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1929年開始面臨經濟大蕭條後,整個美國國家和社會都陷入了極度動蕩期,失業、貧窮和迷茫縈繞在美國民眾心頭;對於這次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原本成千上萬的人都認為美國未來將越來越好,美國的企業也會蒸蒸日上。
但是,股票市場的驟然猛跌,直接掐滅了無數美國人的幻想,他們積累一生的財富都隨著企業們的倒閉而灰飛煙滅,甚至人民在失去積蓄後,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
因此,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所有民眾都眼巴巴地等著政府出手救市;但是,美國政府在這個階段自身都難以保全,如何有能力救市。
為此,時任美國總統的胡佛黯然下臺,而新上任的民主黨人士羅斯福上臺後,最開始也並沒有給民眾太大的希望,不過,羅斯福在深入了解經濟大蕭條之後,他開始實施起新政,也因為這次羅斯福新政,美國政府和民眾得以擺脫經濟大蕭條。那麼,羅斯福是如何處理這次的經濟大蕭條呢?
新政一:砍掉政府和社會部分開支預算,集中力量調整工業
羅斯福實施的新政第一步,就是節省開支緩解政府財政危機,砍掉政府和社會的部分無關緊要的開支預算,比如,羅斯福降低了公務員的薪酬、砍掉了一些沒太大意義的政府部門,甚至還關閉了一些政府控股的國企,為的就是積累資金。
因為羅斯福的新政需要大量的資金預算,按照當時美國的財政收入,是空不出太多的金錢積累資金預算。但是,儘管如此,羅斯福手中的錢還是不夠,為此,羅斯福把目光盯向了美國軍方,當時,美國政府每年都要給出極大的資金預算給部隊,作用就是研發新武器和養軍隊。
羅斯福直接下令砍掉了軍隊一些沒必要的預算,也關停了一些研發項目,就連軍隊規模都裁減了不少,因而,羅斯福才得以攢夠了新政所需要的資金預算。
那麼有了錢,接下來該如何新政呢?
首先就是集中力量調整工業模式,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就是因為資本主義模式內部存在積聚已久的矛盾,直接原因是工業生產和銷售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工業生產出的產品出售價格漲幅不大,但是在銷售方手中一賣,價格就飆升了幾倍甚至數十倍,可以說,銷售方掌握了大量工業生產產生的大量財富;這就導致工業企業利潤不高,進而影響龐大數量的工人工資。
不僅如此,美國的金融業投資規模,也超出了原本市場可以承受的能力,國民在股票投資上是一擲千金,直接眼睛都不眨就把錢投入了股市,妄想一步發家致富。然而,股市指數的大跌,也讓許多民眾損失慘重。
按理說,投資失敗了,民眾們也該消停了,但是,這些民眾們仿佛對投資有癮一般,在損失大量金錢之後,他們又用自己的車子房子作為抵押,到銀行去借貸,然後,錢到了又迅速投入股票市場,這樣的無意義往復,也導致了美國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拉開。
美國的工業建設,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先進完善,他們是典型的摸著石頭過河,因為美國是完全發展工業經濟,他們不像英、法等殖民國家,他們是屬於半殖民半工業模式的國家,換句話說,英法就算工業經濟崩潰了,他們還有個殖民經濟續命。
但是,美國就沒有,世界範圍的殖民地都被英法等老牌列強給瓜分了,剩下的殘羹剩飯也拿不到啥利處。所以,同樣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美國經濟率先陷入大蕭條還是有原因的。
經濟大蕭條中,羅斯福對工業提出三條建議
而羅斯福當時提出解決經濟大蕭條中的工業危機時,他提到三個建議,第一個就是模仿蘇聯走共產主義經濟,這種國家強行進行幹預的經濟體制,可以讓美國迅速擺脫大蕭條;其次,就是走德國納粹的法西斯主義,這種模式可以轉移國內尖銳的蕭條局面,甚至可以通過侵略別人來達到資本掠奪的效果。
第三種模式,就是實用主義,這是唯一可以保留美國自身風格的新經濟模式制度,但是,倡導實用主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還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在經過多次討論後,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三種解決方式——實用主義。
那麼如何搞實用主義呢?
