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悟空
說不想又想,說不見又見,這是人們大多數都要犯的毛病。人們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裡想得要死嘴上卻硬的像鴨子。無論是對家人還是對愛人都是這樣。真擰巴。
《再見,在也不見》就是講了三個這樣擰巴的故事。父親和兒子、青春期時的玩伴,還有十二年前的忘年戀。不想見的父親,不想見的同性戀人,還有不想見的舊情人,人類大多會有的不想見都集中在了這個情感片裡,讓人看的時候於心不忍,看後又久久難忘。
臺灣偶像派擔當陳柏霖,一人分飾三角,合作三個導演,橫跨大陸、臺灣、新加坡和泰國多地,無論從表演深度還是角色轉換上都完成的相當好。
第一個故事,兒子見到了說好不見的父親。兒子已經成為企業高管,父親(秦沛飾)卻成了港口收垃圾的老人。沒有父子重逢的喜悅,也沒有共敘前世的舊情,故事從開始到結束都沉浸在一種欲說還休的氣氛中。
當然,兒子對父親是怨恨的,他當年拋棄妻兒來到另一個城市組織了新的家庭。對舊家的絕情被對新家的眷戀取代,對大兒子不聞不問又在小兒子面前盡顯卑微。大兒子不禁要問,父親你怎麼了?放棄甘泉飲苦水,放棄綾羅穿布衣,是因為年歲已老心已經疲倦了?還是因為舊家的妻兒只是過客,絕情的父親在新家找到了不再漂泊的港灣?
兒子父親相對不相識的那場戲印象最深刻,搖頭說老家沒有親人了回不去了的老父親,是真的忘記了還是在裝糊塗?本段落沒有給出答案。所留下的只是一次痛打。大兒子痛打不孝敬的小兒子,因為弟弟對於哥哥求之不得的父愛全然不知道珍惜。小兒子會改變嗎?大兒子會和父親相認嗎?恐怕還是永遠不再見面更好。
第二個故事,男人見了說好不見的同性玩伴。Gay群當然是個敏感群體,本段落故事表現得也頗為隱晦。二十年前臺灣某山村湖水邊上玩耍的兩少年,世外桃源般的舊時光,如果沒有世俗眼光的幹涉,兩少年完全可以將愛戀寄情湖水,但是男孩父親的阻止讓這段「斷臂」徹底斷裂。
其實,長大後的男孩陳(陳柏霖飾)完全可以不去新加坡監獄探視那個男人(楊祐寧飾),因為這個男人曾經間接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但是,也許是那段時光的無奈,也許這就是成長必將付出的代價,兩個男孩,長大後的男人,沒有《斷臂山》中同性戀人的相守,相見就是別離。其實,讓他死了也好,原本就是當年該還給父親的一條命,但是為什麼在陳的臉上還有一種別樣的情緒?
本段落沒有將Gay的獵奇作為低俗賣點,兩個男孩的交往樸實又帶著極強的性感張力,讓觀眾對那個炎熱的夏天根本無法抗拒。死了嗎?早死還省得懷念。
第三個故事,學生見了說好不見的教授。同場看片的男人在蔣雯麗出場時都笑出聲來,因為蔣雯麗看上去太疲憊太蒼老了。對比依舊英俊的陳柏霖,兩個人擁吻的場面可以稱得上是殘酷。的確,人們普遍能接受一個年老的男人擁吻一個年輕的女孩,卻不能接受一個年老的女人擁吻一個年輕的男孩,哪怕老男人做的比老女人做的更多。這對於女人來講確實很不公平。自鳴得意的男人們可能不願意承認,他們確實在學生時期被某個高中老師或者大學女教授吸引,痴戀,因為他們正值年少,女教師剛剛成熟。人們總願意把美好定格給過去的一瞬間,拒不承認「她」會變老。
第三個段落就是將現實殘酷展現給我們,只不過,它處理的還是理想化了。男孩沒有因為昔日忘年戀的變老而變心,女教授也依舊帶著一顆少女心在期待愛戀。泰國女生萍對於陳教授的感情也正是陳當年之於女教授的,只是兩段感情都註定會因為身份和年齡的差異走向遺憾。也許,女教授曾和陳有過一個激情的夜晚,像是《廊橋遺夢》中的弗朗西斯卡一樣,一夜懷念一百年;也許,他們曾經什麼都沒有過,正因為沒有得到,所以一直渴求。女教授停留在自己依舊青春的幻想中,男學生也在內心中保持著一顆永遠的痴情心。
最後一個故事最不該見,還見面嗎?想見不如懷念。本片看的過程中感受很淡,看後幾個小時反而像是酒精一樣有後勁。酒精過敏者慎看。
《再見,在也不見》於5月13日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是近期最值得期待的國產良心之作了!
▼主題曲MV《在,也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