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遽提速的節奏
其實從哈利波特系列的寫作變遷,不難看出西方奇幻慣有的通病,那就是動輒若干部的篇幅和冗長的細節描述。哈利系列相比之下已經算是節奏緊湊了,但依然在第四部火焰杯和第五部鳳凰社,出現了篇幅激增剎不住車的情況。好在阿姨在第六部混血王子及時調整,將主線情節推上了走向終點的快車道。
相應帶來的問題,就是哈7中,情節密度和信息量的極速增加。第六部混血王子裡拋出了七魂器的概念,然後我們算一算,前六部洋洋灑灑,總共也才找到其中三件,破壞了兩件(第二部裡德爾的日記、第六部間接描寫的戒指,甚至第六部鄧布利多費老大勁喝了好多毒藥才拿到的掛墜盒,後來都發現是假的),也就是說哈7一本書要完成找到剩餘五件聖器並銷毀的壯舉。
或許是作者覺得小讀者們已經七年級/初一了,小腦袋瓜已經足夠處理如井噴式爆炸的信息量了吧。但實際可能是跟出版社的合約就籤了七部。
其實作者腦洞大開導致系列寫作節奏失控的例子古已有之。比較個性的是泰德•威廉士的《回憶,悲傷和荊棘》系列,原本約定的三部曲寫到第三部作者發現失控,於是愣是一部書寫出了等於前兩部篇幅的厚度,也保全了執念於三部曲的強迫症心理。羅琳則選擇了類似《荊棘與白骨的王國》的處理方法,那就是情節和敘事節奏提速,推動故事在約定篇幅裡完結。
多比的死很令人傷感
回顧一下第四第五部裡花大篇幅鋪陳的支線,我們發現SPEW(小精靈保護促進會)的相關情節在最終回用處不大,頂多促成了羅恩和赫敏的一個吻。克利切對哈利態度的轉好、多比犧牲的傷感,以及拉環的狡詐,頂多算得上是個人(妖?)行為。另一方面,DA(鄧布利多軍)則確實在最終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少年們已然成長為中流砥柱,並構成了大時代背景下的群像。兩相結合,之前篇幅的失控算是功過相抵吧。
羅赫之吻被移到了二人在密室破壞金杯之後,小說裡發生在羅恩聲援小精靈之後
鄧布利多軍在最終戰中發揮了巨大的集體作用,其中納威作為後來的霍格沃茨魔法防禦課老師,形象和作用被大書特書
★ 不斷吃書的設定
仿佛是嫌七魂器還不夠主角忙活,阿姨又想出來三聖器的設定。在導致小說信息量爆炸的同時,也出現了邏輯不可自洽只能吃書的問題。
主角勝利方式一:破壞全部七件魂器,數一數分別是裡德爾日記、裡德爾家傳戒指、裡德爾他媽的掛墜盒、赫奇帕奇金杯、拉文克勞的冠冕、巨蛇納吉尼以及哈利本哈(當然有個bug,伏地魔本身也承載了一部分靈魂,所以魂器實際上是八件,伏地魔數學不太好)。
方式一其實我覺得有一點設計得很好,那就是哈利自身也是魂器之一,哈利只有自我犧牲,才能真正殺死伏地魔,而伏地魔是不懂得犧牲的。這打破了傳統兒童文學必須happy ending的套路,對小朋友的心靈成長也是有教育意義的。但理想很豐滿,實際處理上就會有點麻煩,畢竟寫死哈利只能是個美好的願望,一旦真正寫死估計作者會收到很多刀片,自我犧牲這事兒我也不知道是否會對還沒有太多甄別能力的小朋友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於是小說尾聲,哈利被伏地魔殺死,而哈利因為自身又有一部分在伏地魔體內,所以伏地魔不死哈利也不會死,所以哈利又活了。這就做得有點像相對論的俄羅斯套娃了,來來回回的辯證嵌套,發現魂器獲勝法則並不成立。
哈利進入瀕死體驗,然後鄧布利多告訴他「你可能還沒死哦」
