,因功滿道,備理合上證上清真境,自在無為,五教教主(儒、道、釋、耶、回)共議推舉關聖帝君於甲子年元旦,受禪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統御諸天,管轄萬靈。
關帝是東漢武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受封「漢壽亭侯」,後主景耀三年(260年)追諡為曰「壯繆侯」,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壯繆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濟王,元文宗天曆元年加封顯靈威武安濟王。明萬曆二十二年,因道士張通元之請,進爵為帝,廟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頒令,以關帝廟為武廟,併入祀典,按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從此,關帝成為國家祭祀的主神,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
從明清兩代開始,關帝成了華人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朝廷民間,儒釋道三教,百行百業,「窮荒遠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懷其烈」。關帝成了「治病除災,驅耶闢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府、司福定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的萬能神。
在民間年畫中,關帝更被尊為「左玉皇」,在天地諸神、三界諸神或三教諸神畫像中,關帝的像常常置於正中,圖像比玉帝還要大,或者與玉帝同樣大小。
清代廣泛流行的一些經卷,如《護國佑民伏魔寶卷》、《敕封伏魔品》、《三義護國佑民伏魔功案寶卷》等,都將關帝為降妖伏魔、救度眾生之神。
1925年出版的《洞冥寶記》,開篇寫道,由於人心道德敗壞,上天要降罪凡間,玉皇大帝下旨派關帝下凡救劫,勸善懲惡。因關帝下凡救世有功,玉帝決定退位讓賢,請關帝來接任皇位,於是遊冥者有幸親眼見證了關帝的登基大典。這便是關帝接任第十八任玉皇大帝的由來。
關帝歷經千年,「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歷經一千八百年,脈絡清晰,有史可查,有據可考。關帝在明代之時已被「尊為協天大帝,又敕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兼賜冕旒玉帶,至尊無上也。」被民間部分信眾推崇為「玉皇大帝」,也算實至名歸。
且關帝神格威靈赫赫,忠義精神教化民眾正當其時,海內外華人尊崇備至,在此道德滑坡,信仰迷失的現階段,更需堅定弘揚關帝精神,正人心術,激濁揚清,又豈會無故禪讓?
亂臣賊子,妖言惑眾,奸邪之言,不足為信!關帝正氣浩然,最不容此類大逆不道者,斬首分形,絕無輕饒!
二、忤逆不孝,將祖宗臉面丟在何處?
此次換任鬧劇的始作俑者,是公開宣布鄭成功接任玉帝的機構「中華鄭成功文化協會」,其操控者世界鄭氏宗親總會扮演了主要角色,而蔡當局的沆瀣一氣,更讓這場鬧劇臭名遠播。
鄭成功是泉州南安人,深受閩南文化的薰染陶冶。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帶去軍隊及眷屬3萬餘人。明鄭政權治臺20多年,臺灣漢族人口迅速增至20萬人,逐步演化為以閩南人為主體的社會。連橫《臺灣語典》稱:「夫臺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現今所謂「臺灣話」,正是閩南方言的變稱。
與臺灣隔海相望的東山縣,宋代時,東山島守軍與元軍激戰不敵,敗退臺灣,和當地土著人共同拓荒墾業,成為臺灣的早期先民。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東山島子弟踴躍隨軍赴臺,離開前習慣到島上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銅陵關帝廟進香朝拜,祈禱關帝庇佑或祈賜香火,並將「銅陵關聖帝君」的關帝香火帶到臺灣,在當地建廟奉祀或者在家中供奉。入清以後,東山島上家家戶戶供奉關帝為「祖」,戶戶皆懸帝祖像,家家都是關帝廟。
臺灣最早的關帝廟,開基武廟,其金身相傳是鄭成功所部從福建晉江士門關帝廳恭請來臺奉祀的。臺灣的祀典武廟,也是由鄭經從東山島撤離到臺灣,從銅陵關帝廟分靈,在王府內仿效銅陵關帝廟形式建造而成。
據《臺灣縣誌》記載,明鄭時期共建有9座關帝廟,推動了關帝的忠義精神在臺灣的傳播和弘揚,也為鄭成功及其軍民忠義品格的養成,提供了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鳳山知縣王瑛在《重建武廟碑記》中說:「神之志在春秋,功在名教,凡忠義志節之鄉,尤心嚮往之。臺雖荒服,考自寧靖王竄跡以來,剩水殘山,崎嶇死所,幾視田橫義島而上之,亦名教地也!春秋傳曰:神所憑依,將在德矣。毋亦是饗而是宜乎? 」明確地指出,關帝信仰是臺灣軍民忠義精神養成的重要基礎。
乾隆四十二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在《重修關帝廟碑記》中說:「蓋盡心所事謂之忠。而孤忠所結,自能伸大義於千古……」進一步指出,關帝信仰培育了臺灣人的忠義品格。
鄭成功說:「子嘗聞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
鄭成功是關帝的虔誠信眾,關帝和鄭成功都是以春秋大義精神為思想核心的。《春秋》一書,大聖人所以正君臣之分,作忠義之氣,而示人以大綱者也。其首要一條,就是杜絕人臣以下犯上的僭篡行為,不忠不義的無恥行徑。
以「鄭成功」之名搞換任鬧劇,實則是讓鄭成功逝世357年,放在火上燒烤,此情此景,試問延平郡王神明有知,情何以堪?
