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牧分享:《建立正確的傳福音觀念》
經文:
【羅10:14-17】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阿,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引言:常聽到身邊有許多的基督徒痛斥這個社會多麼黑暗,我們周圍認識的人是多麼剛硬,這家拜佛,那家燒香,不願歸信真神。但從來沒有反省過「我是否給他(她)傳過福音?還是一次跟他(她)傳福音失敗了,下次就絕口不提了呢?也有一些基督徒總以為傳福音就是宣教士、教會同工們才去做的事,跟自己這樣的平信徒是沒有關係的。其實,當這些錯誤的傳福音觀念植根於我們腦海中時,就會讓我們為不去傳福音找了許多的藉口,違背主在升天前交託給我們的大使命。那麼,到底符合聖經傳福音的觀念是怎樣的呢?
《建立正確的傳福音觀念》
一、聽道在於先傳道 14節
上帝的所示分為普通啟示和特殊啟示,人藉著普通啟示只能發現這個世界上有一位至高的神。但他對上帝的認識也只能停留在這裡。【羅1:19-25】若是人想更加認識上帝,從上帝那裡得到生命,就必須要認識這位生命的主,這個時候人就需要藉著特殊啟示——聖經與耶穌來認識了。所以一個人若沒有聽見這生命的道怎能悔改信耶穌呢?
福音應該傳給外邦人,這是何等必要,14,15節。這是猶太人為何如此遷怒於保羅的原因,因為他是外邦人的使徒,並向他們傳講福音。祂在這裡說明非常有必要讓外邦人可以得著上面所講的這個應許,他們不應該對其他一同受造的人得著這份應許而心生妒忌。
1、「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來11:6。
2、「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約20:31
3、「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二、傳道在於其美好 15節
福音是好消息,而傳福音就是把好消息帶給別人,這樣具有極大的價值。在此引用了以賽亞書52:7裡說道「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做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除非他們被差遣,並為他們傳道的工作得到某種程度的裝備。除非人從差遣他的君王那裡得到聖旨和指示,否則他怎麼可以成為奉差遣的使者呢?這證明正式的事工一定要有正式的差傳和委任。差遣工人是神的特權;祂是收割的主,因此我們必須向祂求,「求祂打發工人出去,」太9:38。只是被打發的人需要裝備,有奉獻的心願意做傳福音的事奉工作。求神賜與他們恩賜與能力,被教會打發作這事奉工作的人,就像那些奉差遣的人一樣,不僅僅是可以傳道,更是一定要傳道。
三、得不得時總要傳 16—17節
傳福音是重要的事,我們不能因著時間、地點、環境的變遷就自我否定傳福音。不管在什麼情況之下,我們都應該努力傳福音。
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話」(與第8節的「道」英文相同),引自申30:14)是關於基督的「道」,是「信心之道」,因為它能在聽眾心中喚起信心,所以如此稱之。聽道的人信與不信主,其重點不在於我們,是上帝的道有能力。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是叫我們傳福音,而使人相信是上帝的工作。
「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猶太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外邦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兩者的大部分人仍在不信和背逆之中。請留意,福音傳給我們,不是僅僅讓我們了解和相信,還是要讓我們聽從。它不是知識體系,而是行為守則。所傳福音很少人相信,這也是先知所預言的(賽53:1)。
「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很少人信,和這所傳的是如何信實,接受它是如何大有好處,因此理應相信它的人數相比,這實在很少,--和許多堅持不信的人相比實在很少。這不奇怪,但很令人傷心和不安,因為基督的工人傳講福音,卻不被人接受相信。在這種如此傷痛的情形下,我們應該來到神的面前向祂申訴,「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等等。對此的回應是,他表明所傳的話語是使人產生信心的普遍手段(第17節):
「可見……然而;」儘管許多人聽見但沒有相信,然而那些相信的人首先聽見了。「信道是從聽道來的。」這是對他在前面所講過的歸納,第14節。信心的起頭,發展,和增強是從聽道來的。因此神的話語被稱作「信心之道」:它生出和滋潤信心。神賜信心,但工具是神的話語。聽道(那產生信心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這不是聽人智慧的吸引人的話語,而是聽神的話語,這要扶助信心,這是聽神的話。見帖前2:13。
結語;「信是由於傳,傳是憑基督的話」(另譯)。『信』是對於基督的認識,『傳』是基督的見證;『話』而是真實基督的見證,乃憑神對基督的啟示--。但願我們更多認識基督;好叫我們能更多傳揚祂、見證祂,叫更多的人相信祂、認識祂。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