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濤三兄弟為吳川吳陽芷寮捐建文樓、成立基金獎教獎學
為籌建芷寮新中學,林瑞濤、林瑞池、林瑞麟三兄弟不單捐錢,更是芷寮新中學的設計師和規劃師,為芷寮新中學的建成及配套建設和為中學的創強工作而嘔心瀝血!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直至現在,每年也繼續對芷寮中學的配套設施和維修工作支付極高的費用。人民群眾都非常肯定他們三兄弟的無私捐獻所表現出來的海量精神,實屬難能可貴!
兄弟們還捐資建設芷寮的各條村道,寺廟,廟宇,路燈等,對社會的各種公益共捐款達3500多萬元,正是功德無量,永載史冊!芷寮人民永遠感謝您們!(文字來源於芷寮村書記林瑞沂,有改動)
《芷寮中學詩詞文化長廊序》
作者:林濟仁,系廣東、香港、中華詩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林召棠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芷寮街位於吳川舊縣治、即今之吳陽鎮西南十餘裡,東瀕滄海,南扼限門;西臨鑑江,北倚古城。依山傍水,列翠飛青;襟江濱海,毓秀鍾靈。
據清光緒版《吳川縣誌》卷二「風俗」載:「芷寮為海口,市船所集。每歲正月後,福潮商艘鹹泊於此。」;卷十「雜錄」載:「芷寮初屬荒郊,居民蓋草寮,造紙於嶺頭,人目之曰紙寮。萬曆間,閩廣商船大集,創鋪戶百千間,舟歲至數百艘,販穀米通洋貨。吳川小邑耳,年收稅餉萬千計,遂為六邑最。譚文二姓世居此地。洪武間,從軍承甲,文風漸興,子矜之盛,歷十餘傳。」《廣東歷史人文資源調研報告》:「明代芷寮是福建、廣州、潮州的大商船集散之地,十分繁華。有福州會館、廣州會館、潮州會館;還有兩街、三巷、六行頭;即正街、曲街,秀清巷、廣成巷、牛兒巷,沙螺行、蟹行、谷行、蝦蛋行、殼灰行和番薯行。商賈雲集,茶樓、飯館齊全。」由此可知,芷寮港於明清之時,乃萬商雲集、千帆競發之大商埠也,故有「金芷寮、銀赤坎」之稱。兼之乾隆庚子恩科進士陳聖宗生長於斯,可謂之經濟繁榮、人文薈萃之地。
改革開放後,芷寮農工並茂,百廢俱興。高賢迭出,士商頻仍。如林君瑞濤、瑞池、瑞璘昆仲,堪稱商界之翹楚;其既事業有成,又心懷鄉梓,感恩社會,至今為家鄉及社會各種公益事業捐物捐資累計超過叄仟伍佰萬元。尤可嘉者,乃其深知國家致治在於賢才,賢才之成源於學校;為弟子造就一賢,即備國家棟梁一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興學育才,重德舉賢,乃興邦之道。故其慨然捐巨資興建芷寮中學公堂背嶺新校區,以便鄉鄰學子就讀。新校區規模恢宏,環境優雅,功能完善,設備齊全。仰校長之領導,經全體師生之努力,業績蒸蒸日上,遠近蜚聲,歷年考上名校之學子名列同級別學校之前茅,可謂碩果纍纍、李茂桃馨。
《濤池璘教學大樓有感》
作者:王傑,系博士、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所長
千古桅檣泛五洲,蘭臺高聳競風流。
菁華他日同攀桂,攬月中天致遠猷。
《海濱鄒魯》
自古吳陽比魯鄒,儒商高義善綢繆。
乘風三瑞題金榜,攬月九霄升玉樓。
俊士國中爭折桂,佳元海隅賦重遊。
憑高笑指雲天外,鑑水英才遍五洲。
《濤池璘大樓贊》
作者:李緯,系湛江教育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伯樂詩書畫研究所研究員、學座教授、湛江詩社常務副社長
自古吳陽多俊傑,今天林氏美名揚。
芷中弟子書聲朗,教學樓中翰墨香。
母親德美培下代,兒子才成愛故鄉。
建校投資捐巨款,滿園桃李競芬芳。
《贊林瑞濤兄弟》
作者:李繁
林家兄弟善經商,立足鵬城有主張。
生意興隆財茂盛,前程錦繡業輝煌。
安燈築路添新貌,育李培桃建序癢。
義薄雲天光梓裡,丹心一片愛詩鄉。
《贊濤池璘昆仲捐建村道和中學樓》
作者:林濟仁,系廣東、香港、中華詩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林召棠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商海揚帆三兄弟,雄圖大展崛鵬城。
每欽浩浩雲霄志,更仰殷殷桑梓情。
村道義修圓眾夢,標樓捐建育群英。
東風化雨滋苗圃,鼎鼎名同桃李馨。
來源:網絡
掌上吳川綜合整理
(爆料可獲紅包獎勵和加爆料群資格,詳情可加小編:67088177)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吳川交友平臺
點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吳川同城」
免費發布二手、求職招聘、房屋租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