羅斯福把資金預算和資源,輸血到一些在大蕭條中存活下來的企業,並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扶持,羅斯福的想法就是,把這些在蕭條中還能夠生存的企業做大做強,然後,通過他們來帶動其他工業行業的萌芽發展。
不過,光靠政府直接給錢也是遠遠不夠,畢竟美國講究「自由、公平、正義」,一些企業需要大量資金,而一些企業其實就需要一點扶持就夠了,可是,如果美國政府給一批企業大量資金,而給一些企業少量的錢,那麼,顯然違背了美國資本主義模式。
於是,羅斯福重新扶持起一些倒閉的銀行業,並給銀行業注入資金,由他們來對美國現今的企業進行輸血。在銀行業的輸血之下,一些工業企業開始復甦起來,並且他們還帶動相關產業也發展起來。於是乎,美國政府第一個舉措調整工業改革順利進行。
新政二:增強政府對市場的控制調節,並放棄金本位制度
羅斯福解決完工業問題後,第二步就是,增強美國政府對市場的控制力與調節力,原來,美國政府一直倡導自由經濟,通俗點講,就是市場經濟由市場自己決定、自己解決,國家很少進行幹預。
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帶動市場繁榮,但是,缺少核心制約力的市場,也存在諸多問題弊端,比如假貨、比如出現經濟危機,市場主就失去了主心骨,所以,羅斯福通過分析後得出結論,美國的確要走自由民主的市場模式,但是在這基礎上,美國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控制力,意思就是說美國還是得入市,市場最終還是得美國來管理和監控。
如果按照以往,美國市場主是絕對抵制政府的介入,但是,現在市場主們都自身難保,他們巴不得美國政府趕緊介入救市。因而,羅斯福新政的第二項措施也順利完成,政府入市後就很快把控住混亂的市場局面,並穩定住一些慌亂的市場主。
美國政府開始嚴厲禁止黃金出口
一個國家如果面臨大型經濟危機挑戰,那麼,黃金就是最後的生存力,如果,這時候美國黃金還持續外流,那麼,對國家對人民絕對是斷後路的體現。不僅如此,美國政府直接砍掉了金本位制度,黃金和美元徹底脫鉤。
黃金外流得到中斷後,這時候美國的黃金儲備總額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羅斯福大量增發貨幣,來推動美元貶值,通過美元貶值來提高本國商品的出口能力,通過一段時期的美元增發,大量的企業迅速得到了生機活力,他們利用美元增發後所導致的大幅度貶值的中間過渡階段,抓住機會大量的進行海外貿易,因而,大量的外匯流入美國,美國市場也得以喘息。
羅斯福新政三:農業生產進行改革
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農業人口急劇下降,這不是好事,在羅斯福政府的倡導下,大量的美國城鎮人口開始進入農村發展,並且政府給予這些人一定的經濟補助,另外推動「以工代賑」。美國用於賑災的錢再也不是直接發到民眾手裡,而是民眾直接從事工作來賺取,這樣做既有利於民眾培養自覺性,也有利於市場穩定。
同時,美國開始搞起了科技融入農業生產模式,反正,這時候的國家農業狀況一片慘澹,羅斯福也不怕農業生產再度淪陷,因為經濟大蕭條已經導致了美國農業,開始出現了嚴重的低迷期。
所以,羅斯福在推動科技帶動農業生產政策上,也沒有太大阻力;而羅斯福僅僅就用了2年的時間,就使的美國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到大蕭條之前的水平。
結尾
縱觀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始末,找準問題提出解決方式是關鍵;但是,看似如此簡單的解決方法,胡佛總統卻陷入了混亂中的迷茫,或許是經濟大蕭條來得太迅猛,迅猛到已經把美國政府官員理智的頭腦都給弄懵,所以,這才使得經濟大蕭條錯失了最佳的控制時期,這才有十年大蕭條局勢。
不過,羅斯福的處理辦法還是對大蕭條的解決產生了較好的效應;但是,真正使美國從經濟大蕭條中走出來的原因是「二戰的爆發」;羅斯福新政實行5年後(1933年-1939年),美國經濟再次進入衰退狀態。
而二戰期間,需要大量生產軍火,大量的基礎設施被破壞;而美國在二戰初期兩頭倒賣軍火,坐收漁翁之利,在二戰後,進行的大量重建和基礎設施建設,為美國提高了大量的訂單和大量的工作崗位,這恰巧也是羅斯福新政所需要的,當美國贏得二戰勝利,又走出經濟危機後,羅斯福本人也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