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英國議會的起源,我國學者對這一問題長期受蘇聯學術觀點影響。基本闡述為,英國議會的產生是13世紀英國社會經濟變化的結果,其產生過程表現為三大事件:
1215年《大憲章》1265年孟福爾召集的緊急會議1295年」模範議會「一般把議會的起點定在1265年或1295年。但這三件大事也不能涵蓋議會產生的全過程,甚至不是這一過程的最主要的事件。因此,我們全方位的來看待這個問題,英國議會的起源與英國政治文化傳統、政治體制沿革、社會關係的演變和調整等多重因素有關。
英國的封君封臣關係是不平等的,但確有某種契約性質。從亨利一世到「失地王」約翰,國王都一再宣稱,更動法律須同封塵協商。不難理解,協商需要開會,這便產生了所謂議會之雛形。
有大貴族的出席的法庭叫貴族會議,國王再從大貴族中選出一部分組成常設法庭,叫做御前會議,然後又發展成了御前擴大會議。亨利三世時期的政治危機改變了御前擴大會議的地位,此後御前擴大會議頻繁召開。人們也普遍把御前會議成為議會,也逐漸完成了由會議到議會的轉變。
既然要開會,國王和貴族自然要討論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主要便表現在了封君封臣的關係上,涉及的封建地主便要為國王盡什麼樣的義務、承擔多少責任,這些便是爭執的焦點。
這裡要說明一點,西歐的封建制類似於西周的分封制。即英王作為最大封建主,類似於周天子;其他地方上封建主,便像是諸侯王。而中國西周與中世紀西歐國家相比,要搞清楚生產關係的本質不同,我們可以在這裡理解為剝削關係的不同。
以約翰王為例,他不斷地徵伐,和遠在羅馬的天主教皇英諾森三世公開叫板。不斷要求地方貴族出錢、服役,作為其爭奪榮耀的資本。約翰王並沒有取得什麼勝利,喪失土地不說,還被迫向教會低頭。因此,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實際上衰弱了,地方不願意再為其出錢出力。結果是,在封建主、教士、騎士和市民的聯合壓力下簽署了《大憲章》。其本質是在維護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則下,限制王權和保障教會和領主的特權,以及騎士與市民的某些利益。這是以法律形式來規定的封建階級內部權力的再分配,「自由大憲章」成為了英國憲政淵源的起點,也是資產階級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據。
團結就是力量。當地方多數貴族為捍衛自己利益而團結起來的時候,不再對國王唯唯諾諾之時,便是國王妥協的時刻了。
1265年召開的孟福爾會議,標誌著英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主要內容有兩方面構成:一,司法和軍事等方面的權力漸集中到中央;二,等級代表會議主要掌握國家的賦稅權和分攤權。其特點則表現為君主權力受到相對約束。1258年《牛津條例》和1295年模範議會,這一前一後則表現出了這種鬥爭趨向。
鬥爭!貴族和國王鬥爭!英國大貴族反抗王權的現實途徑是控制中央會議,通過立法來限制王權。這種鬥爭深刻影響了議會的形成過程,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議會獲得了批稅權;第二,議會成為大貴族反抗國王的重要舞臺;第三,議會的最高立法權得到確認;第四,大貴族成為議會的主體;第五,議會走向制度化。
於此,英國憲政完成了它的最初發展。
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的開始。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光榮革命標誌著英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這場革命是以新貴族為代表的,推翻封建專制主義而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變革。並在1689年《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工業革命後,工業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力量發展迅速,進一步推進英國憲政的不斷前進。主要體現在三次議會改革和憲章運動。三次議會改革的實質,簡單來說就是:重新分配政治權力。這是由經濟實力的變動所引起的必然變化,是不可抗拒的。
1832年、1867年、1884-1885年三次議會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1,重新分配議席;2,取消衰敗選區;3,不斷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與身份要求。而憲章運動也便是要求工人階級參政,爭取普選權的政治運動。歸根到底,是工業化以後的英國上層建築為適應經濟基礎的急劇變動而相應做出的積極反應。
19世紀的英國基本實現了從貴族寡頭政治向現代民主政治的轉變,英國的憲政體制發展也最終邁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