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面臨嚴重大蕭條,羅斯福總統,是如何處理此次危機?

2020-11-19 騰訊網

美國在1929年開始面臨經濟大蕭條後,整個美國國家和社會都陷入了極度動蕩期,失業、貧窮和迷茫縈繞在美國民眾心頭;對於這次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原本成千上萬的人都認為美國未來將越來越好,美國的企業也會蒸蒸日上。

但是,股票市場的驟然猛跌,直接掐滅了無數美國人的幻想,他們積累一生的財富都隨著企業們的倒閉而灰飛煙滅,甚至人民在失去積蓄後,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

因此,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所有民眾都眼巴巴地等著政府出手救市;但是,美國政府在這個階段自身都難以保全,如何有能力救市。

為此,時任美國總統的胡佛黯然下臺,而新上任的民主黨人士羅斯福上臺後,最開始也並沒有給民眾太大的希望,不過,羅斯福在深入了解經濟大蕭條之後,他開始實施起新政,也因為這次羅斯福新政,美國政府和民眾得以擺脫經濟大蕭條。那麼,羅斯福是如何處理這次的經濟大蕭條呢?

新政一砍掉政府和社會部分開支預算,集中力量調整工業

羅斯福實施的新政第一步,就是節省開支緩解政府財政危機,砍掉政府和社會的部分無關緊要的開支預算,比如,羅斯福降低了公務員的薪酬、砍掉了一些沒太大意義的政府部門,甚至還關閉了一些政府控股的國企,為的就是積累資金。

因為羅斯福的新政需要大量的資金預算,按照當時美國的財政收入,是空不出太多的金錢積累資金預算。但是,儘管如此,羅斯福手中的錢還是不夠,為此,羅斯福把目光盯向了美國軍方,當時,美國政府每年都要給出極大的資金預算給部隊,作用就是研發新武器和養軍隊。

羅斯福直接下令砍掉了軍隊一些沒必要的預算,也關停了一些研發項目,就連軍隊規模都裁減了不少,因而,羅斯福才得以攢夠了新政所需要的資金預算。

那麼有了錢,接下來該如何新政呢?

首先就是集中力量調整工業模式,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就是因為資本主義模式內部存在積聚已久的矛盾,直接原因是工業生產和銷售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工業生產出的產品出售價格漲幅不大,但是在銷售方手中一賣,價格就飆升了幾倍甚至數十倍,可以說,銷售方掌握了大量工業生產產生的大量財富;這就導致工業企業利潤不高,進而影響龐大數量的工人工資。

不僅如此,美國的金融業投資規模,也超出了原本市場可以承受的能力,國民在股票投資上是一擲千金,直接眼睛都不眨就把錢投入了股市,妄想一步發家致富。然而,股市指數的大跌,也讓許多民眾損失慘重。

按理說,投資失敗了,民眾們也該消停了,但是,這些民眾們仿佛對投資有癮一般,在損失大量金錢之後,他們又用自己的車子房子作為抵押,到銀行去借貸,然後,錢到了又迅速投入股票市場,這樣的無意義往復,也導致了美國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拉開。

美國的工業建設,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先進完善,他們是典型的摸著石頭過河,因為美國是完全發展工業經濟,他們不像英、法等殖民國家,他們是屬於半殖民半工業模式的國家,換句話說,英法就算工業經濟崩潰了,他們還有個殖民經濟續命。

但是,美國就沒有,世界範圍的殖民地都被英法等老牌列強給瓜分了,剩下的殘羹剩飯也拿不到啥利處。所以,同樣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美國經濟率先陷入大蕭條還是有原因的。

經濟大蕭條中,羅斯福對工業提出三條建議

而羅斯福當時提出解決經濟大蕭條中的工業危機時,他提到三個建議,第一個就是模仿蘇聯走共產主義經濟,這種國家強行進行幹預的經濟體制,可以讓美國迅速擺脫大蕭條;其次,就是走德國納粹的法西斯主義,這種模式可以轉移國內尖銳的蕭條局面,甚至可以通過侵略別人來達到資本掠奪的效果。

第三種模式,就是實用主義,這是唯一可以保留美國自身風格的新經濟模式制度,但是,倡導實用主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還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在經過多次討論後,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三種解決方式——實用主義。

那麼如何搞實用主義呢?

