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為利用美國技術建造新型軍艦,蘇聯領導人特地從國庫內劃撥大批經費,供一家外貿公司用來打通關節。可這筆錢最終卻打了水漂,箇中內情也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美蘇關係正常化
1924年,史達林指示外貿部成立阿姆外貿集團公司,專門負責兩國貿易。當時蘇聯國內戰爭剛結束,出於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美蘇並未建交,因此阿姆外貿集團可以說壟斷了美蘇兩國的往來貿易。
1933年初,在蘇聯和美國工商界人士的要求下,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正式承認蘇聯政府的合法性。此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國內急需開拓國外市場,蘇聯的善意正好與美國財閥的想法不謀而合。
想法很美好,可實際操作起來卻是難上加難。美國人認為,與紅色蘇聯開展貿易活動,就意味著核心軍事技術可能外洩,所以莫斯科方面必須尋找可靠的代言人。言外之意,蘇聯應該建立一個純美國式的公司,而不是依靠原來的外貿集團。
精心挑選代理人
經過一番嚴格考察,一個名叫卡爾普的美國人被選中了。卡爾普出生在俄國的一個貧苦家庭,十月革命以後,卡爾普隨父母移居美國。
上世紀20年代末,經濟危機席捲美國全境,卡爾普的石油生意陷入困頓。這時,他想起了老東家俄國。1933年,卡爾普變賣資產,決定去莫斯科尋找商機,正是在這次考察中他結識了蘇聯外貿部的官員,為之後的緊密合作埋下了伏筆。
很快,卡爾普在外貿部官員的幫助下,從事採購先進設備工作。儘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對卡爾普的能力表示懷疑,認為其不堪大用,只會誇誇其談。
1936年8月2日,蘇聯駐美國軍事參贊(克格勃人員)布爾津尤向蘇聯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匯報說:「卡爾普的舉止行為欠妥,令人擔憂,他這樣做嚴重違反保密條例。」但鑑於卡爾普的特殊背景—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莫洛託夫妻子熱姆丘任娜的弟弟,伏羅希洛夫就聽而任之,並未採取果斷措施。
蘇聯方面先是按卡爾普的意思,劃撥50萬美元用於購買儀器。可事實上,這筆錢並沒有到負責審批的美國官員手中,而是匯給了羅斯福的兒子,從而希望羅斯福大開方便之門。
儘管有人對這筆錢的具體用途提出質疑,但這並不影響卡爾普受到蘇聯領導人信任。1937年5月14日,阿姆外貿集團主席羅佐夫向莫斯科報告稱:「卡爾普已經說服美國政府出售軍事武器,但需要50萬美元補償經手人。」蘇聯外貿部經過研究,決定繼續這個交易。
密謀曝光 功虧一簣
卡爾普將資金送給羅斯福後,一心等待美國政府的批文。但他沒想到相關的事情竟然被新聞界曝光了,這下子捅了大簍子。
經過美國媒體連續的報導,蘇聯採購戰列艦的流程越來越麻煩。1937年11月3日,莫斯科接到報告說:「卡爾普拿到的批文根本不起作用,供應商家甚至都不想接受貨物訂單。」顯然,美國人不想做這筆生意了,開始找藉口推諉。
據資料記載,莫斯科還是讓卡爾普處理後續問題,並派蘇聯商貿代表特羅揚諾夫斯基約見美國總統。1937年11月27日,羅斯福同意會面。特羅揚諾夫斯基向羅斯福抱怨,稱美國海軍部態度冷淡,根本不想履行約定。羅斯福表示,自己會給海軍部下令,讓其儘快交付設計建造的戰列艦。
事實上,羅斯福只是安慰,並未做出實際行動,因為這件事根本沒有轉機可言。經過長時間的扯皮之後,美國人最終同意蘇聯帶走戰列艦的技術圖紙。如果是真的也就罷了,但蘇聯專家鑑定後表示,這些圖紙完全不符合蘇聯海軍的要求。於是,這場浩浩蕩蕩的採購運動最終以慘澹局面收場。
蘇聯吃了啞巴虧,對美國敢怒不敢言。1938年,美國國會組成調查機構,卡爾普引起了該機構的注意。經過偵查,卡爾普供出自己中飽私囊的事實,即從50萬美元裡擅自截留了10萬美元。隨後,該機構將卡爾普的姐姐熱姆丘任娜逮捕,罪名是與「人民公敵」合作,像羅佐夫等其他參與人員則被指參與間諜活動,永久驅逐出境。
1945年年底,美蘇同盟關係名存實亡,這起讓蘇聯人惱火的採購事件也被認為是源頭之一。畢竟按照史達林睚眥必報的性格,忍到二戰結束已經算是極限了,要讓蘇聯和敵人繼續合作,根本不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