這就是及時發明三聖器法則的作用了,我們要保證有另一套能work的法則來順利完結整個故事。
主角勝利方式二:集齊三件死亡聖器也能free win。數一數分別是不可戰勝的魔杖(鄧布利多那根)、復活石(在鄧布利多遺贈給哈利的金色飛賊裡)以及隱形衣。
所以方式二是用來吃書並覆蓋方式一的,畢竟書是寫給小朋友看的,主角不能真死,方式一寫到後面會進入死胡同。
所以勝負的關鍵就被轉移到了死亡聖器,或者進一步聚焦到那根不可戰勝的魔杖。最終哈利通過戰勝殺死鄧布利多的德拉科,獲得了鄧布利多魔杖的實際所有權,而伏地魔殺死了以為殺死鄧布利多的斯內普,以為獲得了魔杖所有權但其實只收穫了寂寞。最終正義還是通過暴力得以迅彰,伏地魔被不可戰勝的魔杖打死了。
最終魔杖選擇了它真正的主人:哈利
這就又涉及到第三個規則:魔杖選擇巫師。這個規則是用來補強勝利方式二的。魔杖成為決定最終成敗的關鍵,它選擇了哈利。
★ 對經典作品的致敬
說致敬可能有點主觀,畢竟只能揣測而無法證實作者的寫作狀態。但哈7裡確實可以看出許多奇幻經典作品的影子。
比如哈利三人組戴著掛墜盒就會勾起人性陰暗面的設計,就不難看出《魔戒》的影子。
羅恩戴上掛墜盒的表現,像極了《魔戒》裡的弗羅多
哈利受牝鹿(事後證明是斯內普放出的守護神)的指引,潛入水中找到格蘭芬多之劍的情節,像極了凱爾特傳說中亞瑟王受湖中仙指引找到王者之劍的情節。
哈利找到湖中的「王者之劍」
還有作者在引出三聖器法則時採用的人物自述的戲中戲形式,有吉恩•沃爾夫《新日之書》的影子,那裡面有大量人物自述的傳說或寓言,大家甚至一言不合就會來演一出舞臺劇。
至於整個霍格沃茨,不難看出是以勒古恩《地海傳奇》裡柔克學院為原型的。
不是要吹毛求疵去苛責,畢竟奇幻這個文類原本就是集合了世界各地傳說然後做融合和生發的,只要好看不俗套就行,這點上哈7是合格的。
★ 豐滿的鄧布利多和斯內普
小說了不起的一點,是在最終章裡將鄧布利多推下了神壇,但因為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了,所以依然不失讀者的喜愛。
之前我們是通過孩童的眼睛來看成年人的成熟寬容可依賴,那時候成年人是光芒萬丈沒有缺點的。等到孩子們長大了,小說又通過成年人的視角來回看對比他們年輕時的衝動不成熟。鄧布利多對權力的痴迷以及犯錯後的自省自責,構成了這個豐滿的人物的一體兩面,同時也通過回憶拉近了鄧布利多和哈利兩代人之間的視野,讓彼此能夠更加理解和感同身受。
當然阿姨通過鄧布利多開了個叫格林德沃的坑。
與鄧布利多相反,斯內普則通過哈7被正名。無法猜測阿姨在最初創作哈利系列時是否給斯內普這個角色安排了那麼多戲,但不得不說通過哈7大量的回憶,斯內普這條線的邏輯被補完整了——但有點像看完《無間道》後看《無間道3》,有點支離破碎以及人工的痕跡太明顯。不過從兒童文學的角度,我們只要能看出斯內普是真的愛莉莉就行,真的有點感人。斯內普對哈利的這種又愛又恨,的確是能邏輯自洽的,也難怪斯內普和斯萊特林的人氣能被拉高這麼多。
斯內普是真愛莉莉啊
★ 結語
哈利波特系列之所以經典,在於它是隨著小讀者一起成長的。書中人物和世界在黑白間的界限模糊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審美。書中有許多童趣有生活味的表達方式,讓人相信阿姨就是個很會給小朋友講故事的人。哈利系列完結在了它應該完結的地方,沒有無止境的商業續命和狗血肥皂劇。我們也期待阿姨能開發出新的好看的系列故事。