羅斯福把資金預算和資源,輸血到一些在大蕭條中存活下來的企業,並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扶持,羅斯福的想法就是,把這些在蕭條中還能夠生存的企業做大做強,然後,通過他們來帶動其他工業行業的萌芽發展。

不過,光靠政府直接給錢也是遠遠不夠,畢竟美國講究「自由、公平、正義」,一些企業需要大量資金,而一些企業其實就需要一點扶持就夠了,可是,如果美國政府給一批企業大量資金,而給一些企業少量的錢,那麼,顯然違背了美國資本主義模式。

於是,羅斯福重新扶持起一些倒閉的銀行業,並給銀行業注入資金,由他們來對美國現今的企業進行輸血。在銀行業的輸血之下,一些工業企業開始復甦起來,並且他們還帶動相關產業也發展起來。於是乎,美國政府第一個舉措調整工業改革順利進行。

新政二:增強政府對市場的控制調節,並放棄金本位制度

羅斯福解決完工業問題後,第二步就是,增強美國政府對市場的控制力與調節力,原來,美國政府一直倡導自由經濟,通俗點講,就是市場經濟由市場自己決定、自己解決,國家很少進行幹預。

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帶動市場繁榮,但是,缺少核心制約力的市場,也存在諸多問題弊端,比如假貨、比如出現經濟危機,市場主就失去了主心骨,所以,羅斯福通過分析後得出結論,美國的確要走自由民主的市場模式,但是在這基礎上,美國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控制力,意思就是說美國還是得入市,市場最終還是得美國來管理和監控。

如果按照以往,美國市場主是絕對抵制政府的介入,但是,現在市場主們都自身難保,他們巴不得美國政府趕緊介入救市。因而,羅斯福新政的第二項措施也順利完成,政府入市後就很快把控住混亂的市場局面,並穩定住一些慌亂的市場主。

美國政府開始嚴厲禁止黃金出口

一個國家如果面臨大型經濟危機挑戰,那麼,黃金就是最後的生存力,如果,這時候美國黃金還持續外流,那麼,對國家對人民絕對是斷後路的體現。不僅如此,美國政府直接砍掉了金本位制度,黃金和美元徹底脫鉤。

黃金外流得到中斷後,這時候美國的黃金儲備總額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羅斯福大量增發貨幣,來推動美元貶值,通過美元貶值來提高本國商品的出口能力,通過一段時期的美元增發,大量的企業迅速得到了生機活力,他們利用美元增發後所導致的大幅度貶值的中間過渡階段,抓住機會大量的進行海外貿易,因而,大量的外匯流入美國,美國市場也得以喘息。

羅斯福新政三:農業生產進行改革

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農業人口急劇下降,這不是好事,在羅斯福政府的倡導下,大量的美國城鎮人口開始進入農村發展,並且政府給予這些人一定的經濟補助,另外推動「以工代賑」。美國用於賑災的錢再也不是直接發到民眾手裡,而是民眾直接從事工作來賺取,這樣做既有利於民眾培養自覺性,也有利於市場穩定。

同時,美國開始搞起了科技融入農業生產模式,反正,這時候的國家農業狀況一片慘澹,羅斯福也不怕農業生產再度淪陷,因為經濟大蕭條已經導致了美國農業,開始出現了嚴重的低迷期。

所以,羅斯福在推動科技帶動農業生產政策上,也沒有太大阻力;而羅斯福僅僅就用了2年的時間,就使的美國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到大蕭條之前的水平。

結尾

縱觀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始末,找準問題提出解決方式是關鍵;但是,看似如此簡單的解決方法,胡佛總統卻陷入了混亂中的迷茫,或許是經濟大蕭條來得太迅猛,迅猛到已經把美國政府官員理智的頭腦都給弄懵,所以,這才使得經濟大蕭條錯失了最佳的控制時期,這才有十年大蕭條局勢。

不過,羅斯福的處理辦法還是對大蕭條的解決產生了較好的效應;但是,真正使美國從經濟大蕭條中走出來的原因是「二戰的爆發」;羅斯福新政實行5年後(1933年-1939年),美國經濟再次進入衰退狀態。

而二戰期間,需要大量生產軍火,大量的基礎設施被破壞;而美國在二戰初期兩頭倒賣軍火,坐收漁翁之利,在二戰後,進行的大量重建和基礎設施建設,為美國提高了大量的訂單和大量的工作崗位,這恰巧也是羅斯福新政所需要的,當美國贏得二戰勝利,又走出經濟危機後,羅斯福本人也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相關焦點