三、換任鬧劇,實為臺獨媚日的無恥!
臺灣的關帝信仰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著臺灣人民踐行關帝忠義精神的光榮事跡。
臺灣人民把踐行關帝忠義精神作為立身處世、彰顯氣節和人格力量的標杆。雍正十三年,彰化知縣秦士望在《關帝廟碑記》中說:「夫自古忠臣義士,生為正人,沒為神明,皆足以奠俎豆、享血食:然或祀隆於一代,或廟建於一方,……自漢迄今,日新月盛,惟帝一人。論者謂:其德配尼山,聖分文武,忠同日月,氣塞天地」。
最為典型的事例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苗慄縣生員吳湯興與邱國霖創建銅鑼灣街關帝廟,此後五年,吳湯興與邱國霖在抵抗日本侵略臺灣的鬥爭中身赴國難,義無反顧。吳湯興組織義軍抗日,在八卦山上壯烈赴難捐軀,其妻義不獨存,亦投水偕夫君共赴死難,以死踐行關帝的忠義精神。
吳湯興《聞道》詩中云:「聞道神龍片甲殘,海天此望淚潸潸。書生殺敵渾無事,再與倭兒戰一番。」展現了忠義守衛國土,慷慨赴義的決心和勇氣。
在日據時期,苗慄縣頭屋鄉曲洞於1920年建「曲洞宮」,主祀關帝等三恩主,其對聯曰:「曲洞建神宮,顯赫長昭唐社稷;沙河揚聖德,雷威永護漢山河。」
日本侵略者對臺灣島內的關帝信仰恨之入骨,必欲除之。1937年以後,日本侵略者以整頓廟宇為名,大肆毀壞關帝廟和關帝神像,到1942年10月止,臺灣關帝廟被毀者就有57座。
這場換任鬧劇,幕後隱然有討好日本,搞臺獨、鬧分裂,挑釁大陸,破壞海峽兩岸和平交流的企圖。
一是,「內政部長」徐國勇在祭典上藉機宣揚「臺獨」的說法:鄭成功不被清朝利誘投降,不與大陸進行統一,更渡海來臺趕走荷蘭人,開拓建設臺灣;他是國際貿易家,促進臺、日、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往來。
二是,鬧劇的策劃者藉助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具有中日混血的背景,以討好日本,滿足部分人的「皇民情結」。
但這並不能遮掩鄭成功是中國民族英雄,與關帝精神一致,志在春秋大一統的思想核心。鄭成功在給荷蘭的臺灣總督信中說:「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
鄭成功在《出師討蠻夷自瓜州至金陵》詩中寫道:「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表達的是鄭成功驅除清軍,恢復明朝統治的頑強鬥志和堅定信念。
如果用偏安一隅,自甘墮落,甚至賣國求榮,分裂中國的思維來策劃換任鬧劇,實在是對鄭成功忠義人格的極大侮辱!更彰顯出始作俑者臺獨媚日、禍國殃民的無恥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