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邱書婉
編輯 |
1
做展覽是藝術圈一直慣用的推廣方式,不管是積攢名氣還是銷售畫作,但這個邏輯在最近幾年似乎有些走不通了。
公眾不願為展覽本身買單,只喜歡拍照,甚至有些為了拍照才買單看展覽。邏輯開始顛倒。
對此衝擊力最強的當屬社交上的爆款展覽——網紅展。我將其定義為,審美新物種。
一 愛拍照,是人類的天性
這個新物種的產生,基本是被自拍催生出來的。而自拍的出現,背後是網絡社交的需要,誰不想在自己的朋友圈裡放幾張美美的,有格調的照片,收割別人的點讚呢?
但如果沒有微信或者Instagram這樣的網際網路社交軟體,誰會想著用美照來打造自己想要的人設呢?而人設的傳播,基於大量好看的視覺照片做支撐,想想小紅書上博主們的照片吧。
這背後的邏輯,其實都是一環扣一環的,表面上看似簡單的展覽,其實是順著新環境誕生的新物種。那網紅展的意義就是為了拍照嗎?
當然啦。不然還希望它能啟迪人生嗎?
有時候,只追求純感官的美,是大多數的人的選擇,因為它夠簡單、不費腦,而且還能愉悅心情。畢竟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夠忙碌了,生命的哲思追問留給別人吧,我只想拍照、上傳、收穫點讚,開心就好。
在上海的有些商場,甚至將一些店鋪專門改造為可供拍照的場景空間,或者專門引入一些不付門票的藝術展,內容不需要深度,只要好看好玩,能幫助吸引人流就好。
這叫市場需求決定產品(展覽)設計。
二、滿足不同類型的審美需求
那這會對美術館裡面的高雅(leng)藝術,產生一種傷害嗎?
有這種想法的人,對藝術是真愛,但對藝術市場的認知是空白。因為美術館的作品基本上最後流通的地方是在拍賣行,這類藝術品的價值是由另外一套流傳已久的運作機制來完成,玩家主要是藏家、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媒體、藝術機構等組成。
兩套完全不同的運行系統,滿足的是人們不同層面的精神需求,網紅展說不上對高雅藝術有傷害,反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對缺位的審美需求一種補充。
藝術的功能本來就有多面性,而審美帶來的愉悅感是一種天然的人性需求,不管人群自身的文化修養如何。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三 、審美可以是一種類冥想的狀態
不過網紅展裡面有一類,非常值得關注,就是新媒體展,例如teamLab這類利用聲光電作為創作材料,營造夢幻互動藝術體驗場景的展覽。
它符合網紅展的典型特點,拍照好看,不用思考,純感官體驗。但因為新技術的使用,又讓整個展覽充滿了未來氣息,如夢如幻。
整個體驗過程,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全然新造的世界,讓人反倒容易進入一種冥想的狀態,回歸到自然、星空、童話、奇幻、甚至鬼魅的場景裡,非常放鬆,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憂,仿佛完成一次地球逃離。
所以你看,藝術一直存在與人類的精神世界裡,只是根據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幻化為不同的形態。
網紅展是現代大眾的一顆高級糖果,不需要解決溫飽和營養問題,但能帶來不一樣的情緒體驗,讓你的生活有點甜。
你參觀過什麼樣的網紅展呢,有什麼樣的情緒體驗,歡迎留言哦!
關於作者:邱書婉,美學碩士,從事文化產業。文章常見於《界面》,並被雅昌、搜狐藝術、亞洲藝術等多家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