  • 美國總統中誰的野心最大?羅斯福說,美國的邊界是世界!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從1933年3月上臺一直到1945年4月逝世,連任四屆總統,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毫無疑問,羅斯福是二戰中真正的風雲人物,他的一生無論是對美國還是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蕭條」與「危機」百年論戰
    為應對危機,不同的經濟學流派誕生或復興、革命或反革命,爭論的核心在於政府是否應該幹預市場、以何種手段幹預。1929年的大蕭條是宏觀經濟思想的第一次大論戰、大分野,凱恩斯主義革命興起,曾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知名經濟學家伯南克,將研究大蕭條譽為宏觀經濟學的「聖杯」,大蕭條不僅使宏觀經濟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也持續影響著宏觀經濟學家們的信條、政策建議和研究進程。
  • 美國救市焦點人物蓋特納:所有的金融危機都是信心危機
    作為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財政部長,蓋特納幫助美國渡過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從繁榮到蕭條到搶救再到復甦。在回憶錄中,他講述了自己如何做出各種艱難抉擇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歡迎的決定,用以修復一個破碎的金融體系,防止國家經濟走向崩潰——他避免了第二次經濟大蕭條,但卻失去了美國人民的支持。
  •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美國怎樣走出大蕭條,並塑造了世界格局?
    從此美國和全世界一起進入了長達10多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這次經濟大蕭條,讓原來被狂熱追捧的自由主義思想 受到質疑。馬克思主義思想被人們重新審視,保守主義者 由於懼怕,開始傾向於法西斯主義,這些思想上的衝突 也為二戰的爆發 埋下了種子。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經濟大蕭條?美國最終又是怎樣 走出這場世界性的大危機的呢?
  • 在舊的與新的恐懼之間:羅斯福新政如何重建了美國制度?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卡茨尼爾森的新著《恐懼本身》即直接以「恐懼」為題,深入羅斯福新政實施的背景和過程,以豐富的細節來展示新政時面臨的普遍性社會恐懼和自由民主制度遭遇的危機,也對新政帶來的「軍事獨裁」、公共利益損害、個人自由被壓製作了全面的披露,甚至認為新政是一場美國制度的重建,改變了此後的世界格局,並對美國政治影響至今。
  •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臺的首要經濟任務是什麼?
    當選總統喬·拜登明年1月就職時,他將面臨自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以來最大的經濟挑戰。新冠肺炎紓困應該是拜登政府的首要經濟政策從一月份開始,將近七分之一美國人失去了全職工作。今天失業的性質暴露了美國的一些最脆弱的公民已經陷入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 歷史不會熔斷: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九十年後的啟示
    以汽車為例,1929年美國民眾擁有汽車2300萬輛,如果每6個人乘坐一輛汽車,那麼可以將全體美國民眾載上公路。應該說,1920年代的美國,是工業化獲得全方位發展、消費主義形成、信貸經濟興起的時代,是人類第一次體會到工業化帶來豐富物質產品的時代。這就難怪,為什麼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直到危機爆發之前,沒有人能夠預見到危機的爆發。  後人一直尋求1929年大蕭條背後的深刻原因。
  • ...法國總統怒斥美國帶來重大危機,聯合國站上十字路口,該何去何從?
    成立聯合國的構想是由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提出的。羅斯福此舉可謂用心良苦。美國自建國起就有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不願過多參與國際事務。在二戰初期,面對法西斯國家在亞歐大陸的肆虐,美國一度情願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才被迫參戰並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力量。二戰結束之後,羅斯福總統不願看到美國的孤立主義再次捲土重來,因而希望以聯合國這種體制化的方式,讓美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 美國總統之小羅斯福:唯一連任四屆總統,為何上不了總統山?
    富蘭克林·羅斯福:唯一連任四屆美國總統   1929年10月,美國股市崩盤,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加速下滑的惡性循環中。  1932年,在胡佛總統實施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美國深陷經濟危機泥潭不能自拔,約200萬美國人食不果腹、四處流浪。
  • 左派眼中的救世主,右派眼中的罪人:羅斯福新政是否敗壞了美國的立...
    作者=錢滿素 來源=《自由的基因》 胡佛的美國體制碰壁 胡佛的命運具有強烈的反諷意味。他是美國總統中少有的理財能手,卻在美國最嚴重的一場經濟危機中遭遇滑鐵盧。
  • 美國參議員將川普比喻羅馬「暴君」:他輸了就不會卸任總統職位
    川普確實有一定獨裁的潛質 桑德斯表示,對美國民主價值觀和經濟造成的損害,對病毒危機的處理不當以及川普下令對付示威者的野蠻鎮壓,都證明了美國總統川普的無能。
  • 古為今用,中為洋用,「常平倉」制度為何成了美國的經濟王牌?
    但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美國農業越來越直接依賴世界市場,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美國農業投資發展埋下禍根,從這一觀點來看,說是其一戰後的農業蕭條引發其經濟大蕭條也是合乎情理的。一戰結束以後美國農業蕭條爆發。從1920年開始,其農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到了1921年底,價格水平僅僅維持在上一年的60%,歸根結底主要原因是出口渠道不暢、國內消費能力下降、資本不顧市場萎靡繼續對農業加大生產等原因。
  • 羅斯福為何能當四屆總統,不僅因為二戰這麼簡單,和他個人有關
    很少有人會想到之前還有一個羅斯福總統,。畢竟後來的這個羅斯福影響太大了,而且他是唯一一個做了四屆美國總統的人。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我們看一下他為何能夠做這麼久總統,不僅因為二戰這麼簡單。    1932年,美國進行總統大選。作為民主黨的候選人羅斯福,提出了實行「新政」和振興經濟的綱領。,贏得了這次選舉。畢竟美國當時處於第一次經濟危機中,這次危機是前所未有的,對美國和全世界都造成沉重的打擊。
  • 新一輪美國自救:對比羅斯福新政後,川普是胡佛第二
    4月7日,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表示:美國經濟不會出現V型復甦,除非疫情得到遏制。這幾本代表了目前權威經濟學家們的看法了。眾所周知,為了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的重創,美國政府近日推出有史以來最大的2萬億美元經濟救助計劃。除此之外,美聯儲也開啟了無限寬鬆的貨幣寬鬆政策。
  • 美國上世紀經驗:如何緩解貧富差距
    事實上,1920s,美國貧富差距也曾一度達到頂峰,但30年代美國在羅斯福總統領導下得到緩解,關鍵手段是穩定生產、保障就業以及調節分配。平衡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中國模式兼顧效率與公平,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 大蕭條往事:美國1930年代啟示錄
    一旦消費者的工資和加槓桿(如借錢消費)鏈條被打斷,就會形成嚴重的產能過剩。一個亙古未變的事實是:繁榮能夠掩蓋一切問題。只要蛋糕還在做大,一切就可以繼續脆弱的運轉下去。在1928年初,不少人已經注意到了經濟過熱,研究機構陸續發出警告稱大多數股票被明顯高估。之後,幾乎每天都有人預言危機將要到來。
  • 大新聞大歷史:美國史上「非常總統交接」
    2020美國總統大選出現了巨大的爭議。雖然地球人都認為,民主黨的拜登獲得了無懈可擊的勝利,必將出任下一屆美國總統,但是,現任總統川普不肯承認自己敗選。有記者問他,如果12月中旬選舉人團把選舉人票投給拜登,你會不會離開白宮呢?川普當時很爽快地回答說,當然會,我當然會離開。拜登必定獲得多數選舉人票,這已經沒有懸念。
  • 從政黨輪替看美國國運
    因此"小政府"是忽悠他人的,"大政府"是留給自己的,剩下的問題就是強勢政府之下如何保障公民自由,美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制度設計,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政黨輪替。民主與共和兩黨雖說執政方針大同小異,但還是有著具體的分工,共和黨傾向於自由主義,發展經濟是共和黨的強項。民主黨傾向於政府管制,應對危機是民主黨的強項。
  • 美國史上的那些「非常總統交接」
    縱觀美國歷史,大選爭議向來不少;有的為南北戰爭埋下種子,有的引爆憲政危機。刺殺、槍擊案,8位美國總統在任期內逝世,美國總統似乎成為了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羅斯福亦多次拒絕胡佛提出的「共商國是」,並在接任前推出應急財政經濟計劃。在交接過程和總統就職儀式期間,二人始終相互無言,目不直視。競選期間,羅斯福公開罵胡佛是「肥胖、怯懦的閹雞」,胡佛則形容羅斯福是「披著毛毯的變色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兩人如此憎恨對方呢?
  • 看一看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是誰?
    老羅斯福總統首先是西奧多羅斯福,人稱老羅斯福總統,美國第26任總統,1858年出生於紐約。他曾任美國海軍部長,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立下巨大功勳,獲得聖胡安山英雄的稱號。美西戰爭結束後,老羅斯福以戰爭英雄的身份參與競選副總統,大獲成功。1901年麥金萊總統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42歲的老羅斯福根據美國憲法,以副總統身份直接繼任總統大位,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老羅斯福任職期間,實施經濟改革,提出著名的反託拉斯方案,肢解了許多壟斷集團,為美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